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家良
摘 要:學生開展地理科目學習的基礎階段就在于高中地理的學習。由此可見,對高中生地理學習的興趣有效激發、幫助高中生初步認識地理知識等方面的意義廣泛而深遠。在高中地理教學當中,生活化教學是一種非常高效的地理教學手段。本文首先對當前我國高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初步分析,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讓地理實現生活化教學的幾點對策,促進地理教學的生活化程度,幫助我國高中地理教師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以及效率,旨在為其他廣大的一線地理教師提供一些參考借鑒。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高中地理;對策
一、我國高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
如今,我國高中地理教學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這幾點不足之處亟待提升。首先,高中生對于地理教材知識的掌握較為片面。即使地理教材當中涉及了大量的地理現象。然而,在高中生現實生活當中基本上無法實現實際生活與地理知識的充分融合。其次,一些高中地理教師由于經驗尚淺,導致教學手段呆板而枯燥,無法有效提升高中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在高中地理知識中包括記憶公式以及計算數字等方面,高中生在學習這些知識的過程中會遇到不少障礙,高中生學習地理的熱情以及積極性都會不斷下降。此外,高中地理教師對于高中生本身的主觀能動性有所忽視。因此,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高中生往往會陷入一個被動的局面,僅僅學習那些地理教師教授的東西,很少會進行自學活動,也較少開展一些地理科目的實踐操作。
二、促進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對策
(一)加強生活化情景的創設
高中地理教師教授地理知識的一個關鍵目的在于提升高中生對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高中生通過深入學習基礎的理論知識,對大千世界產生了初步認識,在日常生活中帶入地理知識,通過地理知識的有效運用,從而實現實際問題的順利解決。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高度重視創設一些生活化的情景。地理教師可以仔細發掘一些常見的、實際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并結合地理課堂的教學,從而在最大程度上調動高中生學習地理的熱情以及興趣,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認識新知識。將高中地理的學習活動與現實的地理現象緊密結合起來,高中生可以進一步滲透地理知識。
(二)加快鄉土資源的挖掘
高中地理教師有必要培育一個對身邊的鄉土資源深入挖掘的能力,實現地理教學資源的不斷豐富,從而幫助高中生提升對身邊地理事物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不斷培育高中生對地理事物的探究精神。舉例來說,高中地理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與調查水資源的工作中去。高中生通過親身調研對水資源相關數據形成一個明確、科學的認識。高中生從內心養成一種環境保護意識以及節約水資源的意識。高中地理教師通過加快挖掘身邊的鄉土資源,從而有效提升高中生對地理知識的接受度以及觀察能力。
(三)加快培育高中生的動手能力
高中地理教師在開展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會發現培育高中生實踐動手能力所發揮的作用以及重要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過“知行合一”,因此,高中地理教師除了傳授給高中生大量的地理理論知識,也應該高度重視學生地理實踐,培育其實踐能力,二者均不可偏廢。只有實現兩者的充分融合,高中生才可以實現地理知識的深度掌握。高中地理教師教師能夠布置高中生的課后實踐活動,可以在假期也可以在課堂教學之后進行,高中生可以在和父母旅游期間拍攝照片,在地理課堂上與同學們學習分享。高中生可以將拍攝的景物進行分享,對于風險、天氣、氣溫以及季節的變化進行辨別。高中生可以與地理教師探討旅游景點的地貌,以及主要的特征。高中生可以在實踐活動中對地理的實用性充分了解,提升地理學習的興趣。
(四)為高中生的現實生活提供服務
高中地理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目的在于逐步向現實生活回歸,必須秉承著一個為生活服務的理念。高中地理教師需要對高中生進行引導,對所學的知識加以運用,對于現實生活地理現象以及實際問題加以解決。舉例來說,高中地理教師可以帶領高中生對一天中太陽變化的軌跡進行觀察以及記錄。高中地理教師必須向高中生講授地球始終圍繞太陽轉動,因此大家都是始終圍繞太陽轉動。上述地理教學方法有利于調動高中生地理學生的積極性以及興趣,提升探究地理知識的欲望,從而實現地理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
三、結束語
高中地理教師在開展地理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融入生活化教學的策略。一方面,可以加快實現現實生活以及教學內容的充分結合。此外,有助于高中生提升地理學習的熱情以及積極性。高中地理教師也可以實現地理學習效果的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陳慈穎.高中地理課堂生活化教學的探討—以湘教版八年級地理《季風氣候顯著》一節為例[J]才智,2015,25:161-163
[2]陳海霞.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實施策略與實踐反思[J]中學課程資源,2014,10:16+18
[3]朱文亞.實現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新課程(中學),2014,12:142
[4]吳鵬.汲生活之源,綻課堂之花———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思考[J]考試周刊,2014,73:125
[5]談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方法[J].張永.理科考試研究,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