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甘肅省教育廳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脫貧攻堅的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聚焦“義務教育有保障”目標,將教育脫貧攻堅和教育精準扶貧國家級示范區建設有機結合、統籌推進,打好教育脫貧“組合拳”,扎實推進教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落實責任,著力健全完善工作機制
一是壓實“省負總責”的政治責任。省教育廳黨組和班子成員始終把主要精力用在脫貧攻堅上,廳扶貧辦主任由分管副廳長擔任,建立廳領導帶頭包抓市州和深度貧困縣教育脫貧工作機制,對教育脫貧攻堅工作逢會必講、逢調研必看、逢督查必盯,加大對貧困地區教育脫貧攻堅進度、項目落地、資金使用、推進實施等方面的省級統籌力度,加強對貧困地區教育脫貧攻堅的調研指導、督導檢查和考核評估力度,傳導責任壓力,推動任務落地。二是壓實“市縣抓落實”的主體責任。按照“市縣抓落實”的要求,層層簽訂教育脫貧攻堅責任書,層層傳導壓力,壓緊壓實市縣兩級特別是縣級“一線指揮部”的攻堅責任,做到人員、責任、工作、落實“四個到位”,盯任務、盯時限、盯要求,把工作一竿子插到底。三是壓實“專責推動”的工作責任。健全完善與省財政廳、省發改委等教育扶貧專責工作組成員單位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嚴格落實工作例會、專題會議、聯席會議和集中辦公制度,加強對即將出臺政策的協同研究,加強對已出臺政策執行和落實情況的跟蹤了解,全面統籌各級教育、發改、財政資源,推動形成工作合力,協力推動重點工作,力促教育脫貧目標任務落地見效。
夯實基礎,著力抓好控輟保學
堅持把控輟保學作為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的重中之重,全面開展控輟保學沖刺清零行動,適齡兒童失學輟學現象得到有效遏制。一是抓摸底篩查。制定《義務教育控輟保學篩查工作方案》,在全省范圍內開展“橫到邊、縱到底、拉網式”的篩查,精準掌握全省義務教育失輟學學生底數、年齡結構、殘疾程度、失輟學原因、復學學生教育安置等情況,做到底數清、情況明、數據準。二是抓勸返復學。指導各地對還未勸返的失輟學學生,采取“一對一、人盯人”的辦法,由鄉鎮、村社指定包抓干部逐一進行勸返,深入細致地做好家長和孩子的工作,確保失輟學學生盡快返校,確保“一個不能少,一個不能落”。三是抓動態監測。研制“甘肅省控輟保學動態監測信息管理系統”,對重點地區學生出勤情況、老師點名情況、學校整體考勤數據進行動態實時采集分析,加強控輟保學動態監測,保證勸返復學學生到校率。四是抓分類保學。對輟學時間較短的學生,采取隨班就讀的方式進行教學;對輟學時間較長、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采取單獨編班的形式進行教學;對年齡較大、輟學時間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學生送到職業學校接受職普融合教育。
補齊短板,著力改善貧困地區辦學條件
一是實施“全面改薄”項目。2014年以來中央、省、市、縣四級累計投入校舍建設和設備購置資金238億元,惠及12132所義務教育學校,占全省義務教育學校數的95%,合計惠及260萬名學生,占學生數的96%。二是實施“農村幼兒園”項目。2015年以來,持續投入學前教育專項資金25.39億元,在75個貧困縣新建、改擴建4821所行政村幼兒園,實現了鄉鎮中心幼兒園、58個集中連片貧困縣1500人以上行政村,以及17個插花型貧困縣、省定23個深度貧困縣、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行政村“六個全覆蓋”,完成了幼兒園數、在園幼兒數、教職工數、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優質示范園數、學前教育經費投入“六個翻番”,構建起了縣、鄉、村三級學前教育體系。三是實施“三區三州”項目,制定《甘肅省“三區三州”教育脫貧攻堅資金規劃(2018-2020年)》,利用中央支持“兩州一縣”教育脫貧攻堅資金8億元,重點新建、改擴建62所農村寄宿制學校。截至目前。“兩州一縣”已規劃的427個項目已開工318個,109個項目正在辦理前期手續。四是實施“為民辦實事”項目,2018年投入3.5億元實施“深度貧困縣農村邊遠地區溫暖工程”和“深度貧困縣農村中小學教師周轉宿舍建設項目”兩個為民辦實事項目,解決23個深度貧困縣區農村邊遠地區中小學100萬平方米校舍的采暖問題,在23個深度貧困縣建設總建筑面積5.3萬平方米的教師周轉宿舍1500套,項目均已完成并投入使用。2019年,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投入4億元,實施“農村邊遠地區中小學溫暖工程”和“深度貧困縣農村中小學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工程”。
保障師資,著力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
一是落實待遇保障。出臺進一步提高中小學教師工資待遇保障水平的政策,多渠道保障鄉村教師待遇的提升。擴大鄉村教師生活補助發放范圍,將實施范圍從58個集中連片貧困縣擴展到所有貧困縣,實施對象由鄉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擴展到鄉村幼兒園教師和高中教師,全省近17萬鄉村教師受益,補助標準和補助資金人均月補助標準達到400元以上,部分縣區最偏遠、條件最艱苦的鄉村學校教師月補助標準超過1000元。二是完善補充機制。建立省級統籌、按需設崗、按崗招聘、統一選拔的鄉村教師補充機制,通過實施國家“特崗計劃”“民生實事”“公費師范生”等項目,2007年以來累計為全省農村中小學、幼兒園補充教師3.7萬名,每年選派省內有關高校師范類專業在校生2900余人到23個深度貧困縣農村學校開展實習支教,選派1200名左右的優秀教師到“三區”鄉村學校開展為期1年的支教,有效緩解了農村中小學教師結構性短缺問題。三是加強培養培訓。全面實施“國培”“省培”教師培訓項目,充分發揮城市名優學校、名優校長、名優教師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均衡城鄉優質教師資源配置,打造務實管用的領導團隊、管理團隊和專家團隊,建立健全省、市、縣、學區、學校五級聯動機制,不斷構建和完善教師培訓長效機制,提高鄉村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
聚焦兜牢底線,著力構建精準到人的資助體系。按照政府投入為主、學校社會廣泛參與的原則,在重點保障好義務教育的同時,基本建立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學段、全過程、全覆蓋的資助體系,實現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入學前、入學時和入學后“三不愁”,全面構筑起了因學致貧、因學返貧的“防火墻”。2012-2018年,全省累計發放各類資助金222.43億元,受益學生996萬人次。
引領示范,著力推動示范區、試驗區建設
一是推進教育精準扶貧國家級示范區建設。2017年8月,教育部、國務院扶貧辦批復同意我省建設全國唯一的教育精準扶貧國家級示范區。我們緊緊圍繞《甘肅省教育精準扶貧國家級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把示范區建設與教育脫貧攻堅同安排、同部署、同推進,實施以“九大精準工程”(義務教育“兜底保障”工程、學前教育“幼有所育”工程、職業教育“技能脫貧”工程、鄉村教師“配優提質”工程、民族教育“聚焦優先”工程、招生扶貧“求學圓夢”工程、高等教育“定點幫扶”工程、首次就業“幫扶保障”工程、結對幫扶“協作助力”工程)和平涼先行先試為重點的示范區建設工作,聚焦貧困地區、貧困群眾最急需、最期盼、最薄弱的環節開展示范區建設工作,注重調動市縣兩級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依靠市縣兩級教育系統大膽先行先試,示范區建設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效。二是推進農校對接精準扶貧試驗區建設。2018年12月,我廳與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啟動共建“農校對接精準扶貧試驗區”,通過甘肅馬鈴薯走進全國高校、蘭州牛肉面農校對接精準扶貧窗口、農校對接平臺推廣應用等方式拓寬我省貧困地區農副產品銷售渠道。截至目前,發往北京、湖南、河北、山西等地高校的馬鈴薯累計超過1000噸,蘭州牛肉面扶貧窗口也已在西安工程大學、渭南師范學院、山西應用科技學院等高校投入運營,在10所高校成功推廣并搭建了農業農村廳、商務廳多部門參與的工作協同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