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則超
摘 ?要:與其他文史類科目相比,地理學科的知識點更為分散,需要學生們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這篇文章主要研究的就是在高中階段的地理學習過程中,如何提升其地理思維能力的問題。
關鍵詞:高中地理;地理思維能力;提升能力
引言:
總體上來說,地理科目具有一些理工學科的特點,一方面是注重不同知識之間的遷移與聯系,另一方面是知識點的考查方式非常靈活,因此地理科目素來有“文科中的理科”之稱。高中生們想要學好地理,就必須要擁有非常強的地理思維能力,以此為基礎在頭腦中搭建起一套完整的地理知識框架,全面提升地理核心素養。
一、地理思維能力的構成
從微觀層面出發,構成地理思維能力的元素主要有三種。第一種就是邏輯思維能力,這里所說的邏輯思維能力與其他學科中所提倡的邏輯思維能力相同,都是通過對客觀事物或者客觀現象的細致觀察、比較以及分析,對其進行高度抽象化的概括以及總結。認清原因與結果之間的關系,運用科學的方式來準確表達出自己對于該事物或現象的分析過程。第二種就是空間想象能力,由于地理知識的特點,高中生們想要對各種知識點,比如洋流的運動、運河的分布等進行記憶,需要擁有很強的空間想象力,只有這樣才能在答題的時候快速回憶起相關的知識點,同時對空間中地理元素的運動、變化進行準確的分析。第三種是創新思維能力,在新課標的框架下,無論是知識的學習還是考試,地理科目的知識點運用變得更加靈活,為了應對這種情況,高中生們要具有良好的創新思維能力,學會如何活用知識點,提高處理地理問題的能力。
二、提升地理思維能力的具體方式
(一)鍛煉想象思維能力
在提升地理思維能力的過程中,通過各種方式來不斷鍛煉高中生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想象思維能力是在想象力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其核心的特點在于在鍛煉思維能力的過程中擺脫掉傳統思維能力提升的固有模式,通過大膽的想象以及小心地論證來形成一套適合于自己的思維模式。在對地理知識進行學習的過程中,也要發揮出強大的時間想象力與空間想象力,讓某一知識點通過強大的想象思維能力帶入到更寬的時間以及空間維度當中,這樣的思考模式有助于高中生們以更為宏觀的視角來看待具體的地理學知識,讓知識的運用變得更為靈活。
這里以高二地理必修3中的《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一課作為例子。本節課通過對松嫩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自然環境作為對比,來闡述地理環境對于當地經濟發展的影響。我們知道經濟的發展受到了眾多因素的影響,而地理環境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地理環境甚至對當地的文化歷史也有著很大的影響,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地理決定論”。教師在授課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們發揮自由想象,將“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這一知識點放在較長的一個時間段中來看待,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古代社會和現代社會中,地理環境對于經濟的發展影響力是相同的嗎?學生們按照這個思路展開想象,就能對知識點進行更為深入的理解,并最終總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隨著社會、技術條件等因素的概念,地理環境條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力呈現出逐步下降的趨勢。只有當學生們總結出這一知識點,才能證明其真正掌握了本課的全部內容。
(二)鍛煉立體思維能力
立體思維能力也被稱之為縱橫思維能力,它也是提升高中生地理思維的一個重要推動因素。在學習地理知識點時,教師要拋出具有一定深度的問題,并且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們總結答案。在設置問題的時候,要把握兩個要素,第一就是問題要具有縱向的連貫性,對于同一脈絡中的知識點進行串聯。第二點就是要注意問題的寬度,要涉及到一些其他支系中的知識點或者是其他學科中的交叉知識點。高中生們在討論這種問題的時候,為了讓答案盡可能全面,就必須要回顧以往的知識,同時從多個視角出發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慢慢提升自己的立體思維能力,今后在面對地理問題的時候就可以習慣性地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讓自己的研究與論證變得更加成熟,更具說服力。
這里以高一地理必修2中《城市空間結構》一課作為例子。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城市功能區的形成與劃分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什么?這一問題涉及到的知識點眾多,學生們在進行討論的時候,一方面要聯系之前所學的知識,比如“人口變化”知識點、“地理環境整體性與差異性”等,通過聯系這些知識點來描述城市功能區域劃分與其自然地理條件之間的關系,同時也要考慮功能區域劃分的歷史因素,這就涉及到了歷史學中“中國古代經濟中心南移”這一知識點,從歷史學的角度來思考城市功能區劃分這一問題,會讓結論變得更加具體。
三、結束語:
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不僅是高中生們提高地理成績的一個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提升自己綜合素養的一個主要方法。教師要在授課的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們的立體思維能力以及想象思維能力,為今后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胡蓓.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研究[J].好家長,2017(72).
[2]范春蕾.高中地理教學中綜合思維能力培養分析[J].高考,2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