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體驗教育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目前在小學、初高中、高職高專以及本科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普及。特別是在當前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理念下,如何更有效地深化校企合作、強化實踐育人、提升培養質量,是高校專業改革和人才培養的核心和關鍵。本文積極探討了體驗教育理念下,充分發揮專業型社團在實踐育人的引領作用、校內外基地在能力培養的示范作用,充分整合校內外優勢資源,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技能型、復合型人才,有效緩解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的矛盾,以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體驗教育;實踐育人;社團+基地
一、體驗教育理念
“體驗”,顧名思義,通過親身體會與感受來了解和認識事物,其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行為體驗是一種實踐行為,是親身經歷的動態過程;內心體驗則是在行為體驗的基礎上產生的內化、升華的心理過程,兩者相互依賴、相互作用。體驗的方式主要包括:間接體驗、直接體驗、反思體驗和體驗內化等。
“間接體驗”又稱角色體驗,采用模擬化的方式,為學生設計多個角色,模擬企業、商店、機關和相應崗位的情景,讓學生去進行間接體驗。
“直接體驗”是讓學生克服過去預想不到的困難去完成有關“使命”,組織學生到企業、商店、機關去體驗真實工作,在親身參與中獲得感知和感悟。
“反思體驗”就是引導體驗者對體驗中的心理感受、情感體驗、行為變化、活動過程及效果等進行深層次思考,強化體驗效果,促進自我認識與評價。
“體驗內化”是體驗反思的深化和提升,強調要明確體驗活動的外部行為與內部過程之間的關系,借助外部活動促進、深化內部體驗。體驗可以使學生廣泛接觸社會,品味勞動的艱辛,體驗人間的溫情,增強社會責任感。
“體驗教育”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在實踐中認識、明理和發展,通過反思獲得知識、改變行為,實現可趨向性目標。通過開展體驗式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在實踐中進行“學習體驗”、“行為體驗”和“內心體驗”,在體驗中感悟、收獲、成長,把教育要求內化為品質,外顯為行為。
二、“社團+基地”實踐育人模式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高等教育與社會脫節、高校畢業生素質與企業實際需求不符的矛盾日益凸顯,如何有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區域經發展輸送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已成為高校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點。社團作為大學生校園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第二課堂的重要陣地,更是學生學習體驗、專業體驗、生活體驗的重要場所。通過專業型社團和校內外實訓基地的有機集合,實現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有效聯動,針對性地開展體驗教育,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引領性,對于提高學生的職業競爭力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圖1 “社團+基地”實踐育人模式
高校應積極拓展校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建立校內和校外體驗教育實訓基地。教師帶領優秀學生深入企業進行項目實踐,將企業最新的用人理念及實戰項目帶回校園。教師借助專業優勢和培訓經驗,掌握行業前沿信息,定期深入企業開展專項培訓,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共同開發課程、共建實踐教育基地等,實現互利共贏。企業借助高校教師教科研能力服務企業,吸收綜合素質高、專業性強、實戰經驗豐富的專業人才,以調動雙方的積極性,深化校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開拓多種合作形式,使校企合作落到實處。
三、“社團+基地”實踐育人模式實施策略
(一)依托學生社團,構建“傳承式”專業型團隊
學生社團是指學生為了實現共同意愿和滿足個人興趣愛好的需求、自愿組成的,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群眾性學生組織。通過教師指導,面向在校生選拔對專業領域感興趣的優秀學生組成社團,社團成員在興趣愛好、價值觀、分工、章程等方面的約束下,經過培訓和實踐鍛煉,形成“傳承式”專業型團隊。
(1)構建專業技術實踐團隊。高校應以校企協同的第二課堂實踐育人機制為平臺,緊密結合社會發展最新趨勢和專業實際,融合重大事件、重要活動、傳統節日等,積極開展特色鮮明的專業課外實踐活動,逐步顯現強化實踐能力和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特色。
(2)構建學科競賽實踐團隊。學科競賽對于推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知識整合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高校應充分發揮“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賽教結合”的機制作用,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專業技能大賽等,強化第一課堂專業技能,培養第二課堂動手能力。
(3)構建創業創新實踐團隊。高校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將創新創業教育巧妙融入社團活動,組建考研、軟考、招教、公務員、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實體創業項目、企業課程實訓等第二課堂創業創新型學生社團。按照“一支團隊、一名負責教師、一個實訓平臺、一類競賽、一組實訓”的“五個一”模式培育創新實踐項目和實體創業項目,豐富學生課余生活,推動學生成長成才。
(二)整合高校資源,建立校內外實踐教育基地
在當前教育主體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已不是人才培養的唯一場所,企業、政府、家庭等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明顯。高校具有場地資源、師資及人力資源等優勢,同時高校師資教科研能力在行業發展中處于領先地位。高校應整合優勢資源,建立校內外實踐教育基地,努力實現企業課程校內化、使學生與職業技術崗位“零距離”接觸,為鞏固理論知識、訓練職業技能、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的實踐性學習與訓練提供平臺。
此外,高校應深化校企合作,與業共建人才培養方案、共建課程與內容、共建師資、共建實驗實習基地、共建產業學院,實現第一、第二、第三課堂聯動,全員、全時空、全過程育人。
(三)創新實施機制,突出實踐育人的系統性
(1)構筑基地化機制。實踐基地是開展大學生第二課堂實踐的主要陣地。高校應積極打造課內實訓平臺、課外實訓平臺、校內外實訓平臺、第二課堂實踐平臺等,實現“課程植入、課程設計、技能實訓、項目實習”的協同育人新機制。通過第二課堂活動與教學實習基地、校企協同育人基地、學生就業基地相結合,發揮教學、科研、生產、育人一體的綜合功能,為學生成長成才創造條件。
(2)強化項目化機制。高校師生在“大學生創業項目”申報、“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申報、教師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申報、實踐育人教學成果獎申報等方面,利用校企協同育人的實踐平臺,優化項目團隊,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可跨學科專業組隊,自行設計項目,促進學科交叉和團隊合作,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實踐活動的參與面和影響面得以擴展。
(3)融入課程化機制。教師把第一課堂不能完成的實踐項目,融入到第二課堂實踐平臺中,使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緊密結合,實現課內外一體化。對實踐活動的目標要求、形式內容、方法途徑等作出明確規定,并建立適合實際、真正對大學生有激勵作用的實踐考核評價機制。針對具有突出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實踐作品,組織骨干教師跟蹤輔導,借助第二課堂實踐平臺,把實踐成果向各類大賽的參賽作品孵化。
資金來源:云南省2018年高校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研究基金,項目編號:JG2018292。
參考文獻:
[1]張淑萍.校企協同育人、“社團+基地+公司”創新創業模式新探[J].祖國,2019,(07):233-234.
[2]王勇、張徐.“四位一體”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新探——以高職經管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為例[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9(12):252-253.
[3]何培育、楊虹.“互聯網+”時代校企協同育人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探索——以電子商務及法律專業為例[J].科技創業,2018,(05):25-28.
[4]劉創明.基于校企協同育人模式下的學生社團建設探索[J].才智,2016,(11):89-90.
[5]謝海、徐紫文.論“企業+社團”模式對大學生求職成長的影響——以大外智聯盟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29):117-118.
作者簡介:楊奎(1983.4~),男,河南信陽人,云南工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企業戰略和消費者行為。
(作者信息:云南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