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雪梅








摘要:在當前的服裝消費市場中,女大學生作為青年女性的代表,對當今和未來中國女性消費者生活方式的方向和主流有著重要影響;隨著大學生人數逐年增長,大學生消費能力的日益提高,大學生在服裝消費市場上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服裝作為一種無聲的語言反映了當代女大學生的的價值觀,反映了社會經濟文化的變遷與發展。因此對我國女大學生市場服裝需求的分析,包括生理、社會、審美以及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使得企業更好的把握中國女大學生這一龐大的服裝市場,了解她們的服裝需求。本文從分析中國女大學生的服裝需求特點入手,主要以四川師范大學的女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查閱和問卷調查等方法,對數據和圖表加以分析,了解中國女大學生的服裝選擇偏好,探討其對于服裝各方面的需求,以期為服裝生產與銷售者提供參考,生產出符合我國女大學生需求的服裝。
關鍵詞:女大學生;服裝需求;消費
國內外研究中,大多數集中于服裝需求的整體研究,研究的多是關于整個服裝市場的需求現狀、服裝的動機及著裝行為等心理方面的問題。國內外的研究缺少從具體群體的來把握具體的服裝需求,所以本文就有有必要結合市場狀況在對我國女大學生市場的服裝需求進行分析,通過研究分析來了解女大學生和所選擇的服裝之間的關系,對服裝企業制定營銷策略,了解女大學生對其產品的價值需求,并根據需求及時調整其產品定位以及選擇合適的廣告創意等都極具積極意義。目前關于女大學生服裝需求的研究尚不多見,已有的文獻大多是對女大學生群體整體特征及其消費行為的研究。女大學生這一群體具有較高的審美水平,且其未來的消費方式仍會受到大學時代的影響,是一個較大的潛在市場,同時也是大多數企業所看重的消費群體。定位于女大學生消費群體的企業,必須從女大學生的角度來了解其服裝需求,只有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迎合了消費者的購買意愿,才能在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市場占有其市場份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以四川師范大學的在校女大學生為例,分別選取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女大學生200名,共收回有效問卷186份。有關樣本的分布情況如下:
年齡比例:18歲以下群體所占比例為9.68%,人數為18人。18歲-20歲所占比例為33.33%,人數為62人。21-23歲所占比例為52.69%,人數為98人。23歲以上所占比例為4.3%,人數為8人。
地區比例:農村所占人數比例為41.94%,人數為78人。小城鎮所占人數比例為25.81%,人數為48人。中小城市所占人數比例為21.51%,人數為40人。大城市所占人數比例為10.75%,人數為20人。
年級比例:大一所占人數比例為13.98%,人數為26人。大二所占人數比例為18.28%,人數為34人。大三所占人數比例為17.2%,人數為32人。大四所占人數比例為50.54%,人數為94人。
二、數據分析
(一)我國女大學生市場的服裝需求的總體特征
根據調查數據分析得出全體被測試者的服裝需求中值和標準差,由上表可知,該問卷項目中值為3,經計算得出各一級維度的均值均小于3,說明我國女大學生對服裝的生理性、審美性、社會性和情感性均有需求,且強度依次為生理需求、審美需求、社會需求。社會需求與生理需求的相關系數為0.365,社會需求與審美需求的相關系數為0.430,審美需求與生理需求的相關系數為0.219,均存在相關關系,且社會需求與生理需求,社會需求與審美需求的相關關系顯
根據調查數據分析得出,不同年級的服裝需求均值均低于3,說明不同年級均對服裝有各種需求。不同年級對于服裝需求的程度有著差異。在審美需求中,大三(M=1.47)最高,大一(M=2.21)最低;在生理需求中,大二(M=1.53)最高,大三(M=1.97)最低;在社會需求中,大二(M=2.00)最高,大一(M=2.43)最低。根據單因素方差分析的結果顯示,審美需求的年級差異顯著,而生理需求與社會需求的年級差異不顯著。
根據相關統計結果顯示,不同可支配月收入的均值均大于3,說明不同可支配月收入均對服裝有各種需求。在審美需求中,1500元~2000元(M=1.58)最高,500元以下(M=2.06)最低;在生理需求中,500元~1000元(M=1.42)最高,1500元~2000元(M=2.20)最低。在社會需求中,1000元~1500元(M=1.97)最高,500元以下(M=2.80)最低。其中,500元以下、500元~1000元最看重生理需求,最不看重社會需求;1000元~1500元,1500元~2000元以及2000元以上最看重審美需求,最不看重社會需求。根據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生理需求在可支配月收入間的差異顯著,社會需求在可支配月收入間的差異顯著,而審美需求在可支配月收入間的差異不顯著。
根據相關統計結果顯示,不同服裝花費比例的均值均大于3,說明不同服裝花費比例均對服裝有各種需求。在審美需求中,41%-50%(M=1.13)最高,10%以下(M=1.95)最低;在生理需求中,10%(M=1.60)最高,31%-40%(M=2.11)最低。在社會需求中,50%以上(M=1.73)最高,10%以下(M=2.43)最低。其中,10%以下、11%-20%、21%-30%最看重生理需求,最不看重社會需求;31%-40%最看重審美需求,最不看重社會需求;41%-50%、50%以上最看重審美需求,最不看重生理需求。根據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可知,審美需求在在可服裝花費比例間的差異顯著,而生理需求和社會需求在服裝花費比例間的差異不顯著。
(二)審美需求
根據調查數據分析得出全體被測試者的審美需求均值和標準差,由上表可知,服裝審美需求的各個維度的均值均小于3,說明我國女大學生對服裝的協調性、質地、款式、色彩等審美維度均有需求,其需求強度依次為:色彩需求>質地需求>款式需求>協調性需求。這說明我國女大學生對服裝審美需求的色彩維度尤為看重。其中色彩需求與款式需求的相關系數為0.273,相關關系顯著;協調需求與質地性需求的相關系數為0.210,相關關系顯著。其余維度之間,相關關系均不顯著。
(三)生理需求
根據調查數據分析得出全體被測試者的生理需求均值和標準差,由上表可知,服裝審美需求的各個維度的均值均小于3,說明我國女大學生對服裝的舒適性、防護等生理維度均有需求,且舒適性需求的需求強度大于防護性需求。舒適性需求與防護性需求的相關系數為0.340,相關關系十分顯著。
(四)社會需求
根據調查數據分析得出全體被測試者的社會需求均值和標準差,由上表可知,服裝社會需求的各個維度的均值均小于3,說明我國女大學生對服裝的合群需求、文化品位需求、價格需求、自我表達需求和成就需求等社會需求維度均有需求,其需求強度依次為:價格需求>文化品位需求>自我表達需求>合群需求=成就需求。這說明我國女大學生對服裝社會需求的價格維度尤為看重,而對合群需求和成就需求等需求強度較低。其中價格需求與合群需求的相關系數為0.213,價格與文化品位需求的相關系數為0.209,相關關系顯著;成就需求與文化品位需求相關系數為0.296,相關關系顯著;協調需求與質地性需求的相關系數為0.210,相關關系顯著;文化品位需求與自我表達需求相關系數為0.289,相關關系顯著。其余維度之間,相關關系均不顯著。
(五)服裝細節偏好
本部分從神山進的服裝量表中選取了部分問題,采取對偶式的作答,一共分為1-5個程度。根據總體在服裝細節的各項目的態度分布構成百分比表可知,我國女大學生傾向于選擇具有以下特征的服裝:暖色,純色,圖案少,淺色,品牌,無裝飾物,而對服裝藏起胸部與否、緊身與否偏好并不突出。
(六)服裝色彩偏好
我國女大學生偏好的服裝色彩依次為黑、白、灰、紅、藍、黃、綠、紫、橙、靛。其中對黑(69.89%)、白(66.67%)的偏好尤為顯著。最不喜歡的服裝色彩為橙(7.53%)、靛(2.15%)。黃希庭(1992)的研究表明,女大學生偏愛的色彩依次為藍、白、黑、綠、黃、橙、紅、紫、灰。由此看出,人們對服裝的色彩和抽象的色彩的偏好是不同的,其中差異較大的是紅色、灰色、橙色、綠色等。人們較喜歡抽象的橙色和綠色,而對抽象的紅色和灰色的喜歡程度較弱,但運用到服裝時,卻截然相反,人們較少選擇橙色和綠色的服裝,而更加青睞紅色和灰色的服裝。因此,人們對服裝的色彩和抽象的色彩的偏好存在差異性。
(七)服裝面料偏好
根據頻數統計結果顯示,選擇棉的比例為84.05%,麻的比例為25.78%,毛的比例為27.66%,絲綢的比例為25.64%,化纖的比例為35.04%,皮革的比例為8.4%,混紡的比例為34.48%,針織的比例為55.14%,其偏好的服裝面料依次為:棉、針織、混紡、化學纖維、麻、毛、絲綢、皮革。總的來看,我國女大學生最偏好棉、針織、混紡。
(八)服裝購買時機和渠道偏好
我國女大學生尤其傾向于打折(73.49%)、搞活動時和換季時購買服裝(67.47%)。急需衣服穿時(62.65%)和有空就逛逛(59.04),有喜歡的才買也是其購置服裝的主要時機,而上新品以及其它對女大學生的購買吸引力較小。
我國女大學生購置服裝的渠道選擇偏好依次為網店(83.13%)、專賣店(66.27%)、百貨商場(61.45%)、服裝小店(50.6%)、服裝批發市場(16.87%)、小攤販(7.23%)。其中對網店的偏好尤其顯著,而服裝批發市場和小攤販卻沒有受到廣大女大學生們的喜愛
三、建議
1、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女大學偏好的服裝色彩依次為黑、白、灰、紅、藍、黃、綠、紫、橙、靛。我國女大學生在特定的經濟文化背景下,有特定的服裝偏好色彩,同時又存在著年級間、專業間、地區間和收入間的差異。中國人性格相對比較含蓄,不喜歡過分夸張的色彩,在選擇服裝色彩時,偏向較為低調的色彩。白色和黑色作為永恒的經典,能夠較為協調地與其它任何色彩搭配穿著,深受到了我國女大學生的喜愛。低調沉穩的灰色作為冷色系的經典代表,同樣受到我國女大學的青睞。我國女大學生們相對不太習慣成為眾人焦點,因此她們不太喜歡選擇明度較高的服裝色彩來吸引注意。相對于其它有色彩,明度較高的服裝色彩相對不好搭配,其也成為影響大家選擇的因素。對我國女大學生群體來說,正確利用服裝色彩,可以有效的樹立女大學生良好的個人形象,體現女大學生的青春活力與積極追求。對服裝企業來說,面對女大學生這個龐大的消費群體,滿足其對于服裝色彩的需求,可以給企業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因此,服裝企業在針對女大學生市場生產和設計服裝的時候,要注意黑、白、灰等經典基礎色的運用,滿足其服裝色彩需求。
2、服裝質地需求是指追求服裝材質及肌理美的需求(中國公民服裝需求問卷編制,單雪,2011)。其主要包括:①由于面料的處理方式和纖維結構的不同而形成的視覺美,如面料的凹凸感、閃光感。②由于面料的自然屬性而形成的觸覺美與視覺美。不同的可支配月收入間,服裝購買力存在較大的差異。可支配月收入較高,服裝花費比例較大的人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才會選擇購買此類服裝。而棉和針織價格相對便宜,穿著舒適,易于打理,受到我國女大學生的普遍青睞,在不同的專業、年級、年齡段之間的偏好程度都比較高。
3、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女大學生對服裝面料的偏好也是不一致的,棉、針織、混紡等面料成本較低,且耐穿,日常保養費用較低。因此用這些面料作為原材料制作出的服裝的價格更加符合我國女大學生群體的心理預期。棉、針織、混紡等織物相對而言舒適性較高,符合我國女大學生群體的日常活動需要。而對于毛、絲綢、皮革等服裝而言,購買價格相對較高,協調性較差,較難與其它服裝搭配,同時毛、絲綢、皮革等不方便打理,日常保養費用較高,因而其穿著成本高,所有選擇毛、絲綢、皮革等的比例較少。因此,針對女大學生市場的服裝企業要注意較多使用棉、針織、混紡等面料,即符合女大學生們的消費水平,又能滿足其日常活動需要,且易于打理。
4、根據調查顯示,人們對于服裝的舒適度要求最高。這就需要面料的生產工藝必須達到一定的水平,能夠生產出讓人穿著舒適的面料。隨著現代科技和工藝的發展,服裝面料的原材料非常豐富,其中不乏企業為了節約生產成本而采用低廉的不舒適的面料。這種行為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舒適性需求,因而不會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同時服裝設計者在設計服裝時,不能一味追求美感而忽略了服裝的舒適性。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所羅門等.消費者行為學(第十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2]孫倩倩.當代大學生消費行為的調查與分析[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第28卷第3期.
[3]張穎.源自生活形態的女裝市場細分及其消費特征[J].紡織學報,2015,第36卷第10期.
[4]李敏.服裝需求分析與營銷思考[J].重慶商學院學報,2002,第5期.
[5]留晞.基于90后大學生情感需求的服裝設計研究[D].優秀碩士論文,2012.
[6]吳衛剛.服裝美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
[7]趙平,呂逸華.女性服裝購買與穿著行為的類型劃分[J].西北紡織工學院學報,第11卷第12期.
[8]趙平,何群.女性著裝態度極其類型劃分[J].北京服裝學院學報,1998,第18卷第1期,第70-77頁.
[9]譚順霞.中國公民服裝需求調查研究[D].優秀碩士論文,2011.
[10]單雪.中國公民服裝需求問卷編制[D].優秀碩士論文,2011.
[11]苗莉,王文革.服裝心理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1997.
[12]黃希庭,黃巍.關于中國人顏色情調的研究.心理科學,1991.06.
[13]李安娜.現代生活中的服裝需求[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第2期.
[14]朱丹,張傳華.色彩對大學生服裝消費影響的研究[J].中外教育研究,2012.
[15]趙曼曼.當代大學生服飾色彩研究[D].優秀碩士論文,2013.
[16]胡冰倩.大學生服飾消費行為及需求的探究[J].優秀碩士論文,2013.
(作者信息:達州中醫藥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