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戶養殖加速退出市場冷鏈物流迎來發展機遇
對生豬產業來說,豬年是個轉型年。豬年的“豬市”里,既有挑戰,更有機遇。豬年的“豬市”變化不斷,非洲豬瘟影響持續發酵,生豬存欄和能繁母豬存欄出現雙下降,下半年豬價看漲。“豬市”的起起伏伏,讓人們為生豬產業也捏了一把汗。受疫情影響,生豬養殖會否受限?豬肉供應會有哪些影響?生豬養殖產業會否重新洗牌?活豬會禁運嗎?看看市場和業內人士怎么看。
21個省份解除封鎖
“目前,我國非洲豬瘟防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疫情發生勢頭趨緩。”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介紹,截至目前,全國累計有28個省份先后發生113起非洲豬瘟疫情,其中家豬疫情110起、野豬疫情3起,大多為點狀發生。今年前兩個月,疫情月度發生數下 降到個位,發生勢頭趨緩。已有105起(93%)解除了疫區封鎖,21個省份的疫區已全部解除封鎖。
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副局長馮忠武說:“由于疫區內的生豬是高風險傳染源,絕不允許活豬等流出疫區,否則很容易造成疫情擴散。事實上,不僅要求撲殺疫區內的生豬、開展無害化處理,還要對生豬飼養圈舍、運輸車輛等徹底清洗消毒,以及對其他養殖廢棄物一并開展無害化處埋,確保及時消除所有隱患。”
據統計,疫情發生以來,我國共計撲殺生豬100.1萬頭,約占我國7億頭生豬出欄量的0.14%。
目前,財政部將非洲豬瘟納入強制撲殺補助范圍,已發放撲殺補助經費6.3億元,同時安排專項資金7.48億元。針對此次強制撲殺的生豬,給予所有者每頭1200元的補助。
生豬供應將會偏緊
2018年以來,豬肉價格波動在產區銷區呈現一些新特點。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說,2018年豬肉價格呈現“上半年下跌、下半年季節性回升、非洲豬瘟發生后產銷區有所分化”等特征。2018年8月份非洲豬瘟發生后,受活豬跨省禁運政策影響,區域間供需出現不平衡,引發了產區跌、銷區漲現象。目前,隨著流通渠道逐漸通暢,產銷區豬價分化趨勢放緩。
今年1月份以來,全國生豬存欄和能繁母豬存欄量均明顯下降,達到10年來下浮的最高峰值。據農業農村部監測,2019年1月份和2月份,全國400個監測縣生豬存欄同比分別減少12.6%和16.6%。其中,能繁母豬存欄同比分別減少14.8%和19.1%。由于從存欄到出欄的周期性,這預示著下半年生豬出欄會減少,市場供給有可能偏緊,進而帶動豬價出現階段性上漲。
各地反映,短期內生豬存欄可能還會繼續下滑,下半年豬價可能上漲。針對上述形勢,農業農村部要求各省份要盡快研究出臺對種豬場、地方豬保種場和規模豬場的臨時性生產牧助補貼政策,穩定生豬基礎產能。同時,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為生豬養殖場戶申請貸款提供增信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可結合財力給予必要的貸款貼息補助。
散養戶正加快退出
我國生豬養殖場戶中99%以上是中小散養戶,防疫意識普遍不強,生物安全水平不高,有用餐廚剩余物喂豬的習慣。同時,我國居民喜食熱鮮肉,大量生豬長途調運,增加了疫情傳播風險。因此,國家采取了活豬跨省禁運政策。數據顯示,全國因生豬及其產品異地調運引發疫情的比例由35%下降到15%,因使用餐廚剩余物喂豬引發疫情的比例由50%下降到44%。
非洲豬瘟發生以前,隨著環保壓力日益加大,散戶養殖加速退出市場。據統計,2016年和2017年,因禁養限養政策,南方水網地區退出生豬養殖3600萬頭。去年以來,受疫情影響,主產區的一些散養戶重度虧損,不得不降低產能。由于生豬養殖總成本上升,無法同步提高防疫技術和養殖管理的傳統散養戶最先被淘汰。
綜合來看,生豬養殖門檻不斷提高,資金相對匱乏、技術實力薄弱的散養戶正逐步退出。
養殖主體結構變化的同時,區域結構也在發生變化。此前,我國生豬養殖持續北移,大型養殖企業紛紛在東北地區布局養殖產能。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王珺說,所謂“南豬北移”,一是看好當地的低成本飼料原料和豐富的養殖場地資源,二是希望豬肉產品能夠覆蓋周邊省份,節省調運成本。目前國內生豬調運方式轉變的基本方向確定后,由于東北地區屠宰產能不夠豐富,一些企業已經開始調整布局,向華中、西南地區轉移。
由“調豬”向“運肉”轉變
非洲豬瘟對生豬產業轉型發展提出了要求。我國生豬調出省份13個,主要集中在華中、華北和東北地區,調入省份主要分布于華東、西南和華南地區。數據顯示,每年省際間調運豬肉1260萬 噸,占全國產量的24%。專家表示,應正確看待主產區和主銷區二元結構的關系,實現融合發展。要優化屠宰加工產能布局,加快構建適應防疫要求的生豬全產業鏈。支持建設現代冷鮮肉品流通和配送體系,盡快實現生豬就近屠宰。
研究表明,活畜禽長途調運是動物疫情傳播的原因之一。幾年前,禽類H7N9疫情發生后,政府部門推動改變原有的活禽交易模式,推進冰鮮和冷凍禽肉的發展,在促進產業升級、帶動冷鏈物流、培育品牌企業方面產生了積極作用。王珺認為,與之類似,經過非洲豬瘟疫情后,長距離活豬調運將減少,肉類冷鏈物流迎來發展機遇。
據了解,生豬產業正在積極適應限制調運措施,大力推行“集中屠宰、品牌經營、冷鏈流通、冷鮮上市”。繼2016年家禽業實行集中屠宰、冷鏈配送后,廣東省深圳市已不再設立生豬批發市場,全面實行豬肉冷鏈配送。海南省鼓勵引進省內外冷鮮肉參與本地競爭,推動行業由代宰經營向品牌經營轉型。
相對于上游的2600萬家養殖場、下 游的530多萬家豬肉加工企業和餐飲場所,生豬屠宰是連接生豬產銷的關鍵環節——屠宰企業不僅是防控非洲豬瘟的關鍵點,而且對整個生豬產業鏈意義重大。我國屠宰企業規模化水平總體還不高,現有1萬多家生豬定點屠宰企業中,年屠宰量在2萬頭以上規模的企業數量還占不到25%。
當前,有關部門正在推進屠宰的清理壓點工作,鼓勵屠宰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標準化示范創建,提升規模化、規范化水平。目前,陜西、江蘇兩省已經取得明顯成效,兩省屠宰企業僅剩下各120家左右,無論監管能力還是企業屠宰水平都大幅提高。四川省鼓勵養殖企業、屠宰場相互參股融合發展,2019年四川省將創建標準化屠宰場10家。海南省各市縣關停不符合設立條件的生豬屠宰場點,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參謀解讀
帶你讀懂最新版生豬生產政策
3月22日,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給的意見》,從加強監測預警到推進規模養殖等,提出了7項政策措施穩定生產。
重點1:保障符合條件的種豬和仔豬調運,支持規模養殖場和屠宰場“點對點”生豬及產品調運,不得層層加碼禁運限運。科學劃定禁養區。
提示:生豬產業既要保生產,又要保流通。必須科學劃定、嚴格控制禁養范圍,正確處理生產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維護好農民利益。在流通方面,一些地方沒有嚴格落實國家要求,搞層層加碼,一刀切地禁運活豬,容易造成生豬壓欄現象。
重點2:落實糞污資源化利用政策,加大對糞污資源化利用機具購置的補貼力度,支持規模豬場建設,完善環保設施裝備。合理規劃、切實保障規模豬場發展的土地供應。
提示:如今,養豬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規模養豬場從設計建設、飼料投入到運營管理,都需要巨大的資金。在資源約束、市場波動、疫病風險等多重風險下,養殖場對配套的環保設施、土地供應、優良豬種和防疫技術的需求最迫切,這是他們長期以來的痛點。
重點3:加快部省政務信息資源整合,推進生豬產業鏈監管監測信息一體化建設。
提示:市場經濟中,信息最寶貴。生豬產業鏈信息化建設是加強生產和市場監測預警的關鍵舉措。未來,從養殖到流通等各環節,信息技術將深刻改變養豬產業。
重點4:生豬自給率低的銷區要積極擴大生豬生產,逐步提高生豬自給率。因環境容量等客觀條件限制,確實無法滿足自給率要求的省份,要主動對接周邊省份,合作建立養殖基地,提升就近保供能力。
提示:按照“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的政策要求,生豬市場保供穩價的主體責任在地方政府。這有助于構建產區銷區利益聯結機制,全面提高主銷區的生豬生產、市場流通、質量安全監管和調控保障能力。需要提醒的是,在穩定生豬生產發展的同時,要重視肉類的聯動替代效應,統籌抓好牛羊肉和禽肉等畜產品供給,多渠道滿足市場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