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糧油安全既是重大的經濟問題,又是事關社會穩定和發展的政治問題。本文首先分析了四川省糧油發展取得的成效,接著闡述了四川省糧油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相應的政策支撐措施:即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嚴格保護和科學利用生產資源要素;健全完善糧油生產的相關法律制度;切實加強對糧油主產區的主體責任;建立穩定的糧油生產投入扶持機制。
關鍵詞:糧食油料農業科技政策支撐
一、四川省糧油發展取得的成效
(一)四川糧油總產持續增長
“十二五”以來,全省對耕地保護力度繼續加大,農業基礎設施繼續改善,耕地總面積基本穩定在6000萬畝,糧油播種面積持續增加。2018年,四川糧食播種面積達6266千公頃,糧食產量達到33493.7萬噸(698.74億斤),比2017年增加4.8萬噸(0.96億斤),增長0.1%,;全省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49.1萬公頃,比上年增長0.8%,油料產量362.6萬噸,增長1.3%。2018年四川種植油菜籽面積1800萬畝,產量290萬噸左右,菜油消費100萬噸以上,產銷量均居全國第一。
(二)糧油產品品質不斷提高
“十二五”以來,四川各級農業部門著力推進全省優質糧油優勢區域布局,狠抓了品質結構調整,提升了糧油作物產品品質。2017年全省國標三級以上優質稻達到1840萬畝,占水稻種植面積的61.4%,其中二級以上優質稻達到770萬畝,占25.8%。
(三)糧油生產科技支撐增強
“十二五”以來,我省依托糧油高產創建、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育種攻關、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四川創新團隊、新增1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等項目和平臺,產學研推一體,大力進行糧食生產關鍵環節的科技攻關和技術集成創新,聚集主導品種、主推技術,通過高產優質高效糧油生產攻關,建設全省高產優質糧油生產示范片,推進基層農技人員和農民的培訓,輻射周邊地區糧油高標準生產,實現了全省糧油作物大面積均衡增產。
(四)糧油生產機械化作業水平快速提升
“十二五”以來,我省農機部門與農業部門強化了機構、人員、項目等的實質整合,推動了糧油機械化綜合生產技術的頂層設計,農業技術和農業機械實現了有機地融合,有效破解了農機農藝割裂問題,加之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越來越完善,我省農機化作業發展速度顯著加快、發展質量顯著提高、地位作用顯著增強。
(五)糧油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發展迅猛
“十二五”以來,全省把握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和市場拓展關鍵環節。大力發展家庭農場、“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合作社+基地+家庭農場”等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和生產組織方式,探索了“土地股份合作社+職業經理人+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業共營制模式和“農事服務超市”支撐的托管代耕模式,推動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快速發展,實現糧油生產專業化、機械化和適度規模化,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增加生產效益。
(六)糧油生產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
“十二五”以來,全省緊緊圍繞“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核心目標和“五個農水”發展理念,進一步完善農業生產配套設施建設,興建農業水利工程,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農業提灌站修復改造,夯實糧油生產發展的基礎。
二、四川糧油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糧油作物增產難度加大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以及地震帶來的糧油耕地面積和播種面積減少趨勢難以逆轉,糧油增產難度進一步加大。2018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9398.4萬畝,比2017年減少39.6萬畝,減0.4%。據專家預測,我省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國家基建占地和鄉村集體占地將導致耕地持續減少,同時還將面臨結構調整等因素的影響。而我省的玉米等旱地作物主要種植在丘陵區和盆周山區的坡耕地上,其土層瘠薄、有機質含量低、養分不平衡、水土流失嚴重。與此同時,不注重培肥的傳統耕作與長期的掠奪式生產,使土壤質量明顯下降。因此,確保單產提高是增加糧食總量的唯一途徑。
(二)糧油作物品質較差,市場競爭力不強
由于過量和不能合理、適時、對癥用肥用藥,帶來了土壤板結、酸化、農藥殘留毒性、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破壞等一系列問題,加之在成都平原、盆周山區和攀西等地存在重金屬污染,嚴重威脅著我省糧油產品質量安全和品質。糧油作物品質除受品種自身遺傳基因的控制外,在很大程度上還受環境條件和栽培技術的影響,目前,四川糧油產品品質普遍較差,如稻米整精米率較低、堊白度較高,油菜籽含油率平均在38%左右,與世界油菜強國加拿大相比低3個百分點以上。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日益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膳食結構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對優質糧油產品的需求量卻越來越大。因此,需要圍繞四川特定生態條件下優質品種選育、栽培技術創新和加工技術集成等全產業鏈,改善糧油產品品質,確保口糧安全,提高四川商品糧油市場競爭力。
(三)種糧效益不高
受多種原因影響,四川農業機械化裝備較為落后,機械化水平低,大部分生產活動都靠人力和畜力完成,勞動成本占生產總成本的比例很高,生產效率低下,效益較差,農民增收壓力越來越大。同時,我國大宗農產品價格已全面高于國際市場,進口產品對國內市場形成了巨大沖擊,國內農產品漲價的空間受到了擠壓。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和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發展機械化生產,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有利于促進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目前,我省主要糧油作物種植正由分散農戶為主體向適度規模經營為主體轉變,發展適應四川地形地貌、種植制度、茬口特性、適度規模經營特點的機械化生產是推動我省糧油生產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
(四)多種自然災害導致糧油作物生產能力不穩定
四川地域遼闊,地形、地貌復雜,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的農業大省。常年農作物受災面積7500~9000萬畝次,成災面積4000~5000萬畝次,直接經濟損失90~100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0%~15%。據建國以來統計資料,春旱、夏旱、伏旱發生頻率分別高達89%、92%、62%;我省每年都有較大的災害發生。此外,玉米生長前期低溫、后期陰雨等災害均嚴重影響玉米產量和質量,持續增產難,年際間變異系數大。同時,基礎設施還比較差,如全省農業灌排條件較差,現有的水利設施大多年老失修,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在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強主要糧油作物耐逆品種培育與篩選應用,提高主要糧油作物自身耐逆能力,研究推廣抗逆豐產技術,實現技術減災等,以確保我省糧油作物大面積均衡增產。
(五)糧油科技還不能完全滿足現代糧油生產需要
目前,全省農業科技投入低于同期國民經濟增長水平,農業科研和推廣總體結合不夠緊密,科技成果轉換率偏低,具有突破性的高產優質品種仍然很少,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集成和大面積運用推廣仍然不夠。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中,懂市場、有技術、會運用的一線農技推廣骨干嚴重匱乏,推廣人員新型技術、產前產中產后的專業知識更新慢,嚴重影響鄉鎮農技推廣工作的展開。因此,要圍繞適應適度規模經營,大力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從全產業鏈加強科技創新與轉化平臺建設和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培養、集聚一批糧油生產科技人才,確保糧油生產的持續創新與轉化。
三、增強四川糧油競爭力的政策支撐措施
(一)不斷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落實《關于進一步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加快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實現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息應用平臺,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流轉市場,鼓勵承包農戶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及入股等方式流轉承包,推動多種形式新型經營主體共同參與糧油生產適度規模經營。
(二)堅持保護和科學利用生產資源要素
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措施,根據區域實際實施基本農田調整優化和試驗示范區的劃定,實行基本農田永久保護制度,推行建設占用耕地的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要依法嚴厲打擊破壞耕地和基本農田的行為。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糧油生產要素供應,鼓勵糧油生產經營者充分利用要素資源進行糧油生產,重點制止糧食主產區的“非糧化”和撂荒行為。深入實施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工程,大力推廣秸稈還田、稻田水旱輪作、有機肥應用、化肥農藥減施增效、免耕、少耕等清潔生產技術,通過合理間套輪作,努力提升農田地力水平,為糧油大面積均衡增產提供資源要素保障。
(三)健全完善糧油生產的相關法律制度
制定和完善糧油生產的法律法規,優化糧油生產法律保障體系。制定糧食安全生產的法規,加強對基本農田、農田基礎設施和農民種糧積極性的保護力度,規范糧油生產的宏觀調控和預警機制,加強對糧油生產過程違法違規行為的監管與懲罰。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法》的執行力度,健全糧油生產的科技支撐機制,建立健全全省糧油作物生產科研體系和技術推廣體系,集全省的糧油研究推廣優勢形成糧油生產的創新中心和示范推廣中心。認真貫徹執行《農業專業合作社法》,充分發揮農民積極性展開糧油生產合作,實現規模化、機械化和專業化。制定支撐全省糧油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健康快速發展的地方性規章制度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機制,推動新型經營主體在區域糧油生產中的地位提升,保障糧油生產實現大面積均衡增產和節本增效。要進一步完善糧油生產執法制度建設和糧油行政執法責任制,加大糧油生產過程的行政執法檢查,建立糧油生產行政執法監督體系,確保糧油生產相關法律法規執行過程中的公平、公正和公開。
(四)切實加強對糧油主產區的主體責任
全面貫徹落實《關于建立健全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若干意見》,切實加強糧油安全的各級行政首長責任制,堅決管好“天府糧倉”,堅決守住全省耕地紅線,強化各地方政府確保糧食安全的意識與責任,全面加強糧食生產、儲備和流通能力建設,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管好全省糧食儲備,強化糧食質量安全治理,引導節糧減損和健康消費。要把糧食生產納入各級政府的重要工作內容,列入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強化面積和產量指標的落實,指導糧油生產發展規劃中重要計劃指標和目標的分解落實,執行嚴格的糧食安全責任的考核制度。
(五)建立穩定的糧油生產投入扶持機制
加大對糧油生產的補貼力度,切實加強規范落實糧食生產直接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和良種補貼,改革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積極推進“兩取消、一試點”改革,即取消支持推廣目錄,取消經銷企業資質,開展先購機后申請補貼試點,加快購機補貼政策實施結算進度,完善和落實作業補貼政策。開展水稻育插秧、油菜機播機收、糧食烘干等作業補貼試點,探索建立政府購買農機社會化服務等政策。清理和降低涉農收費事項,加大對糧油機械化和社會服務組織的補貼力度,強化對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補貼和扶持力度,建立規范化的扶持機制。健全由財政支持的全省性現代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對符合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綜合授信。擴大“綠箱政策”支持,加強對農民的轉移支付力度,工業反哺農業;提高農業保險的補貼力度,增加農業保險覆蓋的品種范圍,逐步探索建立巨災風險保障機制;大力對環境保護的支持補貼力度,推動糧油生產向循環農業過渡,提倡糧油作物清潔化生產,提高全省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李良玉,韓慶新等.成都市糧油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探討[J].農業科技通訊,2014(4)。
[2]閆世德.淺談新形勢下糧食安全儲存的發展趨勢[J].中國土族,2017(4)。
[3]梁雨祥.試論新形勢下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J].糧食問題研究,2016(1)。
[4]姜軍.新形勢下的我國糧食安全問題淺析[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8(10)。
本文為四川省教育廳課題《供給側結構改革下成都糧油安全的新模式研究》(課題編號:18SB0395)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林超群,碩士研究生,四川商務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業管理。
(作者信息:四川商務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