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世紀以來年輕一代家庭觀念和婚戀觀念的轉變,“親密關系”、“相親交友”、“婚姻家庭”等話題成為了當今社會密切關注的焦點,婚戀類節目在電視綜藝節目中逐漸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我國婚戀類電視節目在數量上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同質化、娛樂化傾向較為嚴重,為改變這一現狀,節目制作方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進行調整和創新。
關鍵詞:婚戀類電視節目;電視節目;發展
婚戀類電視節目是一種以電視為節目媒介,以愛情和婚姻為主要題材,集服務和娛樂為一體的電視綜藝節目。20世紀80年代末,山西電視臺率先推出的《電視紅娘》,開創了改革開放后我國婚戀類電視節目的先河。由于受眾對于兩性關系以及情感生活的保守態度,這一時期的婚戀類電視節目形式較為單一,在內容上注重節目的實用性和服務性,通過電視媒介為適婚男女提供相親交友的有效平臺。1995年,臺灣婚戀類電視節目《非常男女》引進大陸播出,憑借其豐富多彩的內容、靈活幽默的形式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受其啟發和影響,婚戀類電視節目逐漸朝向娛樂化、大眾化、通俗化的趨勢發展。此后,各大地方衛視陸續推出了多檔特色鮮明的婚戀類電視節目,諸如北京電視臺的《今晚我們相識》、湖南衛視的《玫瑰之約》、上海東方衛視的《相約星期六》、遼寧衛視的《一見傾心》、陜西衛視的《好男好女》、山東齊魯臺的《今日有約》等。2010年,江蘇衛視《非誠勿擾》的成功播出,再次掀起了婚戀類電視節目的收視熱潮。作為我國婚戀類電視節目鼎盛時期的有力代表,《非誠勿擾》通過男女嘉賓在相親過程中針對某一社會話題展開延伸討論和觀點碰撞,以此提升節目的關注度和話題度。新時代的婚戀類電視節目不僅為相親交友提供了自由且權威的公共話語平臺,更實現了當代社會中不同人生觀、價值觀的交流和傳遞。婚戀類電視節目已經從傳統意義上的相親交友逐漸衍變為社交生存的真人秀,真實反映單身男女面臨的情感困擾和社交難題。
婚戀類電視節目使私密化、個人化的行為以開放的形式呈現在公眾視線中,私人空間借助媒介平臺與公共空間實現對接融合,針對多樣化的受眾層次與多元化的受眾需求,不斷完善和創新節目的傳播內容與播出形式,在探索中尋求發展和突破。
一、選取典型嘉賓,增加節目真實感
被稱為“人生頭等大事”的婚戀話題始終是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和話題度。據業界相關數據表明,我國單身人口已經達到近2.5億次,相親交友逐漸成為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婚戀類電視節目作為電視綜藝節目中的“常青樹”,跟隨社會時代的發展和價值觀念的變遷不斷更新。針對我國婚戀主流群體年輕化的發展現狀,婚戀類電視節目從年輕一代的戀愛觀念和情感心理出發,在內容和形式上力求新穎獨特的表達。
能否正確選取個性鮮明且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節目嘉賓,是決定一檔電視節目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在婚戀類電視節目中,貼近生活和實際的話題使受眾很容易產生心理上的接近性,滿足即時的情感訴求。就目前我國婚戀類電視節目中的嘉賓選擇而言,大致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關注度、話題度較高的明星婚戀類電視節目。男女嘉賓卸下平時光鮮亮麗的光環,以戀愛雙方的身份完成游戲任務、進行親密互動、收獲戀愛體驗。一方面,明星嘉賓自帶流量熱點話題,滿足受眾對于童話般愛情故事的憧憬和向往。另一方面,這類節目將明星的情感生活公開于眾,滿足粉絲群體的獵奇心理和窺探欲望。明星婚戀類電視節目主要有:以男女明星配對組成假想情侶的江蘇衛視的《我們相愛吧》、湖北衛視的《如果愛》;記錄明星夫婦真實婚戀生活的騰訊視頻出品的《幸福三重奏》、芒果TV客戶端制作的《妻子的浪漫旅行》等。第二種是沒有劇本和臺詞、真情實感的素人婚戀類電視節目。相較于明星嘉賓而言,素人嘉賓選取自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大眾,他們的戀愛經歷和過程更接近于屏幕前的絕大多數受眾,在素人婚戀類電視節目中,受眾關注的焦點從嘉賓轉移到戀愛過程本身,注重彼此相處中的情感體驗和感受。素人婚戀類電視節目憑借日常化、真實化的內容和形式在近年來受到綜藝節目市場的青睞和追捧,諸如騰訊視頻推出的《心動的信號》、愛奇藝制作的《喜歡你我也是》、浙江衛視的《遇見你真好》、湖南衛視的《戀夢空間》等。
婚戀類電視節目選取典型化的嘉賓,增加節目的真實性和可信度,通過男女嘉賓真情實感的細節表達感染受眾群體,受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與嘉賓一同感受戀愛交往的甜蜜過程,受眾的情緒跟隨嘉賓的情緒變化而起伏波動,使受眾產生強烈的情節代入感和情感共鳴。
二、加入第二現場,提升節目互動性
2010年,江蘇衛視推出了大型婚戀類電視節目《非誠勿擾》,以24位女嘉賓與1位男嘉賓進行速配相親的節目形式,突破了傳統意義上婚戀類電視節目的相親規則,大膽展現年輕群體全新的婚戀觀和價值觀,就頗具爭議的社會話題進行相關探討,一度創造了令人驚嘆的收視奇跡,為婚戀類電視節目的發展開拓出一片全新領域。此后在較長一段時期內,婚戀類電視節目紛紛效仿《非誠勿擾》“相親速配”的交友形式,例如貴州衛視的《非常完美》、湖南衛視的《我們約會吧》、上海東方衛視的《百里挑一》等,這些節目從嘉賓選擇、嘉賓形象設計、舞臺效果、節目環節等各方面都大同小異,節目形式雷同,缺乏創新,同質化現象嚴重,受眾對此類節目逐漸出現審美疲勞。
為適應電視節目市場的發展趨勢,滿足年輕受眾多樣化的收視需求,婚戀類電視節目在內容和形式上因時而變,由此,加入第二現場的觀察體驗類婚戀電視節目應運而生。相親交友的戀愛過程從演播室進入到現實生活中真實進行,節目場景更加直觀豐富,人物形象更加鮮明飽滿。第二現場的加入,通常以明星嘉賓組成“戀愛觀察團”的節目形式,針對素人嘉賓的戀愛過程做出預測和評判。例如,在優酷視頻最新推出的婚戀類電視節目《我們戀愛吧》中,由孟非、黃菡、王晰、張純燁、朱正廷和程瀟六位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明星嘉賓戀愛觀察員,針對金浦、韓文、南方、陳凝曦、陳強和聶墨儀等多名素人嘉賓在戀愛交往中的行為和表現,做出客觀評價與情感解讀,預測哪對單身男女最終能夠順利牽手成功。
觀察體驗類婚戀電視節目交叉剪輯,播出素人戀愛現場與明星演播廳兩個不同的場景畫面,通過對真實戀愛過程的觀察,受眾在跟隨第二現場明星戀愛觀察團做出大膽預測和判斷的過程中,收獲所需要的情感體驗,大大提升了節目的互動性,每一期節目的結尾都會留有一定的懸念,吸引受眾持續性的關注和收看。
在傳播中要堅持以人為本,強化服務意識,用健康的、積極的節目內容滿足受眾的需求,以提高電視媒體的公信力。只有立足于真實的社會生活,深入了解受眾的情感訴求和收視需求,不僅在形式上做到耳目一新,更要注重節目內容的深度挖掘和全面創新,我國婚戀類電視節目才能真正突出重圍,找到適合自身長足發展的正確道路。
參考文獻:
[1]陳晨:《“電視婚戀節目生產”研究綜述》,《新聞傳播》,2010年第12期。
[2]欒軼玫.解析電視節目低俗化——定義、表象與動因[J].今傳媒,2008(6).
[3]王海玉.現階段相親類電視節目的困惑與出路[J].新聞愛好者,2011(13).
作者簡介:范晨曦(1995.06——),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藝術學碩士,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學。
(作者信息:遼寧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