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學林 田一鳴
摘要:“慢就業”現象是指“畢業生不急于找工作,以游歷、思考人生、等待機會、屢敗屢戰的反復應考為主要方式待業”。[1]該現象最早在國外出現,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增長,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觀念也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出現了“慢就業”現象,并在經濟轉型期間尤為明顯。本文則通過對經濟轉型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呈現出的“慢就業”現象進行分析,從而提出應對策略,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慢就業;畢業生;經濟轉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體系不僅影響著國之命脈,同時也在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環境及方向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當今的高校畢業生在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之下不再急于就業,反而呈現出了就業速度不高——既“慢就業”現象,其具體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校人才培養導向滯后于經濟發展:
1.市場對人才素質的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出現矛盾
全國政協委員辜勝阻曾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我國經濟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尤為重要,而創新驅動則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由此可見,我國經濟發展已由要素驅動投資轉為創新內在驅動。然而,高校培養的畢業生整體呈現“高分低能”的現象,大部分畢業生有著良好的學習能力,但缺乏思辨思維以及實操能力,由此與市場對人才素質的需求出現偏差,導致屢受打擊,從而出現“慢就業”現象。
2.市場需求與高校專業設置出現矛盾
全國人大代表車曉端建議:高等院校要以就業為導向加強專業建設,但高校專業結構的更新與調整往往滯后于社會的發展,常常是某一領域做出突破之后,相關專業出現大批擴招現象,而與之相對的傳統專業相對縮減招生名額,由此產生熱門專業勞動力遠超市場需求,而冷門專業由于市場沖擊,崗位縮減,依然呈現“僧多粥少”的局面。競爭激烈的就業環境不可避免造成畢業生就業失利,從而出現“慢就業”現象。
3.市場實際需求與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出現矛盾
職業生涯可被劃分為五個發展階段,而正處于18-22歲的大學生處于職業生涯的關鍵階段——探索期(15—24),即把職業偏好逐漸具體化、特殊化,實現職業偏好。由于我國中學階段鮮有職業規劃的啟蒙教育,而高校從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教師隊伍社會工作經驗較少,教育引導也往往沿用舊課件,鮮有創新,與市場需求脫節;此外,該類課程往往得不到學生重視,因此導致當代大學生普遍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因此就業方向搖擺不定,行動遲緩,從而出現“慢就業”現象。
二、經濟條件的改善改變學生及其家庭的就業觀
1.畢業生對于角色轉變的迷失
角色理論認為,“社會角色是指與人們的某種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規范與行為模式。”然而對于長期處于校園當中的大學生卻對畢業后角色的轉變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對自身未來也沒有清晰的定位,因此從熟悉的“學生角色”轉變為陌生的“職場角色”會出現恐懼甚至抵觸的心理,更有部分畢業生拒絕轉變學生身份,以考證、考研等為借口,周而復始,不急于就業,由此畢業生“慢就業”現象。
2.畢業生對于自身價值實現的需求
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曾將人類的需求分為5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由于我國綜合國力的整體上升,畢業生家庭普遍實現了小康,因此對于職業的要求也逐步從滿足基本的衣食住行走向自身價值的實現,且這種心態相比于一般大眾尤為急切,然而也正是這種心態導致畢業生好高騖遠,在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的市場為現階段的高校畢業生提供的崗位不屑一顧,由此產生“慢就業”、甚至是不就業的現象。
3.家庭經濟富足為慢就業提供支持
當今“95后”的大學生為畢業生就業的主力軍,而他們生長在經濟高速發展、社會保障體制逐步完善、社會更加包容、人們更加自由的時代,因此父母不再依賴于子女的贍養,反而為子女“慢就業”甚至“不就業”提供經濟支撐,為其解除后顧之憂。此外,“95后”大學生個性鮮明,較有主見,不愿接受父母意見;甚至部分畢業生將“慢就業”作為彰顯個性的一種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必須抓緊抓實抓好。針對大學生在經濟轉型時期的“慢就業”情況,可參考以下解決方案:
1.社會關注,宏觀調控
幫助畢業生既快又好地完成就業,需要國家層面的宏觀調控給與支持:經濟發展仍為第一要務,同時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加就業機會,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崗位。其次,積極營造健康向上的創業、就業氛圍,為大學生制定良好的創業、就業政策,為其提供資金、技術支持,激發學生創業、就業熱情。此外,國家需關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的完備程度以及在校的落實情況,并制定合理的考核標準,實施監督,確保職業生涯規劃任務在高校不折不扣地實施。
2.學校重視,層層落實
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相比于專業課程,往往處于邊緣化地位,因此,重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迫在眉睫。此外,高校職業規劃教育在課程編排方面依然存在“過度重視理論”、“供需脫節”的現象,因此需探索并構建符合社會及學生需求的課程體系,聘請校外導師,加強理論聯系實際,增加實習課時。其次,高校需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同時做好思想方面的引導,激發學生創業以及基層就業的熱情。最后,針對“95后”個性化群體需采取因材施教策略,幫助學生測試并篩選出符合學生自身特點的職業類別,幫助學生規劃職業發展道路,成為學生就業道路上的助力軍。
3.個人提升,家庭扶助
大學生需發揮就業工作的主體作用,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明確就業方向及目標,在校期間不斷提升自身就業能力,了解市場需求,積累就業經驗,從而在未來就業市場上更有競爭力。此外,大學生需調整就業心態,準確評估自身情況,切莫眼高手低、好高騖遠,以致于求職匹配失衡;同時應培養吃苦耐勞的品格,從底層干起,從苦差事干起,通過歷練提升自己。而家庭需注重對孩子品格的養成,注重孩子責任意識、誠信意識以及吃苦耐勞等優秀品質的培養,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經濟轉型時期下的大學生就業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制定準確的職業發展路線,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從而解決大學生“慢就業”現象對于實現國家保就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靳靜.慢就業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任性旅行[J].中國青年報,2016(2):60-61.
[2]金樹人.生涯咨詢與輔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7.
[3]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6.
[4]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20.
[5]胡秀麗.大學生“慢就業”現象研究[J].滁州學院學報,2018(20):93-97.
A Study on the Phenomenon of “Slow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Cui Xuelin, Tian Yiming
(School of Naval Architecture and Ocean Engineering,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Province, 116026)
Abstract: The phenomenon of "slow employment" refers to that "graduates are not in a hurry in terms of finding a job, but choose to remain unemployed and travel, think about life, wait for opportunities or repeatedly take exams after failures. This phenomenon first appeared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however,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the concept of employment of the Chinese college graduates has also undergone a great change and thus resulted in the emergence of “slow employment”, which is especially obvious during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of “slow employment” of the college graduat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so as to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Key words: Slow employment; Graduates; Economic transition
作者簡介:
1、崔學林(1993-),男,遼寧大連人,大連海事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助教
2、田一鳴(1994-),男,遼寧盤錦人,大連海事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助教
(作者信息:大連海事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