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奇葩說》是近期比較流行的一檔融入辯論元素的語言類選秀綜藝節目。“奇葩說”以十八位各具特色辯手和馬東、蔡康永、高曉松為主,以網絡獨有的熱點為切入點,新穎的交流方式為現在壓力巨大的年輕人提供一種獨特的解壓方式,節目熱度持續不減,自2014年上線以來,成績非凡。《奇葩說》以這種形式將這些社會的熱點話題放到大眾面前,制作出新的節目形式以及節目內容,通過“辯論”這一更加新穎的、年輕的交流方式給更多的年輕人傳遞出正確的價值觀。
關鍵詞:熱點主題;藝術傳播;辯論
《奇葩說》節目的推出無疑是成功的,這從節目播放量破億,網絡點擊量居高不下,甚至每期節目播出后都能登上微博熱搜這一現象,表明這一新節目的獨特性和受歡迎的程度。本文將通過對《奇葩說》這一節目從藝術傳播學及藝術符號角度淺析網絡綜藝節目火爆的原因。
一:《奇葩說》綜藝概要
(一)播放平臺及相應人物的選擇
《奇葩說》由愛奇藝、米未共同制作出品,選用了當下較為流行的互聯網播放方式。因為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發展,手機相較于電視更加的符合現在人們的需求,在節奏較快的現在而言,人們能夠看到電視的機會遠小于手機播放,且互聯網播放覆蓋性強,成本低,互動性強。并且在新的節目中增加了“辯論”這一互動方式,更加的新穎。
而節目對于主持人的選擇則是一些重要主持大咖人物,例蔡康永、馬東、高曉松等。馬東是原央視的著名主持人,高曉松和蔡康永都是文人墨客。這些主持人和十八位各具風格的辯手都是對于年輕的觀眾群體等有著一定程度影響的“愛豆”,有著自己的龐大的粉絲群體,而他們的言行對于粉絲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二)主要文本內容的設置
《奇葩說》主要是以說話達人秀的形式進行,每一期都會以熱點話題為辯題,辯手不但對當下熱點爭議話題與觀點進行熱烈辯論,而且節目能夠展示小眾人所認同的文化價值理念,通過辯論對傳統價值觀提出質疑,發生火花。
《奇葩說》辯題類型結合娛樂性與實用性能夠吸引到觀眾的眼球,話題釋放了以年輕人為主的群體的語態;話題選擇具有爭議性、思辨性,對社會熱點話題的聚焦以及多角度解讀,拓寬觀眾的眼界,體現出辯論賽的深度與嚴謹;話題選擇中還包含了許多的邏輯性命題,使觀眾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參與到辯論中,直接在彈幕里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態度,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奇葩說的辯手來自不同行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思考和見解。
第三季《奇葩說》中辯題“該不該鼓勵絕癥病人撐下去”在各社會化媒體上引發了熱議,且影響面很廣泛。文章名為《如果親人得了絕癥,該不該鼓勵他撐下去?醫生是這樣決定的》。文章站在醫生的角度發表了一些關于這個問題的專業看法,這篇文章有10萬+的閱讀量,在眾多網友留言當中,有一些表示看了此期節目,當時就十分感動,曾有一名網友表示沒有經歷過的人都無法感知的痛苦和絕,為了個人的心安理得而不在意病人的主觀意愿。有表示說沒想到一個綜藝節目會有如此深刻的主題,從來不看娛樂節目的自己也希望去關注一下該節目,起到了非常好的營銷效果。
二:藝術符號:《奇葩說》的藝術語言分析
(一)“辯論”的藝術語言分析
藝術語言:又稱藝術語匯。指的是各種藝術體裁用以塑造形象表達個人的審美情感所表現的各種形式。藝術作品中的基本形成要素之一就是藝術語言。辯論,它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來說明自己對事物或問題的見解,揭露對方的矛盾,以便在最后得到共同的認識和意見;辯論(賽)旨在培養人的思維能力。現在年輕人之所以對于“辯論”這一交流方式即為追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它的簡短性、通俗性和娛樂性。
三:精準的節目受眾定位
(一)受眾群體
奇葩說辯題基本上都是時代熱點,參賽選手大部分都是年輕人,每場比賽都非常精彩,以85后到00后為主的觀眾,更多的年輕人在工作學習之余沒有更多的時間去放松和娛樂。
四:制作方的精心準備
(一)強大的字幕組
結合有趣可愛的風格,和隊員們精彩的表現,厲害的字幕組人員根據節目內容進行錦上添花,是節目效果更加突出,更加精彩,更具有娛樂性,增添了不少節目觀賞性。
(二)全程無尿點的剪輯
《奇葩說》另一亮點是視頻的剪輯效果,剪輯師們將節目中隊員的畫面片段進行了加工,將有趣的地方進行處理,有效地增強了節目內容的精彩性,有些經典的話語進行渲染播放,確保了節目的娛樂性。
(三)多渠道互動
《奇葩說》能利用很多渠道確保與觀眾的交流溝通。不僅播出前進行線上投票招募辯題,而且播出時觀眾對節目內容,熱點話題進行發表意見;播出完,大眾們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百度貼吧、知乎等平臺對本期節目加以評價,對播出效果進行反饋,形成非常好的互動。
五:對于“辯論”這一藝術傳播符號的不同理解
當代人們總是將“代溝”這一詞語掛在嘴邊,年輕人與長輩交流時總是會說到:我們之間有代溝,無法交流諸如此類的話。而辯論則是其中相當具有代表性的交流方式之一,在年輕人看來這種交流方式足夠新穎并且十分的有趣,而在長輩看來這種說話方式更像他們所熟知的“抬杠”這種的說話方式。而造成這一不同看法的原因則是以為時代的不同和經歷的不同,年輕人更加追求個性和趣味性,所以在不同人對于“辯論”這一交流方式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
看了五季才發現《奇葩說》其實是養成節目,幾年的時間里除了那些激蕩人心的觀念,更驚喜的其實是初代奇葩們一路走來的蛻變。與其說是一檔節目,不如說它本身就植根于我們每個人的心底,讓我們的壓力得到無限面積的釋放,看著屏幕里一個個巧舌如簧的選手,好生羨慕他們的能說會道,在他們的嘴里,將一道道辯題剖析的淋漓盡致,五年來,一期不落,見證他們從青澀到成熟!
小結:
《奇葩說》自2014年上線以來,收視率居高不下,非常成功,代表網絡自制綜藝新制作的非凡成績。“網生綜藝“慢慢形成系統化、規范化,觀眾與節目制作方的積極互動非常有利于良好的節目播出效果。網絡自制節目不斷創新增加收視率,吸引大量衷心粉絲觀眾,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各個平臺的傳播,象征著網絡自制節目有非常大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劉夢琴.城市電視臺新聞節目的特點及改革方略[J].新聞愛好者(下半月),2018:5
[2]田熠.從《奇葩說》看新媒體時代我國綜藝節目趨向[J].新聞研究導刊,2015:6.18
作者簡介:吳陽,男,安徽省安慶市桐城市 大連藝術學院2017級藝術設計學專業學生
指導教師:章萌
(作者信息:大連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