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刀
目前國內農業發展的模式多種多樣,讓不少剛入行的朋友看花了眼,挑來挑去也不知道該從哪下手,下面就推薦幾個經典模式以供大家參考。
投資最小:生態休閑農莊
生態休閑農莊是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觀光、休閑、旅游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在綜合性的休閑農業區,游客不僅可觀光、采果、體驗農作、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樂。中同目前休閑農業發展的模式主要包括連片開發模式、“農家樂”模式、農民與市民合作模式等。
開辦生態休閑農莊有什么要求呢?首先,交通要便利,最好能有公交車直接抵達;其次,環境要好,最好是依山傍水處;再次,田地的土壤要肥沃,這關系到作物收成。最后,安排好活動項目。可以留一小塊地,搭上幾個簡易的塑料大棚,一半種上鮮花、另一半種些時令蔬菜,游客們可以在這里親手體驗播種、澆灌、翻地、除草、收獲。再用一部分地挖一個魚塘,套養一些魚、蝦、鱉、蟹之類,魚塘邊種些葡萄、橘子、梨子等果樹,讓游客在這里釣魚、網蝦、修枝、摘果,另外,還可以安排一些諸如燒柴做飯等農家特色項目,盡量使活動內容豐富些。
最有利于資源利用:生態循環農業
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首先要因地制宜。弄清當地生態原貌,根據山區不同海拔高度、氣候、土壤、地質母巖、植被生長的特點、規律等,合理選擇種養的作物,科學種養。
同時,合理利用各種生態資源。許多循環農業典型經驗表明,養豬、養牛本身賺不了多少錢,有時還會污染環境,而把豬、牛糞便尿液化害為利、變廢為寶,循環再生利用,其效益有時超過養豬、養牛本身。如“林草牧沼菌肥”“果樹枝、蠶桑枝粉碎+麩皮香菇、黑木耳、靈芝菌渣肥”“豬沼糧(菜、茶、果、漁)”等。作為生態農業的提升,生態循環農業在21世紀越來越多地被專家學者提及,而循環經濟的核心理念是:提倡提高農業系統物質能量的多級循環利用,倡導清潔生產和節約消費,嚴格控制有害物質的投入和農業廢棄物的產生,最大限度地減輕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最平等互利:社區支持農業
社區支持農業是農產品直接銷售的一種模式。消費者成為農場的用戶,支付預定款,并且承諾在農場整個生長季節給予支持,是一種農場(或農場群)及其所支持的社區之間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形式。要發展一個社區支持農業,首先要尋找一個規模較大的農場,由于社區支持農業對食物要求非常高,因此農場主往往要購置或自己提煉有機肥料。同時,社區支持農業也不允許作物使用農藥和化肥,農場主必須清楚地知道通過什么方式防治病蟲害,是否使用生物制劑來代替農藥,這對于剛接觸這個行業的人來說技術要求是非常高的。
發展社區支持農業第二步要考慮的是訂戶來源,訂戶一般是農場附近社區內的成員,訂戶通過預支付的手段給農場提供資金支持。接下來,農場主要做的便是在線打理土地,遠程安排農民翻地、施肥、播種、澆水、除蟲、除草、治病、采摘,以及在線配送下單等工作。這一農業模式有別于傳統農業模式,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互動進行產品涉農信息服務大全的生產與銷售,雙方是平等的風險承擔者、收益所有者。目前世界各地都在試行這種農業模式,訂戶價格200-500元/年。
最高效益:立體農業
立體農業是種植業、畜牧業與加工業有機聯系的綜合經營方式,是農作物復合群體在時空上的充分利用。根據不同作物的不同特性,如高稈與矮稈、富光與耐蔭、早熟與晚熟、深根與淺根、豆科與禾本科,利用它們在生長過程中的時空差,合理地實行科學的問種、套種、混種、復種、輪種等配套種植,形成多種作物、多層次、多時序的立體交叉種植結構。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農田立體農業(草 灌喬結合、果樹套種、農作物+經濟作物+中草藥)、菜地立體農業(設施菜地間套作、設施內空間立體利用、無土栽培工廠化)、綠化立體型(城市立體綠化是用花、草、藤本植物和樹木綠化城市建筑的墻面、屋頂、陽臺、窗臺、棚架以及公共綠地的一切可利用的空間)。
立體農業可帶來的三大效益:一是生態效益,立體農業就是對耕地的復雜利用,所以是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二是經濟效益,立體農業的經濟效益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單位面積上各種農作物的總產量,也和部分土地降低生產成本有關;三是社會效益,立體農業不僅吸收了什會過剩的勞動力,而且又給市場提供了豐富的農副產品,因而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繁榮。
最具發展潛力: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采用可持續發展、種養結合、循環再生的農業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物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添加劑等和轉基因產物,獲得具有安全性特征的作物和產品。
因此有機農莊在選擇有機農業生產基地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選擇當地農業基礎好的地域,基地周圍沒有污染源;2.具有清潔的灌溉水源,水質符合有機農業灌溉標準;3.基地區域氣候良好,空氣新鮮,空氣質量好;4.土壤的背景及理化狀況好,沒有嚴重的化肥、農藥及重金屬污染;5.基地附近資源調配基礎好,有充足的勞力資源。
三條路子帶您遠離農業“蹺蹺板”怪圈
徐春暉
農業周期長,前期投入高,風險大,一不留神就會導致“蹺蹺板”怪圈的出現,你越投入,越做大規模,反而越血本無歸。如有一名創業者,在菜地承包了10畝地種植地參,2012年先試種了一點之后,取得了不錯的效益,2013年一口氣種了10畝,可收獲后,卻遇到了銷售難題:當地的多數餐飲場所不用地參來做菜,地參的認知度也不高,小規模的反而能銷售掉,這部分銷售飽和后,剩余的大量產品因為沒有打開銷路,導致投入的10多萬元打了水漂。
在農業領域創業,一個又一個的案例告訴我們,“蹺蹺板”怪固是經常發生的事兒,那么我們如何規避這種風險呢?個人認為,正確的思維決定出路。
第一,我們要改變經營方式。種植業傳統經營方式往往是種什么賣什么,如果產品沒有特色,品牌沒有影響力,在市場上基本沒有什么競爭力。跳過產品本身,賣延伸或者服務,未嘗不是一條新路子。
第二,多產結合,擁抱一個全新的經營思維。實現多產思維有兩個途徑:一是產品跨界結合思維,比如套種,實現雙收益;二是產業跨界結合思維,比如種植和加工業結合、種植業和休閑農業結合思維,實現產業互補。
第三,借用新工具,互聯網時代,傳統農業需要新工具來賦能。眾籌模式、共享模式,新媒體營銷、短視頻傳播、網絡直播等互聯網工具都可以應用到農業生產和營銷上。
總結一下,破解農業“蹺蹺板”的怪圈,需要我們明確的思路是:不要在經營中缺思維。用新思維做農業,即使不能立即成功,也能逐步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