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重視歷史,以史為鑒,從黨史中汲取經驗教訓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政治品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變化,繼承和發展了這一優良傳統。在運用黨的歷史經驗推進治國理政的過程中,一方面強調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重視理想信念教育;另一方面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全面從嚴治黨,全方位推進黨的建設。黨的歷史經驗豐富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涵,在這一最新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關鍵詞] 習近平;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作者簡介] 麻省理,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開展建設和實施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積累了豐富的歷史資源和歷史經驗,這些歷史資源和歷史經驗成為黨中央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寶貴財富和重要參照。2018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歷史記述了前人的成功和失敗,重視、研究、借鑒歷史,了解歷史上治亂興衰規律,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啟示。重視吸取歷史經驗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1]4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階段,重視歷史經驗,汲取歷史教訓,是中國共產黨一直秉承的優良傳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背景,高度重視黨史經驗教訓在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資政育人、凝聚人心、匯集共識的重要作用,將黨史經驗教訓融入治國理政的各個環節,豐富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涵,全面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斷完善和深入發展。
一、 吸取黨的歷史經驗是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品質 ?重視歷史,以史為鑒,從黨史中吸取經驗教訓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政治品質。延安時期,毛澤東領導發起延安整風運動,在總結黨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通過了《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實現了全黨在思想、政治、組織上的高度統一。改革開放初期,在鄧小平主持和指導下,全黨深刻反思“文革”教訓,正確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教訓,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再一次實現了全黨在思想、政治、組織上的高度統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變化,提出 “兩個不能否定”的重要論斷,繼承和發展了這一優良傳統。
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再次由弱小走向強大、完成自身轉型的關鍵時期,也是中國共產黨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教訓并將其成功運用于黨的建設的重要時期。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在艱苦的抗日戰爭環境中實現內部的鞏固和壯大,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全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通過對黨史問題的討論、反思和總結,經過延安整風運動,實現了思想上的高度統一,使黨在路線、方針、政策方面的轉變進一步深化和鞏固。這些奠定了抗戰結束后黨領導革命走向勝利、奪取全國政權的實力。中共中央長征到達陜北之后,毛澤東隨即著手調整黨的內外政策。在糾正黨的錯誤路線的過程中,毛澤東日益感到通過學習黨史,借助對黨史經驗教訓的分析和總結,無論是對鞏固黨內團結,還是統一全黨思想,都是一條十分有效的途徑。黨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先后經歷的兩次勝利和失敗,形成鮮明對比,這給中國共產黨人留下的印象實在太過深刻。這種切膚之痛,不能不引起上至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下到普通黨員的深入思考和反省。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偉大的階級,正如偉大的民族一樣,無論從哪方面學習都不如從自己所犯的錯誤的后果中學習來得快。”[2]在整風準備階段的高級干部整風中,毛澤東親自領導高級干部重新學習黨史,首先統一高級干部的思想。全黨普遍整風開始后,對黨史的討論和學習也隨之推廣到全黨。經過這場黨內自上而下有組織的討論和學習,全黨對土地革命時期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和抗戰初期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路線的實質及其危害的認識更為深入,厘清了黨史上許多重要人物和事件的是非曲直,清除了黨內存在的各種錯誤思想。在對黨史經驗教訓充分認識和總結的基礎上,1945年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了《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使全黨完全統一在毛澤東思想的旗幟之下。作為歷史見證者,直接參與歷史決議起草的胡喬木對此給予高度評價,認為用歷史決議的形式把延安整風運動的積極成果肯定下來,采取“這樣的形式總結歷史經驗不僅是我們黨的建設的一個創舉,在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3]。通過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教訓來推進黨的建設,進而實現黨的自身革命,促進黨的發展壯大,成為中國共產黨加強自身建設的寶貴經驗。
“文革”結束之后,中國面臨向何處去的重要歷史關頭。如何擺脫極左路線,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從1957到1976年近20年的歷史經驗教訓,“使黨和國家從此危難中重新奮起”[4],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實現現代化,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的當務之急。如果不能對這20年的歷史經驗教訓特別是對“文革”的歷史教訓進行深刻的分析和總結,統一全黨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避免不必要的爭論和糾纏,將勢必影響到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時期進行改革開放的力度、廣度和深度。鄧小平復出之后,在內外政策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一方面果斷實施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另一方面以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為突破口,緊緊抓住并指引黨內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問題大討論的方向和原則,正確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教訓,解決了對毛澤東功過是非的評價問題。在錯誤面前,中國共產黨敢于正視并糾正錯誤,對歷史教訓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和總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12月26日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對自己的錯誤所抱的態度,是衡量這個黨是否真正履行對人民群眾所負責任的一個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我們黨對自己包括領袖人物的失誤和錯誤歷來采取鄭重的態度,一是敢于承認,二是正確分析,三是堅決糾正,從而使失誤和錯誤連同黨的成功經驗一起成為寶貴的歷史教材。”[5]正是堅持這樣的立場和做法,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和毛澤東的功過是非作出了全面客觀的經得住歷史檢驗的評價,既堅決糾正錯誤,又在原則問題上旗幟鮮明,成為中國共產黨汲取歷史經驗教訓的又一次成功典范。在經過多次黨內大討論并基本取得一致意見的基礎上,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第二個歷史決議的通過,意味著全黨在改革開放初期即實現在思想上的高度統一,這對改革開放的順利推進、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產生了深遠影響。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兩個歷史時期既緊密相連又有重大區別。如何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前后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上的關系,不僅是黨史研究中的重要學術問題,更是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乃至前途命運的重大政治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其潛在的負面效應不容低估。蘇共在對待自身歷史問題上的貿然與偏頗,正是前車之鑒。中國在實行改革開放之后,一方面綜合國力明顯提升,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優勢。另一方面眾多社會問題在較短時間內集中涌現,社會矛盾激化,社會財富分配差距拉大,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引人關注。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中國是否仍然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當下的社會性質究竟是什么,一時之間成為國內外學界和民間的熱議話題,出現了將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對立起來的傾向。如何看待兩者之間的關系,統一全黨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刻不容緩,成為亟待解決的迫切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月5日新進中央委員會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中,借鑒國際共運發展中的歷史教訓,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在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從歷史和現實兩個維度正本清源,對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關系作出了全面準確的評價。毋庸置疑,黨在這兩個歷史時期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思路和具體路徑有很大區別,但在本質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但也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進行了2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開創的”,強調評價兩者之間的關系,“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為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積累了條件,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是對前一個時期的堅持、改革、發展”。[6]只有正確理解兩者之間的這種聯系與區別,才能深刻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是黨和人民在歷史新時期把握現實、創造未來的出發陣地,沒有它提供的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沒有它積累的思想成果、物質成果、制度成果,改革開放也難以順利推進。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5]。習近平總書記“兩個不能否定”的觀點,及所指出的對待歷史問題的原則和做法,是對延安時期毛澤東處理黨內歷史問題、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處理新中國成立以來與評價毛澤東等歷史問題的繼承和發展。處理黨內歷史問題,汲取黨的歷史經教訓,既要撥亂反正,指明前進的正確方向,同時更要有高超的政治智慧,排除干擾,避免因歷史問題處理不當而陷入誤區。“兩個不能否定”正確厘清了改革開放前后社會主義建設的關系和淵源,糾正了人們在這個問題上的錯誤認識,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只會也只能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在中國的具體發展,不會也不可能是其他什么主義。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治國理政方略的各個環節,都將緊密圍繞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中心進行。
二、 習近平總書記運用黨的歷史
經驗推進治國理政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支撐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砥礪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是中國共產黨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寶貴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借鑒黨的歷史經驗教訓,指出堅定理想信念是黨的思想建設中的首要任務。在大力推進治國理政的過程中,一方面強調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重視理想信念教育;另一方面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全面從嚴治黨,全方位推進黨的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指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4]在黨的歷史上,無論是在革命、建設還是改革年代,中國共產黨都遭遇過嚴重挫折,甚至經歷過命懸一線、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然而中國共產黨最終都能夠化險為夷,從這些艱難坎坷中成功走出來,并且不斷發展壯大,展現出強大的自我糾錯能力和頑強的生命力,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國共產黨無論處在何種艱險的歷史環境之中,始終不忘初心和使命,時刻銘記人民的期待和肩負的歷史重任,展現出高昂的斗志和精神風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回顧黨的歷史,為什么我們黨在那么弱小的情況下能夠逐步發展壯大起來,在腥風血雨中能夠一次次絕境重生,在攻堅克難中能夠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處于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黨始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義無反顧向著這個目標前進,從而贏得了人民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7]正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激勵著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砥礪前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歷史背景下,實現中國共產黨初心和使命的途徑,就是更加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的整體發展水平步入更高層級,科學社會主義的生命力更加彰顯,表明中國共產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化。這為中國共產黨實現初心和使命提供了堅實條件,同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和任務。伴隨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中國社會的發展程度無論是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已經大大深化和拓展,同時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也更為錯綜復雜,深層次矛盾更加凸顯,改革難度明顯加大,改革阻力不容輕視。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發展中遇到的這些深層次問題和矛盾,只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到相當高度的時候才可能出現。正如馬克思在分析人類社會發展時所指出的那樣:“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實現更為全面的科學發展,必須破解發展難題,解決好這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牢記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尤為重要,事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習近平總書記再三強調:“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也是保持黨的團結統一的思想基礎。”[9]63緊抓全黨特別是對領導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將領導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環節,是基于對黨的歷史經驗教訓的深刻把握、對現實情況的長遠考慮。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一個政黨的衰落,往往從理想信念的喪失或缺失開始。”[10]無論是西方式政黨,還是基于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原則建立起來的政黨,都清楚不過地揭示出理想信念對一個政黨興衰榮辱的重要作用和深遠影響。中國共產黨是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建黨原則而成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一個鮮明的特征就在于它是基于共同的理想信念而非簡單的利益訴求建立起來的,特別強調和重視共同的理想信念對全體黨員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響力。在這個問題上,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保持著高度清醒的認識。2019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黨內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從根源上說都是思想上的問題。從延安整風運動以來,我們黨開展歷次集中性教育活動,都是以思想教育打頭。”[11]并且多次強調:“歷史和現實都告誡我們:全黨理想信念堅定,黨就擁有無比強大力量;全黨理想信念淡薄,黨就會成為烏合之眾,風一吹就散。”[12]8一個政黨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想信念上的動搖和滑坡,往往預示著危機的出現與政黨自身的衰敗。從黨的十八大以來查處的許多領導干部的從政經歷來看,理想信念的滑坡和動搖往往是其淪為腐敗分子、走向違紀違法的開端。這種現象的出現并非偶然,其潛在危害性不容低估。在市場經濟洪流中商品交換原則侵入黨內生活,加之外部因素的推波助瀾,一些領導干部理想信念淡化、弱化甚至動搖、喪失的問題逐漸凸顯出來。如果任由這種趨勢繼續下去,無疑將嚴重破壞黨群關系,侵蝕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直接威脅到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堅定全黨尤其是領導干部對共產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尤為重要。因此,無論是堅定理想信念的教育,還是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從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入手,都是題中應有之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緊緊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黨的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黨的干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的中堅力量。”[9]64借助黨的歷史經驗教訓,進行干部教育,加強組織建設,是推進黨建的重要途徑,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干部隊伍建設的質量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命運密切相關,黨建的關鍵在于干部隊伍建設。縱觀中國共產黨90余年的歷史,什么時候干部教育成績顯著,干部隊伍過硬,也是黨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時候;反之,什么時候干部隊伍建設出現失誤,也是黨的事業遭遇挫折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11月26日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的講話中從黨和國家興衰成敗的高度,再次強調優秀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在黨和國家發展事業中的極端重要性。他指出:“正確的政治路線要靠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政黨、一個國家能不能不斷培養出優秀領導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這個政黨、這個國家的興衰存亡。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始終保持強大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成為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發展的中流砥柱,團結帶領人民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高度重視培養造就能夠擔當重任的干部隊伍。”[1]5-6在總結國際共運史上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和政黨演變的歷史教訓,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執政中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建設好中國共產黨,“必須抓住‘關鍵少數’”[12]8。對此,黨史上最好的例證就是毛澤東領導的延安整風運動。延安整風運動之所以能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獲得巨大成功,一舉奠定抗戰勝利后打敗國民黨、奪取全國政權的實力,成為黨的建設史上的一項創舉,其中十分關鍵的一點,就在于整風運動抓住了領導干部這個關鍵群體。在領導整風的過程中,毛澤東反復強調:“整風,主要是整高級干部,將他們的思想打通。”[13]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毛澤東從組織、思想等多個層面著手,重點突破,最終清除了領導干部在學風、黨風和文風中的各種不正確傾向,統一了全黨思想,接下來全黨整風水到渠成也就順理成章了。
三、 黨的歷史經驗豐富了習近平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思想的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史為鑒、與時俱進,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客觀實際,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斷,圍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以“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歷史經驗豐富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涵,在這一最新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黨的歷史經驗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奠基了豐厚的歷史底蘊。中國共產黨在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雖然在不同歷史時期和階段,理論創新的側重點和關注點有所不同,但是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具體結合上,一以貫之。黨在理論創新上的每一次重要突破,都是對前人成果的繼承和發展,是對黨的歷史經驗的凝聚和傳承。正是由于對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理論貢獻和黨的歷史經驗教訓的吸取、總結和揚棄,中國共產黨在理論創新上的廣度和深度在表現出區別和不同之處的同時,更多體現出相互之間的聯系,展示出延續性和厚重的歷史底蘊。貫穿“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在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基礎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全面發揮黨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作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實現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十四個堅持”中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等方面,這些都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和進行武裝革命之后一直強調和始終堅持的。其中,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是最為關鍵的一條。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10]“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這既是對黨的歷史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也是對現實的真實寫照;再清楚不過地表明了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無論是對黨自身發展,還是對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都至關重要。回顧黨的歷史,也不難發現,什么時候這些主張得到很好的貫徹和落實,也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比較好的時期。相反,什么時候在這些方面出現動搖,隨之而來的也是黨和國家事業遭受挫折的時候。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越是處于不利的環境中,越是處在關鍵的歷史時期,越是需要加強黨的領導核心作用。1962年1月“七千人大會”召開之際,正是國民經濟嚴重困難的時期。毛澤東在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工、農、商、學、兵、政、黨這七個方面,黨是領導一切的。”[14]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堅持了黨的正確領導,國家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今天我國正處于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關鍵時期,更需要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因為“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情辦好,把弘揚中華文明的事情辦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情辦好,最根本的是要把中國共產黨的事情辦好”[12]15。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黨的歷史經驗教訓的揚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回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借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10]無論是黨史上的輝煌成就還是挫折經歷,發揮其資政育人的作用,并非輕而易舉可以實現的。即使是那些在黨的歷史發展上被證明完全正確的經驗,同樣需要一個“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15]的過程,才能在新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之下發揮其影響。對那些給黨和國家造成重大危害的教訓,要完全清除其危害,特別是根植于思想理念層面的因素,也并非一勞永逸。“八個明確”其中之一就是“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9]19。對社會主要矛盾判斷準確與否,直接影響到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前景,中國共產黨在這個問題上既有成功經驗,也留下了深刻教訓。土地革命時期,中日矛盾逐漸成為國內主要矛盾,由于“左”傾教條主義路線的影響,當時的中共中央依然堅持階級矛盾是國內主要矛盾的主張,沒有能夠及時實現黨在政治路線上的轉變,加之外部原因,致使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損失慘重,被迫進行長征。1935年底中央召開的瓦窯堡會議,根據國內外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開始推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并在一年之后采取和平方針解決西安事變,實行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最終取得抗戰勝利,黨也在此期間發展壯大。新中國成立后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在1956年召開的八大上,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符合實際的判斷。但是由于在后來的實際工作中背離了這一判斷,再次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走了彎路,教訓深刻。“文革”結束之后,黨中央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政策,重新認識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在此問題上撥亂反正,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經過改革開放的快速發展,在曾經制約中國社會發展的落后的社會生產力有了實質性的改變之后,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社會財富分配不均等問題凸顯出來,進而成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相比于因為發展落后帶來的貧窮問題,發展不平衡引起的發展不公問題對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影響更大,更需要積極應對。如果說土地革命后期和改革開放初期黨更多還是在外部壓力的環境下改變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知,那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則是主動應變,以積極姿態面對我國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及時作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改變的重要論斷。
綜上所述,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對黨史的討論和學習,從黨的歷史經驗教訓中汲取智慧,進行自我革命,鞏固和發展自身。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共產黨再次通過對黨史特別是對新中國成立之后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統一了全黨思想,改革開放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承發展了這一優良傳統,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變化,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站在跳出“歷史周期率”的高度,立足我國基本國情,把握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展趨勢,總結并借鑒國內外歷史經驗教訓,將黨的歷史經驗教訓融入治國理政各環節之中,“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9]8。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努力造就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J].求是,2019(2).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9.
[3] 胡喬木.胡喬木回憶毛澤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29.
[4]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12-19(2).
[5] 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2-27(2).
[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112.
[7] 習近平.牢記初心使命,推進自我革命[J].求是,2019(15):4-5.
[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9]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2).
[11] 習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求是,2019(13):10.
[12] 習近平.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一以貫之[J].求是,2019(19).
[13] 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
[14] 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5.
[15]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2).
(編輯:張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