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偉
[摘要]如今,我國社會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農產品的生產技術得到了提升。農產品關系國計民生,為了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相關部門必須制定農產品安全監管體系。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希望能為廣大相關工作者提供參考,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中圖分類號:F3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190437
1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的現狀
從目前來看,農產品生產環節的質量安全主要由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站負責,該部門隸屬于農業部門,流通市場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所負責,也有其他部門負責對蔬菜水果等農產品進行監督檢查。但在監督的過程中,對農產品的農藥殘留不能及時、完全地進行抽檢,導致有農藥殘留的農產品流人市場,給人們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脅。一些地區雖然建立了農產品追溯體系,但是由于前期的質量安全監督不到位,不合格產品流人市場和餐桌,導致追溯體系起不到作用。
2產生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問題的原因
2.1監管機構體系不夠全面
在對農產品質量進行監督管理時,監管機構體系的建設非常重要。雖然我國政府已經在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工作并投入了一些資金,但是我國農產品市場龐大,農產品種類過多、分布十分廣泛,給監管工作帶來了一些難題。
此外,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起步非常晚,很多農產品監督機構都分布在當地的農業部門,沒有真正擴展到基層地區。同時監管機構存在資金匱乏、人才匱乏的問題,一些農村監管機構的監管力度完全不夠。
2.2監管體系能力不強
監管體系的能力不強是導致我國農產品質量監管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很多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成立的時間不長,機構的人力、物力嚴重缺乏,給監管工作帶來了很多問題。同時,由于資金短缺,農村地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缺乏技術類人才,其內部的非專業人員沒有掌握農產品檢測技術;一些檢測機構的人員流動非常大,給后續檢測工作的開展帶來了一些困難;一些機構的儀器設備非常陳舊、落后,導致無法準確檢測農產品的農藥殘留。
2.3農產品安全生產制度不合理
我國在2006年出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并實施,但是現階段,不管是農產品質量的安全監督管理,還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與《食品安全法》的銜接,都不夠完善。對于農產品的生產,很多地區并沒有制定統一的質量管理標準,導致農產品從生產到加工處理均沒有可依據的規定。目前的農產品質量仍然存在制度不合理的問題,使得農產品上市的問題不能得到解決,農產品安全問題非常突出。
2.4農產品檢測技術滯后
現階段,很多地區的農產品檢測技術都非常滯后,因為缺乏統一的市場準人標準,所以市場抽檢頻率不高。在大型的超市、農貿市場,由于資金不夠,每天抽檢批次僅僅只有幾批。一些縣級和鄉鎮地區的檢測機構很落后,對食用農產品的檢測仍然以速測法為主,“檢不出、檢不準”的問題非常突出。如大部分機構都無法檢測水產半成品中添加的罌粟,食品的定量檢測分析還需要移送到省市機構進行。
此外,農產品的追溯制度仍然停留在很低的層次,所覆蓋的產業、產品、農貿市場的范圍很小,無法實現全程追溯。再加上使用農產品和食品的界限沒有得到明確,可能產生監管空隙,帶來安全隱患。
2.5農產品樣品檢測困難
一些菜農、商販對農產品質量檢測的目的缺乏正確的認識,一旦技術人員來到超市、農貿市場進行抽樣檢測時,可能無法得到商販的支持和理解,甚至出現抵觸的行為;也有一些商販,面對前來檢測的相關人員,要求其支付一定的費用才能進行抽樣檢測。檢測人員和商販容易產生矛盾,不利于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的開展。
3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措施
3.1推進農產品的標準化建設
農產品質量和生產環境有著極大的關聯。在一些地區,農產品的生產地距離工業生產區不遠,容易受到一定的污染和影響。工業區的廢水、廢氣、垃圾大量排放,導致污染越來越嚴重,甚至對農產品的生產造成不良影響。為了避免農產品被污染,必須推進農業產品的標準化建設,對農產品進行集中化管理。當地的龍頭企業必須發揮帶頭作用,開展農產品的規模化管理,提高經營管理水平,要清除生產過程中的不良產品,避免其流人市場。對于有優勢的農產品,要采取品牌戰略發展對策,以更高的質量和有競爭力的價格獲得消費者的青睞,贏得一定的市場份額。
3.2對農產品的投入進行監管
為了提高農產品的質量,要加強對農產品投入的監管。要強化對農業產品生產技術的培訓,促使技術指導進入農田。委派專人到現場對農民進行指導,根據農產品生產種植中的問題進行解決,促使培訓更加有針對性。對農產品種植過程中使用的各種農藥,必須以低毒、低污染作為使用標準,要指導農民正確使用化肥,避免污染農田。要建設專業合作社,將區域內的農民組織起來,實現農產品種植的集中化、一體化,實現農產品的標準化建設。此外,對于農產品投人的監管更是要加強。隨著特色農產品的不斷發展,必須在開發農產品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一定的優勢,促使農產品從之前的小規模種植業逐漸朝著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所經營的產品也要由初級農產品朝著深加工產品延伸,大力發展畜牧業、水產業,提高農產品在市場環境中的競爭力4。
3.3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
根據市場經濟的規律,將分散生產經營戶組成一個組織,共同承擔收益和風險,促使經營和生產形成一條龍服務。此外,要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體系,嚴格實施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對生產經營進行嚴格登記,促使產品實現可追溯的目標。進人超市和農貿市場的反季節農產品,大部分是外地生產的,必須要求批發商對進貨渠道進行嚴格把關,記錄產品的來源。相關部門也要不定期對農產品進行抽查,做好監督工作。
3.4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執法體系
行政執法體系是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依據,要提高執法人員的業務能力、法制意識、操作水平,達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執法隊也要將《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作為執行的標準,以農貿市場、種植基地、超市作為檢查的重點,加強監督的力度,履行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管理職能。同時要遵循上級領導提出的要求,對農產品生產地、銷售地進行跟蹤調查,采取行政綜合執法的對策,對生產不合格的農產品、有毒農產品進行查處、曝光,通過強制措施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3.5建立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體系
現階段,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法律體系、標準還不完善,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技術也缺乏參考依據。生產銷售過程中,檢驗和檢測均無嚴格程序可遵循,監督也缺乏強有力的措施。在農產品快速發展的趨勢下,必須要改變目前農產品質量低的狀態,建立科學合理的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體系、保證體系,可以從農產品的生產、銷售、流通入手,對每一個環節都進行嚴格的把關,制定超市和農貿市場的準入制度,規范農產品市場秩序,加強監督和管理,不定期開展農產品質量整治活動。
3.6加強農產品檢測能力
為了促使農產品質量安全得到監管,需要對基層農產品質量檢測機構進行完善和擴建,并且投人一部分資金,引進各種先進的檢測技術、檢測設備。此外,也可以成立專業的培訓小組,不定期對機構檢測人員進行技術培訓,邀請專業的技術人員對工作進行指導。檢測機構要定期對不同的農產品進行抽檢,適當增加抽檢的次數,避免農藥殘留物多的產品流入市場16-10。最后,監管機構也要提高對檢測人員、技術人員的招聘要求,防止一些非專業的檢測人員從事檢測工作。
4結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民以食為天,而食品則以安全為主,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直接關系人們的身體健康,對農產品的質量控制,必須從生產過程抓起,建立質量安全檢測體系。
參考文獻
[1]劉全喜。基于供應鏈全程監管的湖南農產品質量追溯制度研究[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4):55-58.
[2]李鵬風。海東市樂都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9(3):231-232.
[3]李啟明。抓好源頭質量,打造食安齊河——記我與齊河縣農產品質量安全這十年[J].農業科技通訊,2019(2):28-29+105.
[4]宋樹君。基于廣電PTN+GPON技術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項目案例[J].中國有線電視,2019(2):138-140.
[5]王海瑋,姚蓓,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面臨的困境與思考[J]上海農業科技,2019(1):24-27.
[6]張小青,儲亮,陳興惠。海安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工作探討[J]上海農業科技,2019(1):28-30.
[7]彭曉明。宣州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及對策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2018(24):64+93.
[8]徐鑫,詹文蓮,鄒偉。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下“農超對接”主體間博弈分析[J].懷化學院學報,2018(12):24-27.
[9]劉毅,袁月華。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要點分析[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5(1):41-44.
[10]馮志強。河南糧食安全與農業結構調整途徑思考[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2(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