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教育廳
甘肅地勢狹長,跨度大、差異大,發展不平衡成為教育現代化的瓶頸。為此,甘肅依托“互聯網+教育”,借助信息化技術補短板、促均衡,推動“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資源”,努力實現教育公平。
持之以恒,精心下好教育信息化“先手棋”
甘肅是新中國電化教育的重要發源地,南國農先生在隴原大地上從理論到實踐樹立起“電化教育”的旗幟。2002年甘肅設立教育信息化專項經費,2003年成立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建成甘肅省基礎教育資源網并向廣大師生免費開放。2003年,甘肅在全國首批實施“國家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試點,并于2005年在甘肅召開了“中西部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教學應用現場交流會”。在“十五規劃”中甘肅已將教育信息化建設明確列入,“十一五”期間制定了《甘肅省教育信息化項目計劃管理辦法》,并陸續出臺一系列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政策,初步形成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政策體系。2012年以來,先后以省政府名義召開了3次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2019年初,教育部將“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公平”確定為甘肅省“教育廳長突破項目”,作為我省頭號教育工程重點推進。
集中力量,打好基礎設施建設“殲滅戰”
甘肅搶抓政策機遇,集中使用“改薄”資金建設教育信息化。2014-2018年,集中使用“全面改薄”項目資金20億元,購置計算機18.7萬臺、多媒體教室設備6.8萬套,其中省級采購5億元集中建設“班班通”,為8000余所中小學校集中采購4萬余套設備,為1600多所學校接通互聯網。集中購買了教學軟件和數字資源,為每個教室按照教材版本、學科、年級配備200G的本地資源,為每位教師配備5家資源提供商的教學資源賬號,為每所學校培訓至少1名“班班通”技術骨干、2名骨干教師。通過5年集中建設,甘肅省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條件大為改善,實現了“三個大幅提升”,即全省中小學“校校通”比例由55.2%提升至91.25%,“班班通”比例由22%提升至88.54%,師生“人人通”比例由12.59%提升至78.36%。
在此基礎上,甘肅發起了最后的“殲滅戰”。2019年3月,省教育廳、省通信管理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聯合啟動學校聯網攻堅行動,集中力量將最后1653所未聯網學校(含教學點)接通寬帶網絡。截至目前,全省未聯網中小學數下降到348所,未聯網學校占全省中小學總數的比例下降到2.86%,全省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達到97.14%,實現了歷史新高。到今年底所有中小學(含教學點)將全部接入互聯網,出口帶寬達到100M以上,構建起覆蓋所有學校的信息高速公路網絡,為甘肅教育事業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資源共享,為貧困地區送去“雪中炭”
借助教育信息化,甘肅堅持“三個優先”,將優質教育資源輸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一是教學點優先,實施“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投入經費1700多萬元,實現3142個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二是民族地區優先,在甘南、臨夏等民族地區實施“暢言智能語音教具助力民族地區雙語教學推廣”項目,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采購5000套暢言智能語音教具系統,有力促進了雙語教學在民族地區學校的推廣應用。三是貧困地區優先,開展“省級同享大城市優質教育資源項目”,每年投入資金1500萬元,重點加強深度貧困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以“一校帶多校”“中心校帶教學點”模式,覆蓋教學點近1000個,在全省23個深度貧困縣建設了800間專遞課堂,利用“同步課堂”“名師講堂”“名校網絡課堂”等多種方式,使大城市優質教育資源惠及全省中小學師生,將優質教育資源推送到每一個班級。同時,積極鼓勵企業投資教育信息化建設,建設“班班通”近3萬個、實現“光纖入校”近8千個。2017年8月,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備案,教育部、國務院扶貧辦批復,甘肅建設全國唯一的教育精準扶貧國家級示范區。兩年來,甘肅省緊盯“兩不愁、三保障”,實施了以“九大精準工程”和平涼市先行先試為重點的示范區建設工作,打出了教育精準扶貧的“組合拳”,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2019年,甘肅再次吹響“互聯網+教育”精準扶貧集結號。省教育廳將教育信息化列為“廳長突破項目”,在全國率先實施“互聯網+”師范院校支教服務項目,由西北師范大學、河西學院等8所師范院校對口東鄉族自治縣、禮縣、宕昌縣等9個深度貧困縣。通過政府搭臺,促進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有效銜接,探索“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將師范類高校與薄弱學校的需求雙向對接,引入高校教育碩士、優秀師范生,以互聯網為支撐,以專遞課堂為紐帶,采用實地支教與網絡支教相融合的混合支教新模式,充分發揮師范院校教育資源優勢,解決農村貧困地區薄弱學校“開不出課、開不好課”的問題,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截至目前,全省“互聯網+”師范院校支教服務項目已覆蓋25個中心校,輻射帶動95個教學點,涉及5個市州9個縣區31個鄉鎮90個行政村。8所師范院校共選派了60名指導教師和122名優秀師范生,開設美術、體育、音樂、英語、教育技術、學前教育、科普、思想政治等8個科目,已授課1000余學時,支教班級288個,上課學生總數達到26132人次。
教師為本,突出抓好信息技術“廣應用”
我們堅持“造血”與“輸血”并重的原則,以“3+3”模式快速提升農村中小學師生的信息素養,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首先實施“造血”工程。一是實施甘肅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訓中小學(幼兒園)教師29萬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88.86%;二是實施甘肅省教師人文素養提升工程,采用“互聯網+移動端”學習模式,培訓教師30余萬名,基本實現中小學教師全覆蓋;三是開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2018年甘肅曬課教師9.2萬人,曬課數13.5萬節,獲評省級優課1623節、部級優課332節,部級優課數位居西部12省份第二位。其次是實施“輸血”工程。一是“特崗支教”,利用特崗計劃,每年為農村學校選派新任教師4000多名;二是“教師支教”,近三年選派3943名優秀教師到基層學校支教,累計投入中央和省級補助資金7700多萬元,項目覆蓋全省63個縣區的近1000所農村學校;三是“學生支教”,2018年,投入資金1380萬元,選派省內9所高校3000名師范類在校生到全省深度貧困縣農村學校實習支教。
示范引領,著力打造智慧教育“新標桿”
一是打造智慧教育示范區。計劃從2019-2022年在全省選取部分市州、若干縣區建設30個左右省級智慧教育示范區。截至目前,酒泉市、平涼市、張掖市臨澤縣、蘭州市城關區、蘭州市安寧區已提交了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方案。酒泉市致力于打造“智能+”產教融合示范區,在酒泉職業技術學院建設虛擬仿真創新實訓中心,并逐步向中小學推廣。蘭州市安寧區致力于打造教育云服務示范區,五年投入1.2億元,實現互動教學班配備率、教師網絡化備授課使用率、師生空間開通率等“12個100%”。張掖市臨澤縣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區,建成“知好樂智慧課堂”“棗尚智慧教育”“未來教室”等項目。2019年3月,教育部公布2018年度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普及活動優秀區域和優秀學校名單,甘肅省臨澤縣獲批優秀區域,臨澤縣第二中學、第四中學、濱河小學、城關小學4所學校獲批優秀學校。
二是打造智慧教育標桿校。從2019-2022年在全省選取若干高校、職業院校、中小學建設300個左右省級智慧教育標桿校。截至目前,西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甘肅省蘭州第一中學已開展智慧教育示范校建設試點,制定了實施方案,并與相關高新技術企業進行了對接溝通。立足于“虛擬現實+智慧教育”創新模式,建設智慧實驗室、智慧教室,采用VR、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在全省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三是推動虛擬現實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深度應用。2019年6月,省教育廳聯合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在蘭州召開了虛擬現實在教學中的深度應用技術交流會,共同研討互聯網、虛擬現實、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思路和辦法。2019年8月,省教育廳與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就“虛擬現實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應用的研究和推廣”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共同開展虛擬現實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共同建設虛擬現實課程資源庫,共同推進虛擬現實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深度應用。
“互聯網+教育”的實施,使甘肅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升,學前三年毛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2%、96%、94%,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甘肅走出了一條經濟欠發達地區辦強教育、辦優教育的特色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