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滴滴打車到共享租車,每一個共享經濟模式的出現都會吸引大眾的眼光。共享經濟這么火,農業是不是也能和它結合呢?共享農業又有哪些模式可行?
設備共享
共享經濟進入農業領域,一方面要淘汰掉中間環節,另一方面還要真正做到“共享”農業,為農村、農民真正起劍幫助作用。“共享經濟”模式,最基本的就是拿出私有財產,資源或者信息,與用戶達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增加資源的利用率。
農業領域設備一般為產業鏈上需要用到的大型機器。旋耕機、播種機、收割機、烘干機等都是農忙時才會用劍,其他時候只能閑置。這就體現出農民的一個痛點:剛需、大額、低頻。
在我國,各地的農機合作社幫助所在地從耕、種、收到加工全程機械化,不但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但是,由于受地域和習慣的局限,農機合作社沒能實現“分享經濟”模式,使用率無法得到最大限度提高,使用范圍也沒有得到擴大,有待“互聯網+農業”的觸角加快延伸到農機領域。
人力共享
農村人力資源短缺成為目前限制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問題,而現在看來,共享經濟也許能有效地解決農業勞動力的問題,即人力的共享。
根據農業農忙和農閑的季節規律,可以實現忙時務農,閑時進城務工的格局。之所以在人力共享這一塊還沒有發展起來,農民職業培訓沒有落到實處是其癥結所在。若解決了這個痛點,涌現大量為其量身定制的共享平臺,對農民工返鄉助農發展很有幫助。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講,對于目前發展規模小,經濟效益低的農場來說,人力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緩解用人人手不足,人力成本過高的問題。
農技共享
目前我國農技服務缺口仍然較大,市場嚴重不成熟。
國內農技共享體現在線下,有些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了規模化的現代農業,他們的農場成了教育培訓部門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示范基地”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實習基地。技術為大家所用,集約化生產,成本不高效果好,農技共享得到越來越多農民的認可。
土地共享
土地流轉在國外一直都可以放開手腳去做,所以,互聯網普及的今天,許多租賃平臺做得風生水起。
在國內,三權分置、取消農業戶口等一系列意見發布以后,土地流轉這個話題也不那么敏感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CSA(社區支持農業)共享的平臺。城市周邊農場主把閑置土地放到網上租賃,想要圓農田夢的城市居民便可以租賃土地,自己或者找人耕種,每天像農民一樣吃上自家種的有機蔬菜。
物流共享
借鑒城市交通運輸行業的發展,困擾鄉村的“最后一公里”或許可以通過共享經濟模式去實現。例如“鄉村貨的”,主要是讓鄉鎮拉貨的司機和供貨的店主相互找到對方,達成合作。但它可以讓貨車司機減少空車運行,提高運輸效率,節約成本。
“共享經濟+農業+互聯網”
實現共享經濟與農業的融合,可依靠的平臺最具優勢的就是互聯網。目前,“互聯網+”農業成為新趨勢。有數據顯示,農村電商交易額達千億元,30歲以下各年齡段的農村網民比例均高于城鎮網民。
但是,同很多發展中國家一樣,農村金融一直是我國金融體系中最為薄弱的環節,金融服務網點在農村分布較少,莫說貸款,就是存、取、轉這樣的基礎金融服務在農村都未得到很好的滿足。而對于傳統行業的農業,成熟的線下 基礎,龐大的用戶資源,都是其發展的優勢。全國農村人口幾億人,用戶群體龐大,互聯網基礎普遍很低,雖然困難重重,但是國內電商大佬們已經早早盯上這片領域,如阿里、京東,紛紛進軍互聯網農資領域。
改變傳統思想,讓資源共享才能達到共贏目的,“互聯網+”農業會成為新趨勢,共享經濟模式也將更快融入農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