陳麗聰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行和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重視,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思考如何培養出德才兼備、適應社會要求的人才。而就化學課堂而言,目前最能夠適應社會要求的人才是具有環境保護意識和能力的人才。隨著生態文明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提出,人們對環境保護越來越重視,各行各業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傾向于具有環境保護意識和能力的人,因此不管學生將來進入大學學習哪個專業,不管學生走向社會從事哪個行業,都應該在高中時期培養起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
關鍵詞: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環境教育
引言:
高中生的三觀已經基本形成,基本具有對于事物的正確認知,并且各科學習已經進入了一個更深層次的階段。在學生這一發展階段,應該開始培養學生具有專業眼光的價值觀。比如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不再是不隨地吐痰這么簡單,而是從化學的專業角度認識環境保護并學習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在培養學生環境保護意識和能力方面,化學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化學這門學科的學科優勢,充分挖掘和利用目前教材中存在的環境保護相關知識內容。
一、在高中化學課堂中加強環境教育的意義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通過各種科學技術改造和開發自然,不斷地從自然當中索取財富,同時在經濟發展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建立在環境基礎上的經濟發展給環境造成了巨大的打擊,而生活在環境之中的人們也受到霧霾、水污染等的嚴重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逐漸意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國家也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必修課程的設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體現綠色化學思想,強調化學與生活的聯系。同時近幾年的高考試卷中均出現過氟利昂等化學成分對臭氧的破壞、酸雨的形成及危害、光化學煙霧等環保試題,這些都充分體現出了國家和教育部對在化學課堂中加強環境教育的要求。
然而對高中生進行的調查研究卻發現,學生對環保知識的掌握并不好,對于光化學煙霧和世界八大公害等知識了解甚少,甚至有的學生對赤潮等詞匯表示聽都沒有聽說過。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教師應當重視起高中課堂中的環境教育,不僅僅將學生的成績作為教學目標,更要重視學生品質和意識的培養,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有朝一日將學習的化學知識用在正確的、對社會有意義的地方。另外在課堂上增加環境教育也可以充實課堂內容,使課堂內容和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使學生能夠更加靈活地掌握知識點。
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要在課堂當中增加環境環境教育最主要的方法還是通過每一個教學環節的滲透。首先教學還是應該以教材為基礎的,立足教材重視教材上的環境教育內容,并利用教材作為一個引子,進行一定的拓展。例如在教授NO時,可以通過介紹它們的性質并且介紹它們的毒性、對人類的危害以及常見的排放方式,然后再教授它們的吸收方式,如何將有毒物質轉化為可以為人類所用的物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掌握NO的性質,并且通過這個知識點培養起一定的環保意識。另外在課堂開始時的課堂引入環節可以通過一些小的案例進行引入,使學生能夠提起興趣積極思考,并養成從環保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
另外還要在教學中滲透一定的法制教育,這也是我國素質教育的要求,可以在講授知識點的過程中順便介紹我國環保相關法律條例,比如《大氣污染法》等條例,讓學生建立環保法律意識,遵紀守法并養成協助監督的意識。
三、加強實驗中的環境保護教育
此外化學課堂還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化學實驗環節,化學實驗是鍛煉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際動手操作中獲得化學知識的重要方法。化學實驗課可以加深學生對化學的認識和興趣,也是進行環保教育的重要機會,學生可以更直接地接觸到有毒氣體、有毒物質等,切身感受到它們的厲害。因此在化學實驗中滲透環保教育效果應該會更好。
教師首先要做的是保證學生實驗環境的安全性,高中化學實驗中有很多是會產生有毒氣體或者有毒物質的,因此教師應該加強對實驗室設備包括排風設施等的檢查,排除安全隱患,此外教師可以通過改良實驗裝置等方法,盡可能減少有毒氣體的排出,提高尾氣的吸收量,發展綠色化學。另外也可以將實驗改良成微型實驗,比如氯氣和氫氣混合在光照下的反應可以改成在青霉素的小瓶中進行,將一些演示實驗改成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另外在做實驗的過程中,提醒學生注意實驗廢品的合理回收,在學生做實驗的過程中進行一定的環保教育,學生一邊做實驗一邊接受環保教育的效果,一定好過于在教室里閉門造成的效果。
作為一名高中化學老師,既要關注孩子們的學習成績,對孩子們的高考和未來負責,也要注意對孩子們各方面品質和意識的培養,將學生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符合社會發展的人才。在這個過程中應當邁出的第一步就是對學生的環保教育。
參考文獻:
[1]顧長春.中小學環境教育實施指南[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15).
[2]劉星星.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