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
摘要:黃金分割,也叫黃金比例,最早對其進行明確定義的是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由古希臘幾何學的創始人歐幾里德提出。黃金分割律,作為一種人們對世界認識的規律,普遍存在于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如科學領域、藝術領域和其他領域,并成為“協調”、“和諧”、“恰當”、“統一”等的代名詞。
關鍵詞:武術 黃金分割 美學
1.解讀中國武學典籍中“黃金分割”思想
1.1自相似性
自相似性是指某種結構或過程的特征從不同的空間尺度或時間尺度來看都是相似的,或者某系統或結構的局域性質或局域結構與整體類似,這能夠保持自然物質無限細致的特征。普遍規律表明:大集合中的元素如果具有無窮盡的疊加衍生(運動)關系,整體上必然表現某種與黃金率0.618有關系的特征。這種自相似性在我們人體構造中就有很好地體現,人體按黃金比例由大至小層層分割,使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間都具有了更為和諧的數量關系,也使人類存在的意義有了科學的依據。
第一層,肚臍將整個人體按黃金分割;
第二層,肘關節將上肢按甲黃金分割,膝關節將下肢按甲黃金分割;
第三層,腕關節將肘關節至指尖按甲黃金分割,跺關節將膝關節至足尖按黃金分割;另外,肩寬與腿長、臀寬與軀干長度的比例都是0.618:1,心臟中心也處于
胸腔的黃金分割點上,而整個脊柱的0.618正是胸和腰的分界處—第十二胸椎。現有統計發現,人體中至少可以找到18個“黃金點”、巧個“黃金矩形”、6個“黃金指數”、3個“黃金三角”。
“言八鋒不撓者,非八面對敵之說,乃配合身法之妙也。我身之八鋒有八利焉,手、肘、肩、臀、臂、膝、腿、腳是也。以我之鋒,攻彼之鈍,則無法而不利矣。”
——[清]《拳經拳法備要》
這些研究成果足以證明,在人體構造方面的認識雖沒有精確的計量,但都清晰地抓住了研究的重點,即“自相似性”的分形結構原理與分割的“黃金比例”關系。西方理論中以“肚臍”作為整個人體的“黃金分割點”,然而,在中國武學理論中認為“腰”是整個身體的樞紐,具有上下貫通的重要作用。
“前后手要相應,前后腳亦要相應。前手用四分力,后手用六分力。前腳用四分力,后腳用六分力。”
——[清]《拳經拳法備要》
論述中所提及的“四六分”反映了“黃金比例”關系的存在。0.667≈0.618,除了發現這種“恰當”的比例關系,同時提出了“后手曳緊,后腳栓直,后腳過身,以身送手”的“形”的要求。
一為頭,二為肩,三為肘,四為手,五為胯,六為膝,七為足。左右共計十三件,處處傷人。舉一身而論之,則手肘為梢節,腰腹為中節,足腿為根節。然分而言之,則三節之中,亦各有三節也。如手為梢節之梢節,肘為梢節之中節,肩為梢節之根節,此梢節之三節也。足為根節之梢節,膝為根節之中節,胯為根節之根節,此根節之三節也。”
——《少林拳譜雜姐》
這種“梢節”理論中的“節點”都處在人體的“黃金分割點”上,與“自相似性”的分形結構原理“異曲同工”。
1.2偏正率與“拍”的要求
“剛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彼忙我靜待,知拍任君斗。”
——[明]《劍經》
文中的“拍”就是前后的“分界點”,以他力為參照,前為剛,后為柔,其變化的分界便形成了“拍”的概念,而形成這種“拍”的前后兩部分比例關系并非對等,呈現出偏正結構。
“中直八剛十二柔,上剃下滾分左右。打殺高低左右接,手動足進參互就。”
——[明]《劍經》
這種“八剛十二柔”(8÷12=0.667≈0.618)的比例關系,更接近于黃金比例。其實,這“拍”可以理解為音律中“節奏”的概念,只有使這種節奏變化的最高潮處于“恰當”的位置,才能引起事物本身最大的“張力”而研究發現:黃金比例是最為“恰當”的。
2.武術動作“結構”的黃金分割
心理實驗表明,“在事物的知覺特征中,只有純粹的‘結構’特征能夠進入思維之中。”而對形狀的知覺,“實際上是對于在刺激物中發現的結構特征的捕捉,或者說,是把某種結構特征強行加諸到這一物質刺激物上面。”對武術動作的結構來說,觀看者往往是從某一部位開始,但開始之后便急于把握整體的結構,尋找它的重心,用一種“試探性”的行為來判斷是否與它所要表現的整個內容相適應。如果探查成功了,這個動作看上去便處于一種與之協調一致的結構中,或者說,處于一種能充分向觀看者闡明該動作意義的結構之中。
3.“黃金分割”思想對現代競技武術的啟示
3.1黃金分割與音樂
音樂是以訴諸聽覺的聲音在時問中展開的,是結構樂章的樂句、樂段在時問的推移中的積累與展開,表演中的一個重大課題就是有分寸的表達,即“適度”。我們可以聯想武術套路,可以把武術套路中的動作及節奏型在時問比例上的關系依“黃金分割律”劃出,然后在各個“黃金分割點”上安排具有表現力的動作。假設整套套路的時間為85秒,那么在50秒左右應該是音樂的高潮點。
3.2黃金分割與節奏
在長拳套路中,往往以矛盾兩方面的鮮明對比形成節奏重音,重音是指對一個點的強調,長拳中分為“力度重音”與“緩急重音”。節奏的張力是指連續動作的快速疊加給觀眾的內心所帶來的緊張度,而在動作連續疊加并越來越快后,突然急停,戛然而止,由此產生明顯反差,這叫“此處無聲勝有聲”,用以緩解觀眾內心的緊張度,緩沖生理呼吸的頻率。
3.3黃金分割與主體情緒變化
在長拳套路中,轉折主要指運動路線的變化,起伏主要指空間位置的高低變化。這樣的變化能引起觀眾的心理情緒的變化,是套路中的高潮點,從而可以把表現高潮的動作安排在整個套路的幾個黃金分割點上。將起、承、轉、合等安排在黃金分點上。此外,套路中的速度變化也可以通過精確的時間感覺,體現其黃金分割比。
通過探驪中國武術中的“黃金分割”思想,使武術中博大精深的理論與技術體系能夠更科學、更合理、更清晰地解析出來。這不僅有助于提高人們對武術的認識程度,進一步完善相關的理論體系和制度規范,更有利于武術的繼承與傳播,同時能顯現出中華民族的睿智和文明的高度,為武術真正走向世界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黃金分割律”在武術套路編排中的應用[J].劉同為,王昊寧.中國體育科技.2009(04)
[2]論武術長拳運動的定勢造型與技法要素[J].王萍.博擊(武術科學).2006(05)
[3]黃金分割率的哲學意蘊[J].蔣謙.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9.16(4):26-34
[4]長拳演練節奏及其變化規律探析[J].劉同為周惠新.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30(3):70-73
[5]試論武術長拳運動的基本技法[J].劉劍.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0(S1)
[6]競技武術套路長拳的美學賞析[J].趙紅臣.作家.2009(14)
(作者信息: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