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一
摘要:作為三民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生思想引起了人們以及國內外學者進行研究的熱潮。民生思想在人類歷史的文化長河里古已有之,但把“民生”作為一種大眾觀念為中國普通民眾所知、所用,則是由孫中山先生提出的民生主義而開啟的。孫中山民生主義理論的核心主要包括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兩個方面,盡管這理論由于受歷史條件的種種限制未能實現,但它的開啟性作用深遠地影響著之后的中國社會,雖然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思想不是最完整的,乃至最先進的思想,但在當時社會的經濟研究方面已經站在了國人的前列。即使在當下的新時代,孫中山的民生思想仍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主席曾經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因此,民生問題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極其重要,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本文對孫中山先生民生思想研究成果,研究趨勢及價值作以粗略的總結及概括,評價。旨在為深入研究打好基礎。
關鍵詞:孫中山;民生主義;民生思想
一、關于孫中山民生主義思想國外研究現狀
1.1 美國學界對孫中山民生思想的研究
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美國學者才開始重視對孫山山思想研究。美籍華裔學者費正清先生撰寫的《中國共產主義文獻史》對于孫中山思想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50年代以來,的美國對于孫中山思想研究的主要代表作有詹森的《日本人與孫中山》,賽珍珠《改變中國的人:孫中山故事》。60年代至70年代美國對于孫中山思想研究的逐漸升溫,無論是研究的數量,還是研究的問題域較前一時期都很大的提高,如史扶鄰的《孫中山與中國革命的起源》、包華德的《民國名人傳記辭典》及甘斯周的《1922年前孫中山與美國的接觸研究》等都從多個不同角度對孫中山進行了分析和解讀,這些文獻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素材。80年代以后,在美國關于孫中山思想的研究文獻比前20年在數量上所有減少,但從質量角度看卻有了一定的提升。1982 年格雷戈爾和張霞合著的《馬克思主義、孫中山與其革命思想》。
1.2日本學界對孫中山民生思想的研究
日本學術界對孫中山研究起步較早,可追溯到20世紀初,其成果也較為豐碩,但就我所查閱和搜集的資料看,大多數是基于民族、民權視角進行探究,而關于民生主義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見。在1902年宮崎滔天撰寫出版的《三十三年之夢》中日本“志士’畏敬孫文,宣傳孫文的革命思想,致力于孫文的革命運動,因而其作為日本人遺留下來的最優秀的孫文觀還留傳至今。之后,《支那》月刊陸續發表了孫中山的《中華民國第一年大事記》、《論位處東亞的日中兩國關系》和《救亡二策》。1926年,長野郎翻譯了以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以及五權憲法為主要內容的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在日本關于孫中山革命思想的研究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誠如久保田文次所言,孫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被稱之為近代以來最偉大的革命家,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有著較高的評價。因此日本學界也開始對其進行了重新的評價。1983年,為紀念孫中山逝世60周年,在日本成立了孫中山研究會,并撰寫了《在日本的有關孫文的著作、論文目錄》,在他看來,同盟會創立前后,革命派的知識分子對孫文的民生思想的閘釋都或多或少的借助了中國歷史上以井田、均田制度為代表的平均主義的制度施政措施。就朱執信來說,他重點解讀了民生主義和關注“細民”思想。
二、關于孫中山民生主義思想的研究
2.1孫中山民生主義思想理論淵源
孫中山作為世界性的偉人,由于受其留學經歷以及國際輿論宣傳等思想的影響,所以他的民生主義思想可以說是中西文化的融會貫通。孫中山民生主義思想的來源是極其廣泛的,早期孫中山民生思想,兼具了西方進步思想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但是在后期,隨著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其思想也慢慢開始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因此孫中山民生主義思想的來源應該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西方先進文化以及馬克思主義思想。具體可以理解為一方面是對中國傳統思想的繼承,這里主要指的是“大同思想"和被古人極為重視的關于平均的思想;大同思想最早出現在《禮記·禮運》,曾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少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由此看來,古人思想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則是對西方學者思想的辯證吸收。孫中山對西方的現實社會進行了深入的調研與思考后,得出的結論認為:由于國情不同,生產力水平也不盡相當,中國絕不能走以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老路而造成貧富差距過大的后果。
2.2 孫中山民生主義思想發展階段
孫中山民生主義思想的演變過程主要為三個階段:一是在民生主義中提出平均地權,資產階級將其作為自己的行動綱領,這是對舊三民主義的補充、完善與總結。二是從民國建立到國共合作這特殊的時期 ,這一時期的民生主 義也經歷著不斷的揚棄,在尋找著新的發展方向。三是在中國共產黨不斷強大的過程中,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以及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孫中山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重新闡釋了他“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實業救國”民生思想的內涵。中國共產黨繼承孫中山民生思想的合理內核,并對其階級局限進行了分析,與國民黨右派篡改孫中山民生思想而演繹的民生觀進行了論戰,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超越孫中山的民生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民生觀。中國共產黨人以真正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為出發點,把解決民生問題和中國革命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與蘇俄歌革命策略不同。把解決農民的土地權和革命根據地的經濟建設、文化教育等社會事業統一起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方式贏得了人民的支持,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
2.3 孫中山民生主義思想內涵
關于孫中山民生主義思想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進入21世紀以后,國家經濟迅速發展,民生問題不斷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孫中山的民生思想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其主要包括“民生”,“民生主義”綱領和民生史觀。其主要關注人民的經濟生活,關注經濟的發展是否可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其核心內容是節制資本與平均地權,但絕不能認為這就是孫中山民生主義的全部內容。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內容是廣泛的,主要的四個方面是:土地、資本、實業、教育。孫中山民生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孫中山民生主義思想的著眼點一是平均地權,孫中山民生主義思想的著力點二是節制資本。第三,孫中山民生主義思想的根本所在,也是孫中山造福民眾的重要手段一一振興實業講,孫中山民生主義可以說是內通豐富,其內容也是多方面的,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孫中山民生主義、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的是,孫中山民生主義思想的內楊井不是一下形成的,而是有一個過程,在慢慢的發展中孫中山的民生思想才日漸豐富而逐漸完善。
2.4孫中山民生主義思想的當代價值
作為三民主義中最能顯示其所處時代特征的部分,民生主義思想是我們的精神遺產,對我們在新時代背景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以及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具有重要的啟迪。孫中山民生主義思想的當代價值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必須根據我國的國情,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發展道路,不斷鞏固農業在中國的基礎地位和增加農業科技含量;二是不斷加強我黨職能轉化,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機制以化解社會矛盾和重大風險;三是不斷堅持改革與開放相結合,引進高端人才;四是必須吸取西方國家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教訓,加強頂層制度建設,毫不動搖地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即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結論
由于學界對孫中山民生思想的時間較短,對其研究不是很充分與深入。有關孫中山民生思想研究的優勢之處在于:能夠把握住時代發展潮流,為我黨建設提供有新意的解決方案;立足于國情,體現時代價值。而不足之處則具體表現為:研究視野中存在著盲點;基礎理論研究中概念相對匱乏和單一。要想深化研究孫中山的民生思想,應明確研究范疇,厘清基本概念,關注失衡領域,加強實證研究。
本人通過研讀孫中山民生思想研究的有關論文,將孫中山民生思想的研究現狀和特點概括為以下幾點:
1.研究時間短、成果少,尚未引起充分、廣泛的重視雖然不少學者嘗試結合中國國情提出有針對性的觀點,總體看來,依然缺乏真正有建樹、有創新的官店。
2.定性分析多、定量調查少,民生思想的實證研究值得探討。目前許多學者對其思想進行了追根溯源,但整體說來,這方面的調查仍然非常缺乏。學者們對孫中山民生思想的研究,基本上停留于主觀評述上。
3.僅限于評述和介紹單個方面民生思想,缺乏整體聯系和辯證思維。眾所周知的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由三個重要部分組成,少數學者的關注和研究僅局限于在民生,事物是聯系的,因此不能割裂開來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孫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下[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2008.
[3]楊天石.孫中山思想的現代價值[N].光明日報,2006-11-13.
[4]李寧,金林南.孫中山民生思想的深層理論邏輯探析[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1-11.
[5]單孝虹.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孫中山民生思想的批判,繼承與超越.[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