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麗云
教學目的:
通過本節課程中對預防犯罪理論知識以及相關實際案例的綜合學習,能夠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方面實現多方面的目標。主要包括:目標一:從知識層面充分了解刑法和刑罰這兩種概念,可以掌握犯罪的基本特征,明白如何在學習和生活中加強自我防范意識,主動遠離犯罪;目標二:在能力層面上,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判斷犯罪行為,遇到問題能夠明辨是非,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遵守法律,對可能發生的危害防患于未然;目標三:也就是在學生實際的情感狀態和價值觀建立層面上,能夠培養正確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主動約束自身的不良行為,并將遵紀守法踐行在自身的實際行動中。
教學重點:
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體系支撐下,通過播放視頻、音頻或者圖片展示的方式,首先讓學生在了解了有關刑事犯罪的案件、破案過程,以及最終的審判結果之后,充分掌握犯罪的特征,認識到犯罪的危害。引導學生不斷提升自身守法意識,在生活和學習中能夠嚴格規范自身行為。其次,通過理論和案例教學,對學生進行預防犯罪教育,強化學生的自我防范意識,了解不良行為的主要內容,并自覺踐行遵紀守法規范,防患于未然。
教學案例回放:
案例一:
案件回顧:2013年4月上海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研究生黃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警方通過相應的調查,將犯罪嫌疑人鎖定為林森浩。林森浩是受害人黃洋的室友,而具體的投毒藥品經檢測是擁有劇毒性質的化學品N-二甲亞硝胺。教師:“請同學們試著分析一下嫌疑人林森浩的犯罪行為?他應該承擔何種懲罰?”
檢方指控:被告嫌疑人林森浩因為生活瑣事和被害人黃洋產生矛盾,一氣之下竟然采用投毒這種殘忍的方法故意殺害黃洋,最終導致其死亡。由于被告人作案手段殘忍,對社會構成了極大的危害,并且其行為已經構成了故意殺人罪,提請法院對林森浩依法予以嚴懲。教師:“從對林森浩的指控中,同學們怎樣正確理解犯罪和刑罰?請同學們發言回答。”
審理結果:法網恢恢,疏而不漏。2014年2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殺人罪被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2015年1月8日,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終審維持原判:因故意殺人罪被判死刑。教師:“請同學們思考,刑罰應該怎么下定義?”
案例總結:從對整個案件回顧到最終的審理結果中,學生首先需要了解林森浩的投毒行為屬于嚴重違法行為(即犯罪),應該受到刑罰處罰。刑罰在法律上又可稱為刑事處罰、刑事處分,主要指的是國家審判機關依照法律規定,對犯罪分子適用的最嚴厲的強制性的法律制裁的方法,以限制或剝奪犯罪人權益為主要內容。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刑罰主要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主刑,另一類是附加刑。
案例二:
案件回顧:某校初二的學生劉某,由于父親母親常年在外打工,其生活起居以及學習都是由老家的爺爺奶奶進行照管。劉某由于平時只有一個人,無聊時就會看一些電影,但是當他迷上了一些暴力兇殺片之后,就經常模仿電影中的情節,欺負同班的同學,同時劉某還開始玩各種暴力游戲。逐漸地,劉某開始出現上課不專心、曠課等行為,并與校外的社會小混混勾搭在一起,整天沒事找事,不是到處滋事挑釁就是找人打架斗毆。在一次斗毆中,將一個男生打成重傷,送至醫院后因搶救無效而死亡,在被死者家人告上法庭之后獲刑。劉某的父母獲知這一消息后,急忙往回趕,但其父親由于精神恍惚,心緒不寧發生了嚴重的車禍,入院治療。而劉某的爺爺則因為這一系列的打擊而突發心臟病死亡。教師:“是什么原因引發了未成年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案例分析:劉某的犯罪發展過程為:從開始看各種暴力電影、玩暴力游戲發展成欺負同學、逃課,再到去校外亂混,打架挑事,最終因為嚴重斗毆致人死亡。總結起來就是從不良行為,發展成嚴重不良行為,最終造成犯罪。教師:“由此,同學們可以看到,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和犯罪之間,出現了逐漸遞進的關系,它們存在一定的關聯。請同學們發言,該案例給我們怎樣的警示?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同學們應該如何強化自我防范意識?”
案例總結: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學校和家庭也應該為孩子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學生必須要堅決杜絕各種不良行為,避免養成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壞習慣,主動與老師和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主動遠離各種不良風氣。尤其要不斷強化自身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同時加強自我防范,在校園和家庭中依法約束自身行為,自覺守法,遠離犯罪。通過本文的學習,學生要學會如何加強犯罪的自我防范。首先,同學們要清楚犯罪是青少年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最可怕的陷阱,一定要認清犯罪的危害,遠離犯罪。青少年作為我國未來發展的重要人才儲備,一定要珍惜當前的幸福生活,不斷汲取正能量的知識。其次,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務必要杜絕各種不良行為,嚴于律己。最后,中國作為一個法治國家,對法律的完善、對法治觀念的傳遞是不會間斷的。作為學生,要通過學習,不斷培養自身法治意識,依法守法,做一個積極陽光的現代化守法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