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旭利
摘要:北碑在當代楷書發展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其發展歷程中,主要分為兩種形式,一種為單純的臨寫北碑,另外一種是將北碑的意蘊與行草和篆隸融合進而形成的獨特風格。北碑與時代審美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其是對書法本體的一種全新的探索。本文主要分析了當代北碑書法的審美自覺,以供參考。
關鍵詞:北碑書法;審美自覺;時代審美
1北碑概念的提出
碑學書法在創造力和實踐性上具有獨特的審美標準,藝術在美學中的應用是一座里程碑。北碑書法的研究涵蓋了較多的內容,如北魏的碑刻、墓志銘等。少數的南朝石刻作品與北朝的石刻作品同時出現,二者并無明顯的分界,因此本文將二者均納入北碑的研究范疇當中。北碑的代表人物眾多,如阮元、康有為和趙之謙等。在當代碑學發展中,其由一種延續發展的藝術形式轉變為局部無意識的形式,這也是北碑的審美意識。該意識的形成主要是碑學研究者結合考古金石,進行的模仿與移情,以及民國至當代的碑學家對前人理論和技法的深入研究,這一時期主要以全盤接受的思想為主。最后是少數人的藝術打造所引發的時代變化,這一時期的書壇風格和審美活動會受到社會發展的影響。
2北碑的文化屬性及審美內涵
北碑體主要分為三個類型,一個是原石風貌,也就是原始以北魏為主的石刻作品,一個是清代以后的尊卑抑帖,這一時期整治北碑復興繁榮時期,一個是當代文人在清朝和民國書法家書法作品基礎上所創造的魏碑體。
原碑風貌是魏碑在內的碑碣、墓志、造像、以及南方的部分書法作品。一些碑刻已經十分模糊,但是其依然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魏晉時期是中國政治轉型期,政治分裂,政權交替成為了這一時期的代名詞,這也促進了學術思想的發展。這一時期的文化生活主要以玄學思想為基礎,且二王家族書法思想的產生就來源于上述思想,其也成為了促進書法藝術發展的重要動力和源泉。魏碑體與二王書法對后世的影響尤為明顯。這一時期的文化內因和精神風貌就是一種對人們內心世界的深度挖掘,同時其也是一種文化自覺,雖然碑通常設立于野外,但是其會受到來自上層人士的重視與影響。
清代至民國,乾隆和嘉靖依靠尊卑抑帖的歷史自然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北碑風貌,其也具有顯著的從屬性,同時也是一種主動選擇后的結果。清代諸多書法家對北碑的研究和實踐均成為北碑書法影響廣泛的關鍵原因。再者,多位書法家對北碑的深入研究也促進了魏碑的創新,用筆更加沉重,體現出外柔內剛的特點,并且其也并不再是一種傳統意義上的原石風貌,此時的北碑成為了融會貫通后的魏碑新體。清代文字學和金石學研究日漸興起,乾隆嘉靖期間的考據學風更加濃厚,因此很多書法家均十分重視金石碑版的研究,其也推動了碑版文字發展,轉變了書法審美的主要方向。
當代人在清人基礎上發展了魏碑體。民國時期的社會較為動蕩,在西學東漸的影響下,新學興起,我國也進入到了文化交替期。辛亥革命宣告了封建統治的完結,此時書法社團的數量明顯增多,并且也促進了傳媒和書法展覽的組織和舉辦。當代北碑書法的創意和審美對當代人的書法審美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北碑具有順承和非開創的特征。這也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繼承,體現出一種默認的魏碑行書化和魏碑草書化的審美風貌。王學仲是典型的當代碑派代表,其影響力也較為深遠,其書法作品氣勢磅礴,擁有陽剛健美之感,同時王學仲的作品也對新魏碑書法家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北碑也逐漸發展為一種文化和審美。
3當代北碑書法審美自覺性
3.1 集體審美意識
當代的發展中,北碑的審美價值和風格取向已經取代了北碑出處的位置。唐楷已不再是令人新奇的作品,人們將目光轉移到了更加豐富多樣的魏碑上,參照《張黑女墓志》或《元氏墓志》,這些作品中加入了多種元素,主要采用楷隸結合和篆隸結合或將魏碑行草化。人們只重視變。與此同時,書法家更加注重作品的多元化和豐富性。殊途同歸也逐漸成為了新時期楷書發展的主要趨勢,書法家為了變化投入了諸多的精力,但是這種變化均是基于魏碑之上的。
人們普遍認為魏碑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其能夠變形。但是唐楷則是不易變化的。而認可和推廣北碑的人則認為,北碑是自由的象征,而魏碑則象征著束縛。但是在發展中,少年學楷時依然以唐楷作為切入點,在北碑書法學習中先學習規范,后學習風格化程度,這已經成為了人們的普遍認知,這種學習的順序是否正確是人們關注的重點問題。
很多學者和書法家均認為唐楷是楷書的基礎,若一名書法家的唐楷不過關,則無論其魏碑或草書技藝多么高超,也會被人譏笑。若書法家沒有通過專業的技法訓練,便去探索自由的風格,則其學書的基礎不夠牢靠,書法造詣較淺。為此,在教師教授書法前,應仔細觀察學生的心理和審美偏好,如學生的性情與魏碑相符,但教師卻要求學生學習其他的書法形式,就會壓抑學生的天性,無法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所以集體意識具有深層性,在北碑學習中基本秉承全盤吸收的思想,這也是清朝至民國時期碑學研究者的主要審美理念,因此,這一時期也是非自覺的審美體驗。
3.2書家自我審美意識
從書法家自我意識的視角來解讀當代北碑的傳承,其主要按照三種形式完成。第一種是依據北碑開展摹古練習,其不受任何帖學傳統的束縛。第二種是依據當代高規格展覽來學習,積極參與到名師培訓當中,以師徒傳承打破審美束縛,從而將其演變為自我感覺性較強的魏碑展覽學習方式。上述觀念是清代至民國一直延續的思想,其也是深植在人們心中的一種審美觀念。第三種是按照自我意識將碑帖有機結合,在北碑中融入不同的形式,進而形成大眾認可的新型北碑書法。最后一種形式十分常見,如有的人學過趙孟頫和《鄭文公碑》,便試圖將二者結合,形成一種全新的創作形式。創新是發展的源泉,但無論如何創新,不可采取生搬硬套的方式,將北碑行書化和草書化也是受社會影響而形成的審美意識。自我意識是社會發展的展現。創作者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控自己作書的狀態,不斷增強自我意識,了解社會形態和大眾心理,才能在文藝創作中發揮出自身潛能,這在北碑書法創作中也是如此。
4結語
北碑書法藝術自覺意識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社會的發展趨勢和形態決定了北碑書法藝術的前行道路。在社會發展中,書法藝術形式和人們的思想不斷發生碰撞,在碰撞之中也逐漸形成了審美自覺意識,而審美自覺意識促進了北碑書法的不斷改進。
參考文獻:
[1]王雪玲.略論阮元的書法理論與碑學派的興起[J].渭南師專學報. 1995(03)
[2]華人德.評帖學與碑學[J].書法研究. 1996 (01)
[3]黃惇.當代中國書壇格局的形成與由來——二十世紀末的思考[J].書法研究. 2001 (02)
[4]任曉明.論楊守敬首倡“碑帖融合”書學思想[J].中國書法. 2008 (10)
[5]薛龍春.明末清初碑刻研究中的書學觀念[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 2006(01)
[6]張繁文.楊守敬碑帖并舉之書學思想研究[J].藝術探索. 2005(03)
[7]周勛君.張裕釗書法美學思想探微[J].鄂州大學學報.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