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振宏
一、“核心素養”概念的提出及解讀
1997年12月,國際組織提出了“核心素養”概念。近年來,在國際組織的推動下,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設計已成為國際教育改革共識,許多國家與地區紛紛開展了研制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或課程標準。受國際教育改革潮流的影響,也為了突破我國教育發展的瓶頸,通過借鑒國際上可資參考的經驗,我國提出了核心素養體系,這既是實現從知識本位到學生素養發展本位的轉型,也是“育人文化”的理性回歸。
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
根據對核心素養的認識, 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我們認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所養成的相對穩定的、必備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方法以及情感價值觀的有機構成與綜合反映,主要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五大方面。
1.時空觀念
歷史的時空 觀念是指將 所認識的史 事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掌握“時空 觀念”是學生學好歷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基本途徑。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科學地使用與時空有關的概念術語、古今地圖、大事年表等闡述中國及世界進程;依據歷史的紀年與時序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性;從歷史年表、歷史地圖中獲取所需的信息;有意識地將重大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置于具體的時空框架下進行考察。
2.史料實證
史料實證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并據此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歷史學是一門實學,對歷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實為目標,以史料為依據,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將符合史實的材料作為證據,進而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有一分史料說一分話”。史料既是我們揭示歷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證據,更是我們評析歷史人物、歷史現象與歷史事件的基石。因此,“史料實證”既是歷史學習與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釋歷史和評判歷史的重要能力體現。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和發展學生運用史料進行實證的能力,教會學生如何搜集、辨別、選擇和使用各種歷史資料,在史料中發現線索和有效信息,并經過思辨與探究而判斷史料是否可以作為實證的證據;引導學生根據學習與探究的問題自行進行史料的甄別,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價值;教會學生運用相關史料形成新的問題視野,構建屬于自己的歷史敘述,從而培養學生“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證據意識。
3.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是 指以史料為 依據,以歷史 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歷史是過去的歷史,具有不可重復性和不可實驗性,所有的歷史敘述在本質上是一種對過去事情的解釋,既包含了敘述者對史事描述的整理與組合,又體現了敘述者對歷史的立場、觀念等。培養和發展學生對歷史的解釋能力,就是要幫助學生在歷史情境和當代背景下,思考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的重要性;了解歷史敘事與歷史解釋之間的關系;以公正的角度去理解歷史敘述中不同的歷史解釋,以辯證的眼光評析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客觀的態度評判人類社會的歷史與現實問題,進一步揭示歷史解釋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培養學生敘述歷史和形成歷史認識的能力。
4.歷史價值觀
“歷史價值觀”是從歷史研究的求真、求通、立德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即對歷史的探究以不斷接近歷史的真實為目的;以“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揭示歷史發展的趨勢;以豐富的思想觀念、文化傳統、情感認同等,提供歷史的經驗、人生的哲理和人類的共同追求。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歷史價值觀,就是要幫助學生養成求真求實的意識和精神;從歷史發展進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財富,養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具體國情,形成對祖國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具有關注國家命運的情懷;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形成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念;同時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國際理解意識,尊重、理解、包容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形成面向世界的開放心態和胸懷。
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核心素養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歷史教育教學是實現培養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因此,課堂教學必須緊緊圍繞著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這一主線展開。
1.設計教學目標——培養核心素養的出發點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而教學目標的設計則直接關系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深刻領會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仔細研讀歷史課程標準,把握好歷史核心素養的具體目標及其之間的內在聯系,并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深化的過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養目標都能在一節課中完成的。衡量教學目標是否有效,一看它是否貼切,即目標是否準確,與實際的教學內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契合,具有可檢測性;二看它是否具體,即目標闡述是否細化、多層,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適度,即目標是否符合學生的內在需求,是否適合學生已有的思維結構與能力層次;四看它是否落實到位,即目標是否落到了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去。
2.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核心素養的切入點
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在具體目標指引下,能夠通過分析、理解、歸納等策略達成目標的空間學習環境,它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啟發性、新穎性、趣味性、互動性。創設問題情境能夠激發學生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思維活動,真正促進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由“學會”向“會學”的學習方式轉變,是實現培養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手段。在教學中,教師要找準“問題情境”這個切入點,創設形式多樣的問題情境,挖掘學生的潛能,以提高學生對問題探究的內驅力,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精神。教師可用懸念創設問題情境以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和歷史解釋的能力。
3.倡導合作探究——培養核心素養的著力點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學生重要的核心素養。在教學中,教師應抓牢“合作探究”這個著力點。所謂“合作探究學習”就是從學科領域或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探究的情境,通過學生分工、合作、閱讀、思考、討論、交流等活動形式,獲得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例如,教師在教學中確定“探討中國古代史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的活動主題,開展合作探究學習活動。其探究步驟為:讓學生圍繞探究的核心問題,分組制訂計劃,明確分工;各組通過多種渠道搜集、研讀史料,梳理中國古代史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各組對所搜集的材料進行整理、辨析,通過組內的討論交流,在教師的引導下,撰寫本組的研究報告;組織全班的交流會,各組代表介紹本組的研究成果,并解答其他組同學提出的質疑,并進一步修改、補充與完善本組的研究報告;將各組的研究報告匯編成冊,作為合作探究學習活動的成果。
總之,培養與發展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靠一線歷史教師在觀念上更新,在專業上提升,在教學中滲透,在日常中積累,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與創新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