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潤玉 徐昕 畢燕鵬
摘要: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企業不僅要注重加強自身的硬實力建設,同時也要注重軟實力的發展。其中財務管理方面處于管理層的核心位置,其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在自身管理中的狀態。新時代對企業財務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企業在不斷實現財務管理的現代化、信息化、國際化的同時,也需要對自身的傳統制度進行改革,才能夠從根本上滿足現代企業管理的需要。本文從財務管理的體系、觀念建設入手,分析了企業如何將財務管理工作落到實處。
關鍵詞:財務管理;企業管理;創新策略
引言:以客觀的角度來看待財務管理可以發現,新時代背景下的財務管理存在一定的難度,其難度在于財務管理大環境改變對企業造成的影響。其影響是多方面的、范圍廣。為了有效克服客觀條件帶來的負面影響實現企業財務管理水平的提升,企業需及時發現對自身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體制作出相應的調整,按照科學的方法進行分析后,加強創新來提高管理工作的可行性。在財務管理的問題上,還需要從企業的長遠發展來考慮相關國家政策的落實。
1.知識經濟財務管理新體系的建立
創新主要從目標、管理內容、體系、分配上進行創新,下面依次對其進行簡要闡述。第一,在管理目標上。知識經濟時代的財務管理工作重心不僅在資本的累計上,同時也需要考慮企業在市場上的經濟貢獻等。而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創新,應當以自身給的經濟責任與效益相聯系。在考慮企業資本的合理經營下,最大化企業管理者以及員工權利。從而實現財務管理的全面化發展,實現管理工作向著知識化的方向發展。第二,在管理的內容上。內容應當將重點置于知識資本上,將知識資本的重要性與物質資本等同起來。因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生產活動已經由物質資產工作重心轉移,除了傳統的物質資產分析工作外,技術、市場、知識產權等因素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另外,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知識資本評價是許多企業在進行財務活動的核心,是從版權、管理能力、商譽等方面對資本利用的合理性評價,其有利于企業利用有限的資源獲取超額的利潤回報,增加投資的回報性。第三,在管理體系上。知識經濟財務管理體系的建設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首先,加強多余財務管理體系各項指標的拓展,以避免傳統指標在發展過程中的局限性。其次,強調對財務管理中無形資產類等知識產權的評價觀眾。財務指標的選擇上,可選擇市場較為流行的經濟附加值、市場附加值等指標。經濟附加值能夠幫助企業經營者合理利用手中的資源進行投資,而市場附加值能夠更好地反應市場大環境對于企業發展的反饋。第四,在收益的分配選擇上。人力資源在進行企業招聘中應注重對于企業人員的知識篩選,職位的專業性越高,對于企業人才的要求也就越高。從而幫助管理者作出合理的投資決策,對于財務管理工作有著間接的影響,而這一點往往是企業經營者容易忽略的地方。除此之外,人力資本具有一定的增值性,隨著經驗的累加,企業勞動者也逐漸成為企業的一種發展資本。
2.知識經濟理財務管理觀念的樹立
緊接上文中提到的人力資本的增值性,企業要加快人力資本的增值速度應從其本身的素質出發,即樹立以人為本的財務管理理念。合理利用相關網絡技術加快信息統計工作,從而幫助企業開展投資、籌資活動。另外,提高財務人員的適應能力以及創新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才能更好地適應企業的發展。財務管理工作需要從業人員有著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同時也要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因此企業應當重視對財務稽核人員的職業再教育,通過對從業人員的業務知識補充,實操技能的演練,多方面地對從業人員進行鍛煉。定期聘請專業人士來單位進行定點培訓,旨在提升從業人員處理問題的能力,擴充專業前沿知識。使其熟悉稽核工作中的重要流程,完善工作處理的細節。從而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帶來的變革。
3.加強投資管理控制工作
良好的內部環境,對于企業股份的投資有著潛在的影響。想要建設好內部的環境,就需要高層主體的參與,使資金主體充分地參加到整個投資的過程中來,在監督的同時發揮引導平衡的作用,這是資產性投資具有良好回報率的前提。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效率問題和目標的確立。對于資產性投資,風險無法降為零,只能通過其他的手段來降低風險發生率。如果一個項目總歸要走向失敗的道路,那么財務管理中的投后管理就相當于最后一道防線,投后管理雖然在風險的降低上沒有任何效果,但是對于項目失敗使得資金挽救上確有一定的作用,所以企業不能任由項目實施后其自由發揮,還要對其進行有效地管理,建立管理的相應制度,讓結果作為投資獎勵與懲罰的參考。
4.結束語
總而言之,知識經濟時代的迅速發展拓寬了財務管理工作的范圍,管理內容也得到了一定的增加。唯有改變傳統的財務管理理念、目標、內容等,才能夠將實際情況與自身發展結合起來,實現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邵春萍.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財務管理特征[J].金融經濟,2017(8):196-197.
[2]徐斌.淺談知識經濟時代的國企人力資源管理創新[J].現代企業文化,2018(36):336-337.
(作者信息:山東英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