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書
摘 ?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革,可以發現全民健康已經成為一個固定的發展趨勢,因此為了全民健康逐漸開始提倡全民運動、大眾體育等概念,社會各界對于大眾體育的重視也越發加強。舞獅是民間體育運動的一種,在遙遠的歷史時期就已經開始流傳。將傳統的民間舞獅與現代的大眾體育相結合,能夠為社會體育實現新的意義。基于此,本文針對舞獅對大眾體育的意義加以分析。
關鍵詞:舞獅;大眾體育;意義
引言:舞獅作為中華民族數千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歷史上一般有喜慶節日的時候都會有舞獅節目的存在,是喜慶活動的必備節目。舞獅中蘊含著多種文化和藝術技巧,涵蓋著體操、武術等各種項目的文化和技巧。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進步,舞獅中的藝術越發精進,花樣繁多,種類豐富。隨著人們思維的變化和進步,舞獅這項民間體育藝術也逐漸被人們所重視,將其應用于大眾體育中,能夠興起全面健身的風潮。因此舞獅對大眾體育的意義研究很有必要。
一、舞獅與武術、體操等運動的關系
首先,民間傳統武術主要是由格斗、擒拿等為主要形式,這其中包括多種競技項目。武術講究的是內外兼修,既要注重內在美的激發,同時也要注重外在形象美的展示,而武術的內在美和形象美都重視的內涵恰恰給舞獅做了很好的借鑒。到了唐宋時期,人們開始把舞獅和武術相融合,在很多舞獅的動作中都能看見武術動作的存在。到了明清時期,武術和舞獅都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兩者之間的親密關系使得我國傳統藝術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
其次,體操最早起源于古希臘語,后來流傳到我國。據記載,我國在30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了體操的存在,并且一直流傳發展至今。最開始體操呈現的方式是簡單的技巧類練習,隨后逐漸演變成雙人動作和集體動作等。通過舞獅的動作可以發現,其中很多動作和技巧都是自體操演變和傳承下來的,比如翻騰、跳躍、平衡、雙人技巧等。可見體操給舞獅帶來了很大的幫助,豐富了舞獅的內容,給舞獅這項藝術增添了更多的觀賞性。
二、舞獅對大眾體育的意義
(一)舞獅是大眾體育項目,推動了大眾體育的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革,可以發現舞獅與大眾體育之間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關系,兩者相互依托,相互促進,共同推動者對方的發展和進步。大眾體育顧名思義就是要所有人民都能參與進來的一種體育運動,要盡量滿足所有人民的運動需求。而中華民族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每一個地方的人民都有其獨立的個性和風俗習慣,想要進行大眾體育的開展并不是非常容易。舞獅卻可以在歷史的長河中被廣闊的人民喜愛和接受,一直流傳至今并且不斷的傳承的創新,可見舞獅在人們心中是一項偉大的運動。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觀念也在逐漸改變,競技體育逐漸被淡化,而大眾體育被人們接受。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為民間傳統體育的發展開拓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因此舞獅作為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的一種,自然成為了大眾體育項目。并且舞獅具備很多優點,其不受時間、場地、區域的限制,花樣豐富,內容多變,這些都很符合當今大眾的興趣點。而且舞獅是以健身為最終目的,同時具備較強的觀賞性,這些都很符合大眾體育開展的初衷,因此被大眾廣為喜愛和流傳。與此同時,舞獅中一般會包括武術、體操等動作內容,既有技巧性又有趣味性,很多人們對舞獅很感興趣,從而愿意去學習和嘗試。這就逐漸將舞獅藝術發揚光大,將大眾體育順利開展。
(二)大眾體育的發展為舞獅文化提供了條件
之所以說舞獅和大眾體育之間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關系,主要是因為兩者之間可以互相促進,共同提高。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經濟和政治都在穩步上升。正是因為國家力量的強大,給大眾體育的發展提供了重大的支持,大眾體育才逐漸深入人民的內心和生活。人們在生活有所保障后,更愿意去追求身體上的健康和精神上的滿足,因此大眾體育也越發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愿意接受更加多樣化的動作內容。大眾體育的發展給舞獅提供了很好的展示條件。舞獅作為一項民間廣為流傳的藝術和運動形式,其被納入大眾體育中得到了國家大力的支持和推廣,從而為舞獅文化的傳承創設了有利條件和契機。例如:當前很多學校已經組建了專門的舞獅隊,并且請來了專業的教師進行指導,愿意去培養一些舞獅文化的人才,促使其將來進入社會后,能夠通過舞獅對大眾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服務。
結束語:
綜上所述,舞獅文化是經過上千年歷史發展流傳下來的,在當今社會中仍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大眾體育是當前社會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關系著全民健康的重要責任。因此將舞獅與大眾體育相融合,并且正確認識到舞獅對大眾體育的發展意義,能夠有效推動舞獅和大眾體育的雙重進步,促使大眾既能夠感受到舞獅的魅力,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又能夠在大眾體育的參與中強身健體,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適應力。
參考文獻:
[1]常生良,胡建忠. 論舞獅對大眾體育的意義[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04):125-126.
[2]周勇,衛巍. 從舞龍舞獅談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與大眾體育的融合[J]. 四川體育科學,2012(04):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