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宜良竹編傳承現狀
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云南宜良竹編急需受到保護。這不僅關系到李加云一人,更關系到云南省傳統手工技藝文化背景的完整性。在李加云父輩之前,這門手藝一直以來都是家族內部傳承。在那時,綜合市場需求、工業形態以及群眾意識等眾多因素來看,確實沒有必要進行大規模和有效的傳承發揚。隨著時代飛速發展,科技和工業迅速占領人們的生活,此時手工業格局和手工文化都遭受到了巨大的挑戰,必須及時有效地做出回應。
李加云出身竹編世家。懵懂年少便開始了竹編學藝,和家里的長輩們干著唯一的手工活——竹編維持生計,一做就是40年。說到竹編的源頭,北羊街賈家村的“賈神仙”在村子后面的溫泉寺出家,他最喜歡用竹篾編織小鳥、蜻蜓、蛤蟆、扇子、燈籠等常見的物件。其中竹燈籠最為精致,蔑細如絲,蔑薄如紙,內外三層,風吹不滅,雨淋不熄。之后“賈神仙”便把技藝傳授給溫泉寺的火工道人何小斗,再傳至溫泉寺西北六里茴香村之李氏,賈氏竹編在李家傳承六代后終至李加云。這似乎是一場命中注定的相遇,李加云在2006年4月參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宜良開展的竹編手工藝培訓中遇見了日本著名竹編大師八木澤正。據李加云口述,當時村子里很多竹編高手都參加了培訓。八木澤正一開始就要求學徒按照做竹編的工齡戰隊,而李加云的工齡最長,老師布置下來的各種考核他基本都拿第一。這也為李加云成為八木澤正的嫡傳門徒做了鋪墊。如此,從胡椒葉、象眼塊到青海編、鐵絲編、松葉編、梅花編、葫蘆編,李加云的竹編作品踏上了從傳統走向藝術化的變革道路李加云的三個女兒均無學習父親精湛技藝的想法,這使得家族傳授的原始途徑成為空談,社會途徑就變得至關重要。縱觀宜良竹編傳承形勢,處境顯得相當尷尬。雖然追求“綠色環保、質樸自然”等意識形態逐漸回歸人們的生活,但伴隨的是高標準的現代化設計風格以及不同消費者多樣化的個性需求,這必將對產品形式單一、具有強烈傳統藝術形態的宜良竹編帶來沖擊。反觀宜良竹編從業者,手藝尚佳的基本上年齡偏大,年輕人也對傳統手工技藝提不起興趣,且受到市場逐漸壓縮帶來的影響,訂單減少,從業人員也逐年減少。據業內人士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有生產性保護傳承、傳習館保護傳承、博物館保護傳承和民間自發保護傳承等幾種方式。通過對比分析,以上幾種方式均可納入考慮范圍,但都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需要綜合考慮整體環境和形勢做出選擇。
二、云南宜良竹編可持續發展空間與模式探究
宜良縣地處云南省東部,地勢北高南低,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有助于竹材的生長,為宜良竹編產業的普及和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據調查,迄今為止宜良縣竹編技藝精湛的還有數十人,盡管其中大多數人仍然處于家庭作坊式的生產階段,但大部分人還是對振興宜良竹編產業懷揣著美好的憧憬,這表明了宜良竹編事業繼續向前發展的核心精神和信念依然深深扎根在宜良人心中。
21世紀多元化、現代化的社會結構對傳統手工藝來說是困境也是機遇。信息化工業社會缺少的生態氣息喚起人們對手工產品獨特底蘊的再次追捧。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契機和市場。通過宜良竹編工藝和竹編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的創新應用,創造出可替代工業制品的原生態產品,是較為合理且有廣闊前景的方式之一。我們可以認為,快節奏的信息化生活和沒有靈魂的工業科技制品,正逐漸喚起人們對原生態感受的渴望。在這樣一個時代潮流下,生產出符合人們預期的工業替代品,將對宜良竹編事業帶來巨大的推動力。另一方面,使用生態原料替代工業材料對環境的保護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筆者畢業設計的研究主題就是如何將竹編與手工皮革工藝完美融合,創造出既趨向時尚潮流又不失自然質樸的產品。作為工作室的畢業設計項目,我們一如既往地推崇代純手工制作,讓產品有靈魂有底蘊是我們不變的追求。但考慮到規模大得多的竹編產業,適度地加入流水線生產方式既能保證利潤又最大程度的保留人文氣息是必要的妥協。
在加入流水線生產的同時,應盡可能保留能體現手工竹編精湛工藝的部分,一方面為了避免同質化帶來的不良影響,違背我們最初的理念。另一方面做到每一件產品的獨一無二,于品牌的建設與推廣,于口碑和知名度的積累都有益處。
建設竹編博物館。據李加云口述,他大部分做工精致、耗時耗力的作品都被地方政府或機構收藏,留下來的所剩無幾。筆者認為,李加云可以建設自己的博物館,通過建造博物館的方式盡可能全面地保留竹編工藝的精髓,這是屬于宜良人民的財富,同時也是崇尚手工技藝的后輩們的財富。
游歷各地開辦傳習班和展覽。在家族后繼乏人的情形下,應當盡可能挖掘全國各地的好學年輕人。李加云已聲名遠揚,各地開辦傳習班必定座無虛席。這時通過知識的傳播和深入的教學,發掘天賦過人、好學上進的年輕人納為學徒,不僅能將世襲技藝傳授給下一輩,更重要的是宜良竹編能借此機會在全國各地生根發芽,這將對宜良竹編的傳承與保護產生非凡效應。另外,與擁有相關專業的高等院校進行合作,開辦專題講座和選修課程,在較高文化水平的大學生群體中進行推進,亦能有不錯的效果。
數百年來,竹編一直悄無聲息地融進我們的生活中。但在面對傳統向現代轉型的變化莫測的跨越時期時,這一技藝沒有經受住考驗。即便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者開始逐漸關注到這一處境艱難的手工藝,也幾乎沒有誰能對它面臨的問題一語中的。因此,筆者希望通過產品設計中科學的理論方法對這一技藝進行深入的挖掘和探究,試圖找到阻礙它發揚振興的真正原因,并為它適應現代轉型和設計創新指引方向。
參考文獻:
[1]宜良縣志編纂委員會.宜良縣志[M].中華書局出版社.1998.6
[2]楊慶貴.《云南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制約因素分析》[J].《云南農村經濟》.2003
[3]張達光《淺談竹材建筑》[J].《中國西部科技:學術版》.2007
作者簡介:
文靜(1981.07--),女,云南昆明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與現代設計研究
《2015—2019年云南省文化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2015—2019年云南省文化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
(作者信息:云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