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湘
摘要:在“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媒體信息爆炸式增長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媒介素養逐漸成為高職院校學生的基本素質之一。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助于學生包容不良信息的入侵,培養現代公民意識。目前,高職院校媒介素養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一方面由于缺乏相關的理論指導,另一方面又受到學習資源匱乏的制約。因此,本文通過對智能互聯網時代民辦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分析,希望對學生的媒介素養的提高有所幫助。
關鍵詞:智能互聯網;民辦大學;媒介素養
一、智能互聯網時代民辦大學生媒介素養概述
目前,智能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在民辦大學開展媒介素養的教學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獲取互聯網知識。媒介素養的主要內涵有以下四點:其一是了解媒介的基本概念,以及對媒介的使用條例;其二是通過學習媒介知識后,掌握對媒介信息的判斷;其三是將媒介素養有效的運用于到所學知識當中,不斷學習創造出新的傳播信息的技能;其四是借助媒介不斷提升自我能力。發展自身興趣愛好,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民辦大學教師應明確媒介素養,從而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媒介素養。在智能互聯網時代民辦高校學生媒介素養培養中,這也是實施這項教育的關鍵內容。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國家和社會的未來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智能互聯網時代快速發展的同時,要注重智能互聯網時代民辦大學學生媒介素養的培養,使學生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具有識別媒介信息的能力,并作出正確的判斷,不被輿論所影響。因此,隨著智能互聯網時代的不斷進步,我們在民辦大學的教學中,培養民辦大學生的媒介素養顯得尤為重要。
二、智能互聯網時代民辦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現狀
(一)媒介教育內容單一,缺乏創新性
大學生教育發展是公共社會高度重視的教育規劃,對我國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在智能互聯網時代,高校逐漸提高了媒介素養的相關話題。從新時期傳媒的發展趨勢和大學生傳媒教育的教材來看,媒介教育的研究范圍狹窄,內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相關的教師和研究者缺乏一定的專業性;其次,研究者只是從現狀和內容上進行研究,沒有向其他方向延伸,也沒有從根本上進行研究,對大學生媒介素養能力沒有很明顯的提升。除此之外,不少教育媒介素養的教師本身專業度不夠,缺乏創新媒介教育的新話題。由于不夠重視媒介素養在智能互聯網的教育,從而嚴重影響大學生的綜合發展能力。
(二)大學生網絡信息甄別能力較差
在網絡的世界里,五花八門的信息一應俱全,同時也會存在一些沒有證實信息,即網絡中的虛假信息。面對這些復雜的信息,如何科學地、批判性地選擇和接受,如何理性地區分網絡媒體社會和客觀現實社會,這對大學生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造成很大的影響,他們正處于形成良好的三觀的階段,所以我們需要加強培養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甄別能力。目前,我國大學生在網絡上對于信息的甄別能力較差,沒有良好的自我保護意識。輕易相信網絡中的信息,從而導致網絡詐騙事件頻繁發生。除此之外,大學沒有重視媒介素養的教育,讓大學生對于網路信息的甄別能力減弱。目前,大多數大學生的新聞閱讀、娛樂和信息互動大多依靠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等新媒體來實現,而大學生對媒體的表現力和建設能力缺乏足夠的警覺,很容易混淆媒介建設的"現實"與客觀世界的真實。因此,大學生更容易被一些夸大、不實的媒體信息所誤導,也容易受到一些似是而非、偏激思想的影響。
(三)網絡接受與認知水平失衡
接受與認知的失衡。根據文化規范理論,網絡媒介信息之所以能夠間接地影響人們的行為,是因為網絡所傳遞的信息能夠形成一種道德文化力量,使人們不自覺地按照媒體提供的“參照框架”來解釋社會現象和事實,并將其逐漸融入到自己的觀點當中。我國大部分高校長期接觸網絡,但對網絡媒體的屬性缺乏理性認識。它們往往把媒介語境形成的“偽環境”等同于客觀現實,用來界定人際行為,現實生活中的女性形象與男性形象在網絡媒體虛擬環境中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隱性展示媒體所提供的信息行為失向。
三、智能互聯網時代民辦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提升對策
(一)健全媒介素養教育機構
國家根據有關法律依據,通過設立一定的機構,制定一定的政策,保證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合理規范發展,保證高校媒介教育科學化的順利開展。首先,有關政府要認識到培養媒介素養對大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并讓民辦大學重視媒介素養教育,科學合理的制定教學方案以及課件。同時,建立健全的媒介素養教育機構,引導民辦大學為機構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使得媒介素養的教育可以得到經濟保障。此外,由于我國傳媒教育發展較晚,要使傳媒教育體系不斷進步和發展,我們需要不斷研究新的教學方式,同時可以結合一些創新技術,應用到大學生的媒介教育活動當中,從而促進民辦大學的活動可以在創新技術的支持下順利開展,又促進了大學生的媒體教育,為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我國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學校應拓展理論知識,搭建廣闊的媒介素養平臺,構建完善的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體系。首先,根據大學生的需求激發對媒體信息的期待,讓他們參與到媒體活動中成為活躍的媒體用戶。其次,學校建立媒體理論環境,使大學生能夠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和研究媒介素養,使媒體影響力深入人心。媒介素養平臺的建立,不僅促進了智能互聯網環境下校園媒體與社會環境的融合,而且有效地培養了大學生的媒介素養能力。
(二)加強大學生信息甄別能力培養
在網絡信息環境中,由于對網民的實名制沒有完全落實,導致不少網民發布虛假信息。因此,在民辦大學的媒介素養教育過程中,我們需要加強培養大學生的信息甄別能力,讓大學生可以不再受網絡信息的詐騙。與此同時,在媒介素養教育的課堂里,教師需要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大學生可以自主學習、分析、甄別信息的能力。從而可以在步入社會中,從容有序的對網絡信息進行判斷。目前,加強大學生信息甄別能力的培養以及媒介素養是提高大學生綜合能力的基礎,并且我們要不斷將職業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例如,對于媒介素養的教育,可以采取活動形式,比如組織學生參觀出版社、電視臺等,了解他們的運作形式,傳播方式等等,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與校園的廣播電臺活動,借助這些傳播信息平臺,有效提高學生的信息甄別能力。除此之外,我們可以通過實際生活教學,將網絡平臺與校園各項文化傳播活動相結合,一方面,通過生活實際與虛擬平臺的結合,可以實現多元化互動效果;另一方面,既可以將校園文化進行傳播,又利用智能互聯網的傳播特征,使校園文化傳播的覆蓋面廣,速度快。同時,可以提高大學生信息甄別能力,對信息有正確的判斷。
(三)構建認知媒介素養教育體系
媒介素養教育是構成大學生正確認知觀非常重要的一環,相關教育部門、各大民辦高校都應將媒介素養納入教育正軌,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將媒介素養作為一門單獨的課程獨立開設,并由相關部門編撰出符合大學生實際情況的媒介素養教材,讓網絡媒介不僅得到理論宣講,同時也可以構建網下互動,與實踐結合。與此同時,在教學策略中,應該加強對學生“批判性”觀點的培養,這樣有利于大學生發揮媒體監督作用,表達自己的行為與意見,充分健全其媒體環境。
參考文獻:
[1]李姝.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調查與對策——以南京仙林大學城為例[J]. 明日風尚, 2017(11):161-162.
[2]孫琳. 社會化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問題研究——以山東交通學院為例[J]. 現代視聽, 2019(2).
[3]李雅靜. 論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以福建中醫藥大學學生為研究對象[J]. 智富時代, 2018(3).
(作者信息:上海杉達學院 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