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粉玲 劉書生 劉粉紅
在經歷春節集中消費后,生豬產業又迎來一年一度的生產旺季。生豬場(戶)調入商品仔豬如何提高成活率?落實科學選留、調運、管理技術等措施,才能從根本上降低生物感染,確保安全調運和養殖。
仔豬挑選條件
品種良雜化:一般專業育肥場戶選擇三元雜交品種,從體重來看,21日齡不低于到6000克以上,28日齡不低于8000克以上;從皮毛來看,健康豬膚色白里透粉色、被毛疏而短;從行為來看,活潑好動,尾巴搖動,喜歡靠近飼養員,眼睛明亮,鼻端濕潤,被毛、肛門干凈無污,采食主動。
渠道規范化:仔豬來源地首選是無生豬重大動物疫情高發區或流行區域。其次是確定運輸路線不經過疫情發生地段。最重要的是仔豬來源企業必須有合規經營證照。
監督常態化:查看地方動物衛生監督部門的日常檢查記錄,特別關注近6個月的官方獸醫檢查痕跡,若從中發現有死亡率過高、病死畜處理存在隱患、糞污治理不到位、管理制度落實差等問題,應綜合判斷生物安全措施執行情況,分析日常管理是否規范。
仔豬運輸條件
氣候條件:必須選擇在氣候溫暖的中午時間運輸,運輸時問盡量控制在8小時至10小時,溫度過低時要采取保暖措施。
調運條件:調運仔豬選定后,應提前向當地官方獸醫申報檢疫,期間可按10%的比例抽血檢測。非洲豬瘟病毒核酸陰性和口蹄疫、藍耳抗體合格的,在采食2小時后準備裝車,裝車前讓仔豬充足飲水并攝入增強抗應激電解質或維生素C或黃芪多糖,以提高免疫力。
使用經徹底消毒的專用運輸車輛,密度按照裝載面積每平方米4頭至6頭核定,噴灑消毒液預防仔豬互咬現象。路程過長還要考慮中途休息、觀察、補水等情況,禁止在物流、人流、市場等密集區和養殖場附近停靠補飼補水。
裝卸條件:無論調出和調入,均需落實車輛、裝卸臺設施消毒措施。在到達養殖場后,適當休息觀察1小時后,讓仔豬在控制區域自由出入,不能強制粗暴驅趕。按照仔豬強弱大小合理分舍分群。
飼養管理條件
圈舍準備:在進豬舍前1周,對舍內所有設備進行一次徹底清洗,消毒可選用2%的燒堿水或0.2%-0.5% 的過氧乙酸等。老圈舍用福爾馬林+高錳酸鉀熏蒸消毒。
溫度:斷奶第一周豬舍溫度要求達到28℃,以后每周下降1℃-2℃,直至22℃。
分群:將大小一致的豬只合成一欄,每欄飼養20頭,每頭占豬欄面積1.0至1.2平方米。
飲水:仔豬入舍時給予充足的飲水,水溫維持在22℃-24℃。第1天至第5天飲水中每千克加0.5-1克電解多維。
飼料:斷奶后在1-2周內繼續喂飼乳豬料,并逐漸減少乳豬料比例,10-14天內全部換成仔豬料。
飼喂:仔豬入舍飲水后約1小時再開始飼喂,前3-5天每天飼喂6次(相隔3小時),每次喂8成飽,第5天后自由采食。
防打斗:仔豬入舍后約10分鐘可能會出現打斗現象,采食后打斗現象增多,應有專人進行及時哄趕,防止打斗應激。
驅蟲:仔豬入舍后2-3周或在仔豬購入時驅蟲一次,1個月后再驅蟲一次。
調教:進豬后前三天要對仔豬進行調教,將仔豬趕到排泄區排尿排便,并隨時將活動區和采食區的糞便及時打掃到排糞區。
觀察:每天細心觀察不少于3次,主要觀察仔豬的生長、活動、采食和糞尿等情況,發現病、弱、僵豬后,將其隔離,及時治療。
衛生:每滅清掃豬舍1-2次,并做無害化處理。
免疫:一般按調出企業執行仔豬飼養程序免疫,并佩戴免疫耳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