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極坐標教學,學生往往表現出不擅于,或者不習慣于運用極坐標工具解決問題。如何在極坐標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順利的接受極坐標知識,深刻理解極坐標系解決問題的優勢與不足,本文談談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關鍵詞:極坐標;數學文化背景;教學感想
極坐標系新授課中引入翻轉課堂模式,這個念頭由來已久,主要是因為本節課內容源于生活中對于一些方位的表述,學生能夠自然而然的接受,但是在深入學習過程中,學生還是會遇到一些挑戰,如何將這種自然通俗的知識融入學生現有的知識體系,并且同化與吸收,是我一直在思索的一個問題。
在多次檢測、考試,甚至平常的作業中都能感受到,很多學生對于極坐標系的學習,僅僅停留在轉化為直角坐標方程,而在運用極坐標系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方面,幾乎是空白。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怎樣避免極坐標系的教學流于僅僅會轉化方程這個層面?如何讓學生深入理解極坐標系,習慣并熟練運用極坐標系?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在這里,我將自己一些不成熟的點滴與大家分享。
一、弄清極坐標的文化背景及產生過程,利于學生接受新知識
知道一個知識的形成過程,文化背景,發展演變,是對這個知識深入理解,產生濃厚興趣的重要的一方面,有很多同學甚至都不知道極坐標系是如何產生的?至于對其產生濃厚興趣就更遑論了。
在翻轉課堂模式下,供學生學習的第一項內容,就是數學文化,簡單而扼要的向學生展示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和過程。
第一個用極坐標來確定平面上點的位置的是牛頓。大約于1671年,他寫成的《流數法與無窮級數》,書中創見之一,是引進新的坐標系。17甚至18世紀的人,一般只用一根坐標軸(x軸),其y值是沿著與x軸成直角或斜角的方向畫出的。牛頓所引進的坐標之一,是用一個固定點和通過此點的一條直線作標準,例如我們使用的極坐標系。牛頓還引進了雙極坐標,其中每點的位置決定于它到兩個固定點的距離。由于牛頓的這個工作直到1736年才為人們所發現,
瑞士數學家J.貝努利于1691年在《教師學報》上發表了一篇基本上是關于極坐標的文章,所以通常認為J.貝努利是極坐標的發現者。J.貝努利的學生J.赫爾曼在1729年不僅正式宣布了極坐標的普遍可用,而且自由地應用極坐標去研究曲線。他還給出了從直角坐標到極坐標的變換公式。確切地講,J.赫爾曼把cosθ,sinθ當作變量來使用,而且用n和m來表示cosθ和sinθ。
歐拉擴充了極坐標的使用范圍,而且明確地使用三角函數的記號;歐拉那個時候的極坐標系實際上就是現代的極坐標系。
這段內容適宜用動畫或者歷史圖片的視頻形式制作,展示給學生觀看。不適宜展開大篇幅的展示,盡量有趣并且言簡意賅。激發學生了解并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二、想想哪些問題利于在極坐標系下解決,提升應用意識
很多問題在直角坐標系下已經解決過,比如兩點間的距離、點到直線的距離、兩點的中點坐標、弦長問題等。在極坐標系教學中,一方面要講清楚極坐標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應用極坐標工具去解決問題,比較并且感受極坐標在解決那些問題中具備優勢。預先制作好翻轉課堂所用的視頻材料,包括推導過程及例題詳解,供學生在課前學習。
我們看一下應用方面的例子
三、極坐標中聯立方程組,漏解極點的探討
在極坐標方程組聯立時,一個麻煩之處在于會漏掉極點解。這種問題往往出現在聯立后消去ρ求解θ的過程中,難于發現,關鍵在于要充分理解極點處的極徑為0,但是極角不一定是0.可以使任意值。譬如例2中,這個極坐標方程已經包含了該曲線經過極點這一信息,故在求解方程時應優先考慮極點(0,0)是否適合方程組,這樣可以避免漏解。當然最好的辦法還是數形結合,根據圖來看有無漏解。在翻轉課堂錄制視頻中,這一段要做特別說明,供學生思考。可將圖在后期給出,在學生給出答案后指出其錯誤,引起學生之警示。
四、激發學生興趣,探索新的工具
以兩點間距離公式為引,激發學生興趣,積極探索極坐標下如何解決常見的幾何問題,函數問題。制作課后練習題組,讓學生在充分理解極坐標的前提下,發揮主動性,發掘常見問題、基礎問題的極坐標解法,使他們體會成功的愉悅,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當然在期間,教師也要當好引路人,對于他們遇見的挫折和困難予以一定程度的協助。
筆者愚見,望讀者見我之磚文,予我以良玉。其間不確之處,懇請指正。
作者簡介:楊建峰,男,1982.01-,漢族,本科;一級教師,數學,人教A版,天祝藏族自治縣第一中學,高中數學教學,翻轉課堂模式下極坐標系教學的幾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