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社會文明的基石,代表著人類政治文明演進的崇高價值,體現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本要求。中國的法治現代化經歷了一個極不平凡的歷史進程,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黨領導人民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從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到確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再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深刻記錄了黨和人民在法治道路上滴水穿石的恒心,彰顯了在法治道路上踏石留痕的堅毅。
一、 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
法制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個領導人民掌握著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江澤民:《論黨的建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508頁),中國人民成為新國家和新社會的主人,這為黨著力在全國范圍內探索法制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共同綱領》,確立了新中國的各項制度,規劃了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方向,充分體現了全國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制定提供了藍本,開啟了依靠法制來治理國家的治國執政思路。為了徹底清除國民黨法律包括西方法律思想的影響,1952年,在全國法學界開展司法改造運動,要求“應該經常以蔑視和批判國民黨《六法全書》《六法全書》指國民黨統治時期的六個門類的法律法規匯編。1949年2月,毛澤東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關于廢除國民黨的六法全書與確立解放區的司法原則的指示》;同年4月,華北人民政府頒發了《廢除國民黨的六法全書及一切反動的法律的訓令》。這既指明了人民民主法制建設的方向,也進一步鞏固了“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主體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 及其他一切反動法律法令的精神,以蔑視和批判歐美日本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切反人民法律法令的精神……,來教育和改造司法干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二十六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155頁)。這一時期,在人民民主專政思想的指導下,新中國的法制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掀起了新中國第一次立法高潮,先后制定并頒布了《共同綱領》(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1952年)等法律和條例,使新中國的法律體系初具雛形。
隨著我國的政治經濟形勢發生重大變化,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的同時,開始對法制建設進行探索,以便用憲法、法律的形式將國家體制和政治、經濟等各項制度確立下來,推進了我國法制建設的進程。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制定并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即“五四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一種人民權力至上的制度,一切國家機關由它產生并向它負責;確立了中國特色的檢察監督體制、法院獨立審判原則、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等。此外,我國還制定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國務院組織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組織法》《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等。這些法律搭建了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為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由于我國此時正處于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時期,并且“五四憲法”的指導思想是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因此,“這個憲法,是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但還不是完全社會主義的憲法,它是一個過渡時期的憲法”(《毛澤東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9頁)。
1956年,黨的八大召開。董必武指出:“現在無論就國家法制建設的需要來說,或者是就客觀的可能性來說,法制都應該逐漸完備起來。”(董必武:《論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32頁)黨的八大將健全人民民主法制寫進了政治報告,體現了黨對法制建設重要性認識的進一步深化,這在中國法制建設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可惜的是,1957年后,全國范圍內的整風運動、反右派斗爭、“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擾亂了黨的八大提出的“健全法制”的任務,也打斷了法制建設發展的正常歷程。尤其是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將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破壞殆盡。
二、 與改革開放同向共進的依法治國實踐
在對歷史進行深刻反思的基礎上,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高舉民主法制的旗幟,開創了中國法治建設的新局面。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全會確立了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方針,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盡管此時沒有明確提及“依法治國”和“法治”的相關觀念,但卻為法治思想在中國的生根發芽奠定了基礎,構建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框架。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也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1982年12月召開的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并通過了新中國的第四部憲法,即“八二憲法”,明確規定,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并受人民監督;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有監督憲法和法律實施、選舉和罷免國家主席和國務院總理等領導人、審查和批準社會發展計劃和國家預算等十五項職權,標志著我國開始邁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道路。從1978年到1992年,五屆、六屆和七屆全國人大及常委會先后制定了138部法律、修改了10部法律,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框架。
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這就需要法律在整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揮在所有制關系、分配關系以及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協調方面的重要作用,這就對法制建設和立法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1993年的憲法修正案明確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宣告“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強調要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強調了新時期法制建設的目標,即“遵循憲法規定的原則,加快經濟立法,進一步完善民商法律、刑事法律、有關國家機構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本世紀末初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473頁)。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了“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到二〇一〇年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28頁)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按照該目標的基本要求,國家開始加快立法的步伐。1999年的憲法修正案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表明依法治國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
為了從法律層面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從1993年到2007年,我國先后制定了《反不正當競爭法》《公司法》《商業銀行法》《票據法》《擔保法》《保險法》《合伙企業法》《證券法》《合同法》《個人獨資企業法》《信托法》《農村土地承包法》《企業破產法》《物權法》等經濟立法;先后出臺了《國家賠償法》《法官法》《檢察官法》《公務員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立法法》《反分裂國家法》《行政許可法》等法律,發展和完善了我國的立法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和檢察制度。
可以看出,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我國的法制建設實踐是緊緊圍繞法治這一目標的,體現了我國從法制到法治的轉化過程。
2007年,黨的十七大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并強調:“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權益;堅持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勢,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22頁)此后,立法機關一方面繼續加強立法工作,另一方面專門組織開展大規模的法律清理工作。到2011年,吳邦國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鄭重宣布:“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262頁)2011年10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白皮書中指出: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經過各方面堅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到2010年底,一個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集中體現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意志,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有法可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頁)截至2011年8月底,我國已制定“現行憲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規706部、地方性法規8600多部,涵蓋社會關系各個方面的法律部門已經齊全,各個法律部門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經制定,相應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比較完備,法律體系內部總體做到科學和諧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9頁),展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立法成就。
三、 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新征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將全面依法治國提升到“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統一謀劃和推進,并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開啟了全面依法治國和實現法治現代化的新時代。
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將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強調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21頁),要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從而為構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奠定了扎實的法律制度基礎。同年12月,在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的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首要任務和基礎性工作”(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88頁),凸顯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憲法在法律體系中的核心地位這一基本要義。
201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44頁),賦予了“全面依法治國”更為豐富、科學的內涵。同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部署,即“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529頁),成為貫徹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一環,也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引領和保障。
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強調,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持把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斷把法治中國建設推向前進,要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55頁)。同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勾畫了法治中國建設的宏偉藍圖,指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和戰略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157頁);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重大任務和重要意義;強調和部署了一系列具體任務,即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以及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等;并將每年的12月4日定為“國家憲法日”,牢固樹立了憲法權威,開啟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新篇章,彰顯了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帶領全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全面貫徹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和全面依法治國的決心、信心和勇氣,這在我國法治建設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義。同年11月,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并將堅持依法治國作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之一,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步入法治化軌道。2016年,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專題研究了全面從嚴治黨問題,進一步完善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強調了“四個全面”的協調推進。2017年,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強調“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2頁)。習近平總書記描繪了依法治國的宏偉藍圖,并進一步制定了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的路線圖:第一個階段是從二○二○年到二○三五年,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第二個階段是從二○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些都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了指引,也為實現中國法治現代化指明了方向。
當然,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和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形成的。隨著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和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隨著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一體建設會越來越接近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目標,也必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陳洪玲,法學博士,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