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凱
摘要:“僵尸企業”的存在對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行產生了重要的阻礙作用,影響到市場效用的有效發揮。“僵尸企業”的產生既有自身的原因,亦有政府與法律制度層面的原因。在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環境下,分類處置“僵尸企業”債務,實施財稅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適當放寬核銷標準,但是應當加大對逃廢銀行債權的打擊力度,尤其是要嚴格實施破產重整和破產清算的標準,提高綜合運用破產法的能力,切實實現“僵尸企業”的依法處置。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僵尸企業”;破產法;分類處置
“僵尸企業”問題是影響和制約實現供給側有效供給目標的焦點和難點所在,選擇實現的路徑與機制作為問題研究的角度,不僅是“僵尸企業”依法處置的需求,也是有效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所在。
一、“僵尸企業”的內涵和界定標準
1、“僵尸企業”的內涵
“僵尸企業”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EdwardKane解析日本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經濟危機。
在我國,有學者認為“僵尸企業”應是那些盈利狀況差、無法按時還貸但卻仍能借貸的企業。有學者認為“僵尸企業”不能千篇一律,應當針對不同的行業,結合企業的具體情況給予相應的定義,體現出行業的特點。還有學者認為“僵尸企業”的提法不夠科學,應當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根據時代的發展應當有不同的解讀。總之,我國當前學術界對于“僵尸企業”并沒有統一明確的定義。
2、“僵尸企業”的界定標準
“僵尸企業”的判斷標準,學術界基本上是依據“陷入財務危機”和“債權人繼續提供信貸”等特征構造了多種測量指標。具體來講有:一是企業層面,主要有日本的CHK標準、美國的FN方法、韓國的HK方法等。二是聚合層面,主要有直接識別法和間接識別法。依據與“僵尸企業”有關的信息,對某行業或地區“僵尸企業”做出大致的推斷。
二、我國當前“僵尸企業”處置面臨的困境
“僵尸企業”因為其自身陷入了困境,面臨職工安頓及盤活資金等壓力。政府方面也為了社會穩定及政績阻礙其退出。法律方面因為破產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及法院不積極受理案件使其不能高效退出。
1、“僵尸企業”不退出的自身方面原因
“僵尸企業”的分布行業是比較廣泛的,大部分的存在時間長久,業務范圍較為廣泛,而且其自身接納有較多的勞動人員,對外擔負著較大數額的債務,貿然退出市場,不僅侵害到員工的切身利益,并且還會對當地經濟造成不好的影響,有產生金融風險的可能。如果強行將此類處于僵化的企業清理出市場經濟主體,就會導致不能有效盤活市場要素,產業供應鏈將不能得到有效調整,并且進一步破壞市場規則,嚴重時會出現“劣勝優汰”的現象。企業僵化的復雜性、涉及利益的廣泛性和形成原因的多樣性,使“僵尸企業”的主動退出市場經濟活動面臨勞動力退出難、稅務注銷難、工商注銷難、企業負責人動力不足等諸多難題。
2、“僵尸企業”退不出的政府方面原因
在實踐中,政府充當了企業破產決策者、協調者等多種角色,但政府對于破產法的作用存在誤解,并不愿意看到企業破產的局面,出于政績的考慮政府并不愿意支持企業走破產程序。同時,在崗職工的安置也是很難解決的問題,處置不當容易引發社會混亂,不利于當地的經濟增長。商業銀行基本上都是“僵尸企業”的最大債權人,并且是具有優先受償權的擔保債權人,如果“僵尸企業”破產,商業銀行也會對債權作出壞賬會計科目處理,出于銀行的不當績效考核和問責制度,商業銀行一般情況下也不具有較大動力推動“僵尸企業”進行破產,而是與地方政府都會選擇繼續維持“僵尸企業”,從而導致這些幫扶救治措施并沒有使企業起死回生,白白耗費了社會資源,占據了大量市場資源,使很多企業出現通過政府的救助來維持的幻想。因此,政府會出于政績和維穩等方面的需要,干預到“僵尸企業”的破產程序中來,從而導致“僵尸企業”無法得到法治化的處置。
3、“僵尸企業”退不出的法律方面原因
“僵尸企業”處置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破產法、合同法、勞動法、財稅法律制度等眾多法律制度,尤其是破產法及配套制度的運用。我國現行破產法實施僅有十年有余,由于社會經濟體制的轉型,經濟形勢的快速變化,破產法律制度的運行出現滯后的現象。“僵尸企業”的處置不同于一般企業的破產,具有其特殊性,依法進行破產法處置存在著破產案件受理難、專門從事破產的法官隊伍不足、破產管理人專業素質欠缺等更多難度,并且國家在財稅政策、信用修復等市場經濟配套措施的跟進上尚存在滯后的情形,導致“僵尸企業”依法退出沒有合適的渠道。
三、“僵尸企業”債務處置的相關政策建議
隨著我國供給側改革成為新一屆中央經濟政府經濟改革和宏觀調控的重要戰略和抓手,“僵尸企業”的處置因此也就成為了此項改革的重中之重。有效清除“僵尸企業”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在“供給側”改革的大環境下如何處置“僵尸企業”,最有效途徑就是運用破產法,使用法治化破產。理清各方面的“責”、“權”、“利”,有效的化解“僵尸企業”處置風險。
1、分類處理“僵尸企業”債務
應當根據形成的途徑和原因、“僵尸化”程度、“僵尸化”方式等因素,分門別類劃分“僵尸企業”。根據“僵尸企業”行業類別的特點,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分別提出切實可行的符合自身實際的債務處置方案,實現個性化處置。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和司法實踐的經驗,擇機制定“僵尸企業”處置的政策法規,為“僵尸企業”處置提供制度保障,確保“僵尸企業”處置的正確方向。
2、優化企業破產債務處置的具體政策
根據“僵尸企業”所負債務的具體情況,應當降低不良貸款轉讓的標準,適當放寬部分限制條件,允許單戶轉讓給有意向的社會投資者。同時放寬“僵尸企業”貸款減免條件,實施靈活性的減免措施,但是應當強化責任認定與追究。減免權限與標準應當是根據企業類型進行,而不是現在的依據減免額度來進行,實現減免的區別性對待。如對國有企業,可以由金融機構根據權限自主減免;對民營企業貸款減免應當細分,表外應收利息的減免可由金融機構自主減免,本金與表內應收利息的減免,因為涉及到銀行資本金穩定的問題,金融機構不得自行減免,應當提交有關部門審核,上報國務院決定。
3、適當放寬不良貸款核銷標準
取消對“僵尸企業”涉及到的不良貸款核銷的年限限制。如果“僵尸企業”被法院宣告破產亦或是進入司法強制執行程序,其原有的不良貸款即可啟動核銷程序。對于那些既沒有回收可能,又不符合會計行為準則呆賬認定標準的不良貸款,經過一定年限標準,應當允許金融機構予以核銷,實現科目的有效處置。當然,只要符合企業會計行為準則呆賬認定標準的,金融機構就可以予以核銷。已經取得抵債資產的,如果抵債金額小于貸款本息,對于其中的差額應當直接進行核銷。
完善破產清算司法解釋和司法政策,健全破產管理人制度,規范破產管理人選任和監督制度,建立關聯企業合并破產制度,細化工作流程規則,切實解決破產程序中的違法執行問題。支持法院建立專門清算與破產審判庭,加快“僵尸企業”破產清算案件的立案、審理。積極支持優化法官配備并加強專業培訓,強化破產司法能力建設。建立企業破產“快速審”常態司法機制。規范和引導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和破產清算事務所等中介機構依法履職,增強破產清算服務能力,切實推進“僵尸企業”的法治化處置。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破產管理人監督機制創新研究”(17YJC820041)、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河南僵尸企業處置中存在的問題與政策建議”(2018B127)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信息:南陽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