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安
案例概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自覺遵守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公民層面的價值準則。[1]《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也對小學中高年級學生提出了“形成誠實守信、友愛寬容、自尊自律、樂觀向上等良好品質”的學段目標。[2]可見,團結友愛、友善待人是小學中高年級德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須通過課程育人的途徑,將其融入到學生的思想意識,內化為學生的價值體系,落實到學生的生活實踐中去。
《杏兒熟了》是滬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的課文。課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小時候,“我”家杏樹上的杏兒又多又好,鄰居小淘氣偷杏兒從樹上掉下來,“我”沒好氣地責怪小伙伴們,奶奶卻把杏兒分給小伙伴們吃,還教育了“我”。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普遍以自我為中心。利用這篇課文,恰好可以引導學生學會分享,友善待人。
本案例從《杏兒熟了》入手,指導學生主動向身邊的人分享自己的擁有,并在分享的過程中體悟快樂,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分享的意識,初步培養友善待人的習慣。
一、目標與思路:
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3],注重聽說讀寫能力的提升。所以,對于《杏兒熟了》這篇課文,我通過“讀課文,樹立分享意識;演小品,體驗分享情感;講經歷,交流分享故事;做踐行,感受分享快樂;寫體會,生成分享感悟”這五個環節展開語文教學。在逐步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讓他們深化思想認識,學會分享,懂得分享,初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過程與方法:
(一)讀課文,樹立分享意識
小學第二學段(3~4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朗讀對于閱讀理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課堂上,我結合閱讀教學,指導學生以多種形式進行朗讀。
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學生才能了解主要內容,理解關鍵詞句,體會人物情感,感受中心思想,領悟深刻道理。學過課文之后,我問學生:“奶奶說,有酒大家喝才香,有果子大家吃才甜。酒和果子真的會因為大家一起品嘗而變了味道嗎?”學生立刻能回答出,這所謂的“香”和“甜”不僅來源于食物的味道,更來源于分享的快樂。從他們的回答中我明白,他們已經讀懂了課文。
(二)演小品,體驗分享情感
學習了課文之后,我讓學生分小組嘗試角色表演,四人小組合作進行活動,分別扮演“我”、奶奶、小淘氣和其他小伙伴。學生在小組中,先根據課文內容做編排,再嘗試著演一演,互相提出建議。小組活動之后,我請學生進行班級交流,并作評價、點撥。
學生經過表演實踐和表演觀摩感受到,奶奶看到小淘氣從樹上掉下來,“快步走過去”,“扶起地上的小淘氣”,“給小淘氣揉揉屁股”,“挑樹上熟透了的杏兒往下打”,“分給小淘氣和他的伙伴吃”,滿滿都是關愛;當她看到孩子們吃得香甜的時候,“嘴角又掛上了微笑”,那是發自肺腑的幸福。角色扮演使得學生對文本中的細節有了更多關注,情感也得到升華。
(三)講經歷,交流分享故事
課文中的故事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一定的距離。于是,我就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接受過家人、老師、同學、鄰居等分享的什么東西,當時心里有什么想法。學生先自己試說,然后進行班級交流。傾聽的學生要認真聽,舉手發言,指出口頭交流中有哪些優點值得大家學習,哪些缺點需要修改,可以如何進行改進。
通過這一環節,學生可以提升傾聽能力,鍛煉口語表達能力,也能夠在傾聽到發言的過程中進行思考,獲得啟迪,從身邊其他人的給予中再次感受到關心和溫暖,體會感恩之心,從而激發與人分享、樂于奉獻的動機,為后續的分享踐行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四)做踐行,感受分享快樂
品德教育的實施不能僅僅停留在樹立意識、懂得道理的層面,而要讓學生去實踐,親身體驗分享的樂趣。通過課堂上的故事分享,同學們了解了,如何去提供別人幫助和分享美好事物。基于這一情況,我讓學生利用空余時間,尋找機會主動和自己身邊的人分享自己擁有的東西,可以是親手烹飪的美味的菜肴、親手制作的精美的物品、親手種植的新鮮的蔬菜或者通過勞動獲得的其它獎勵。
踐行中,學生對分享獲得的快樂形成真實的體驗,對分享產生深切的領悟,從而學會分享,樂于分享,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生發出主動自覺的友善言行,并收獲更多的親情、友情,感受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樂趣。
(五)寫體會,生成分享感悟
學生在踐行中,必然會對分享產生一些心理活動。他們很可能在分享之前有顧慮:可能使自己的資源減少,可能要面對被拒絕的尷尬,可能不合對方的心意……而實踐之后,學生會發現,分享的行動往往會換來感激的目光、燦爛的微笑、連聲的稱贊、回贈的驚喜、永恒的友誼……分享的獲得遠遠大于失去,分享的快樂是無窮無盡的。
學生在習作練習中,鞏固了自己的書面語言表達的能力;在任務驅動下,深刻自省,深入反思,從分享中獲得更多的思考,感悟分享的意義。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和獨立思考,把自發形成的觀念融入自身的思想體系,滲透內心的思維意識,其效果是教師的講授所無法比擬的。
三、特色做法:
(一)關注學生思想發展
相對于被動學習的僵硬、乏味,此次的分享教育更注重學生的自我發現、自我學習、自我教育和自我督促。學生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樹立分享意識,在演小品的過程中體驗分享情感,在講經歷的過程中交流分享故事,在做踐行的過程中感受分享快樂,在寫體會的過程中反思分享感悟。整個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和發展的過程。學生的心理獲得了循序漸進的發展。這樣的學習更能有效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容易扎根于學生的心靈深處,也更有利于學生把它內化為自己思想體系的一部分,指導自己的行動按照這一方向去努力。
(二)注重學生實踐過程
習慣的養成關鍵在于實踐。如果沒有親身實踐,憑空的思考和交流就變得沒有意義。所以,我在教育中穿插了一項實踐活動,讓學生主動去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同學、老師、鄰居、親戚等分享自己的勞動所得。學生所能分享的東西未必有多么的昂貴或稀有。但是,即使是一份小小的付出也意味著思想品質上的一個大大的邁步,對于他們來說意義非凡。所以,我鼓勵學生去分享,指導學生去實踐,引導學生去體會其中的趣味和歡樂,啟發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積極地分享自己的擁有。
(三)觸動學生反思生活
語文學科要利用課程資源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2]這種引導既可以是課堂上的教育啟發,也可以是對學生自我反思的鼓舞和引領。而后者對學生是更加有益的,能夠推動學生對生活觸發無盡的聯想,促使學生對人生進行廣泛的思考,激發學生初步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那么,學生的眼界就會更加開闊,思維就會更加的靈動,生活就會更加的繽紛多彩。同時,這種反思能力對于學生德、智、體、美、勞以及心理的全面發展具有積極作用,促進他們更快、更好地成長為祖國未來的棟梁之才。
四、成效與展望:
本次活動是語文課程與德育工作的一個契機。學生通過活動,樹立了分享意識,體驗了分享情感,交流分享故事,感受了分享快樂,生成了分享感悟。
以后,我會繼續依據學生學情和課程特點,遵循教育規律,充分挖掘學科的育人價值,總結出更多學科教學的育人策略和方法。
參考文獻
[1]韓震,吳玉軍.點亮民族精神之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青少年讀本[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實施手冊[M].教育科技出版社,2017.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