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陽烙畫清末形成商品,民國初年形成行業。隨后,制作工藝和工具的改革,由“油燈烙”發展為“電烙”。電烙筆可以隨意調溫,從而使烙畫具備了前所未有的表現能力,作品由小件日用品、發展到四扇屏和長卷烙畫,用料從冬青木發展到宣紙、絹綢等。在這個新的時代背景下,南陽烙畫工藝呈現出了新的特征。生產方式的轉型,人們的審美觀念與價值觀念也發生了轉變。今天烙畫工藝在全國范圍內生根發芽,產生了多元化的創作題材。工匠精神成了南陽烙畫存在并延續的根基。南陽烙畫正在迎合消費社會的精神與審美,在原有的形式之上,融入新的元素與理念。
關鍵詞:南陽烙畫;烙畫產業鏈;工匠精神;消費社會
清末南陽烙畫形成商品,民國初年形成行業。民國10年(1921年)至民國28年(1939年)間,城內烙花作坊已經達10余家,產品有:烙花尺、烙花手杖、烙花筷子、烙花屏風等,產品暢銷省內外。抗日戰爭期間,烙花產品滯銷,烙花作坊僅存一二家。1956年,縣將分散的烙花藝人組成烙花小組,開始烙花生產,1957年轉為烙花工藝社,1958年改稱南陽縣烙花筷子廠,即今天的南陽市烙畫廠。上世紀60年代中期,電烙筆并沒有開始普及,南陽的烙畫藝人仍然延續著,以鐵針為工具,用明火加熱的方式作畫。利用煤油燈的炙烤在筷子、尺子等小件日用品作裝飾。隨后,制作工藝和工具的改革,由“油燈烙”發展為“電烙”。電烙筆可以隨意調溫,從而使烙畫具備了前所未有的表現能力,作品由小件日用品、發展到四扇屏和長卷烙畫,用料從冬青木發展到宣紙、絹綢等。
時至21世紀,互聯網電子信息時代的帶來,打破了原有穩固保守的業態鏈。烙畫工藝從創作構思-制作生產-銷售經營-售后反饋等各個環節上,都產生了變革。在這個新的時代背景下,南陽烙畫工藝呈現出了新的特征。
1.工藝生存土壤的變遷
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使我國由傳統農耕社會轉向了現代化工業社會。伴隨著生產方式的轉型,人們的審美觀念與價值觀念也發生了轉變。在清末至民國期間的南陽,是基于農耕經濟而存在的社會狀態。在農耕社會,以宗族為核心紐帶的鄉村一直是最重要的各項資源集散地。南陽的烙畫藝人散居在鄉村的各個角落,在生產過程中并沒有明顯的分工,城市是烙畫產品展示與貿易的主要場所。進入工業化社會之后,南陽的城鎮區塊優勢凸顯,烙畫藝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生產群體,經過市場對資源的無形調控,南陽烙畫產業鏈最終完善。
在農耕社會的背景下,日常生活用品的生產,以手工勞動為主。此時的南陽烙畫藝人,將自己的技藝融入日常的造物中,可以增加審美情趣與審美個性。經過烙制的產品,區別于未被烙制的產品,價格略高,帶有服務群體的區分。基于手工藝范疇的南陽烙畫,已經失去了社會消費層面的“剛性需求”,從而轉向了滿足市民精神領域的需求。南陽烙畫在這個趨勢下的最顯著表現,即由日常家具、生活用品領域的木板烙畫主體,轉向了以絹綢、葫蘆、扇面為主體的純裝飾性烙畫。
2.以古典創作題材為主
時至今日,烙畫工藝在全國范圍內生根發芽,產生了多元化的創作題材。在這個精神文明異常豐富的社會中,南陽烙畫卻一直的保留著其最初的風貌。在當今的創作題材上,以古典風格的花卉、走獸、山水為主體。對于當下繪畫語言中的流行的趨勢,南陽烙畫秉承的是博采眾長,虛心學習的態度。創作題材雖然傳統,但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寓意卻是緊扣時代。自然風景中處處體現著我國河山的壯美;花鳥魚蟲中透露出的是對勞動生活的贊美;神佛人設中反映出百姓對高尚品德與理想的生活狀態的追求。在當代工業社會的背景下,南陽烙畫藝人依然無法忘卻沿襲千年的農耕文明,在其創作的過程中會有意無意的回望過去,憧憬未來。南陽的烙畫工藝植根于經過耕耘的土壤中,結出的也是勤勞而智慧的果實。
3.更加注重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近今年流行起來的詞語,其主語指物而非人,在這里指蘊涵在南陽烙畫工藝中的匠心與技藝的統一。一個普通的烙畫藝人,如果具有了工匠精神,就可以成為偉大的制造者。隨著工業化社會的到來,手工業多被機器所取代,低成本、高效率的機械勞動成了經濟效益的保證。20世紀之后,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電腦繪圖正逐漸取代傳統的手繪,南陽烙畫處于技術變革的背景下,舉步維艱。
南陽烙畫中工匠精神的產生,與處于農耕社會形態下的手工生產密切相關,是當時南陽手工業中優秀精神的典型范例。進入工業化生產模式后,科學精神的光芒逐漸蓋過工匠精神。然而,隨著現代化所創造出的人的進步和發展,人們開始重新反思,甚至反抗現代化所帶來的普遍化和標準化的生產與消費,個性化和自然化成為社會發展的普遍追求。在南陽烙畫工藝誕生至今,近100年的時間內,依然延續著純手工的制作方式。單從烙畫筷子這項工藝而言,就包括從木材的選取、打磨、烙繪等十幾到工序。絲絹烙畫方式的出現后,南陽的烙畫藝人進而參與了絲絹的裝裱、裁切、裝軸的全部過程,甚至是在裝裱糨糊的調試上都會親力親為。為了得到質地上等的絹布,烙畫藝人常常下縣、鄉收購,如遇荒年,遠赴廣州、深圳等大城市進貨也屬常態。工匠精神是南陽烙畫存在并延續的根基,生產是手工藝存在的基礎,植根于生產的工匠精神,不僅會南陽烙畫的產出以質量和水平,而且會給社會以品質與質量。
4.迎合消費社會的觀念
消費社會下的人民審美觀念,受到了來自生活方式、城市環境、信息技術的影響。相比與農耕時代的生活形態,人們的時空觀念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消費文化的沖擊下,具有農耕文化特質的民間工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遭到來自社會和自身的雙重否定和拋棄。在這個的背景下,南陽烙畫正在迎合消費社會的精神與審美,在原有的形式之上,融入新的元素與理念。以品牌打造為基礎的產品推廣、電子商務為基礎的非實體售賣方式、跨區塊的文化交流、吸引年輕人的關注,是南陽烙畫應對新時代積極做出的改變。
為了推廣南陽烙畫的整體形象,規范烙畫市場,加強南陽烙畫在全國范圍的競爭力與影響力,在2010年南陽市烙畫廠注冊了“藝粹”商標。自此之后,“藝粹”品牌成了代表南陽烙畫工藝的最高水準。以其品牌打造為核心的烙畫產業鏈不斷的做大做強,使南陽烙畫在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最終南陽烙畫因其廣泛的影響力,于2011年被河南省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電子商務的發展,使南陽烙畫的銷路更廣,配套企業淘寶店的建立,使消費者選購的方式更便捷。新社會形態下南陽烙畫踐行走出去的原則,在中國非遺博覽會、國際文博會、中原文化旅游產業博覽會、中原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等大型的展銷會上,都能見到南陽烙畫藝人的身影。為了使年輕群體熱愛烙畫工藝,南陽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建立了烙畫傳習基地,聘請資深的工藝師傳授技藝,使南陽烙畫的傳承更加科學化、年輕化。
參考文獻:
[l]南陽縣志編纂委員會.南陽縣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06):296-297.
[2]王宏飛.城市生活形態的手工藝設計特征研究[J].創意設計源,2017(05):31-35.
[3]林尚立.工匠精神是物、心與技的極致統一[J].杭州(我們),2016(03):4-5.
[4]李硯祖.關于消費文化視野下的工藝美術諸問題[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版),2008(05):84-88+127.
作者簡介:盧合語,男,1962年3月,河南南陽人,南陽烙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南陽市工藝美術大師、南陽市第六屆拔尖人才
(作者信息:河南省南陽市烙畫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