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輝 周紹軍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04-0041-01 ? ? ? 中圖分類號: D922.4 ? ? ? 文獻標志碼: A
摘 ? 要:《種子法》自實施以來,農民法律水平明顯提高,維權意識不斷增強,隨之而來的投訴糾紛也越來越多,行政執法部門處理種子糾紛事件時,應站在中立的角度,維護種子使用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針對兩起種子糾紛事件的處理結果,談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種子糾紛;處理結果;看法
近年來,農民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明顯提高,無論大小事,總想找個合理說法,這無形之中增加了執法部門的工作量,執法人員為息事寧人,有時處理結果略顯不公。下面就兩起種子糾紛事件談談自己的不同看法。
1 ? 對兩起種子糾紛事件的介紹及看法
事件一:某農戶6月初到某種子商店買紅小豆(當地小雜糧)種子,因當時已接近銷售尾聲,商店內只剩1袋5 kg包裝的紅小豆種子,包裝完整、標簽合法,而農戶只想買1 kg,衡量再三,經營人員還是把包裝打開,賣給農戶1 kg紅小豆種子。農戶大約在7月1日種植,10月初,農戶找到該商店,說自己要買早熟小豆,商店賣給他的不是早紅小豆,現在被霜打死了,未成熟,要求商店賠償500元錢。商店經營人員解釋,紅小豆未成熟是農戶種得晚,又趕上當年霜來得早,且農民把小豆種在低洼地上,自然就不能成熟,不予賠償。農民投訴到執法部門,執法部門也解釋種子質量沒問題,但農民不服,堅持天天去找,讓他打官司又不去。最后,農民提出商店賣給他的種子是散種子,就是假種子,商店必須賠償。執法人員認為他說得有道理,根據《種子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因種子質量問題或種子的標簽和使用說明標注的內容不真實遭受損失的,種子使用者可以向出售種子的經營者要求賠償。對此,相關執法人員對雙方進行調解,最終責令經營者賠償200元,把事件平息下來。
通過對本事件的處理結果來看:賣出去的紅小豆種子是從5 kg的包裝袋里倒出來的,原種子包裝袋完整、標簽合法,不能因為賣出去的種子沒有包裝就認定為假種子;如果賣出去的紅小豆種子是從無標簽的大容器中倒出來的,可以認定其為無標簽的假種子;造成農民損失的原因是因為種植時間太晚和霜來得太早,并不是因為經營者把包裝袋打開造成的。如果把合法的包裝袋打開賣出去的種子就是假種子的話,那么每年春季農民進行大田缺苗補種時,每次買1~1.5 kg種子(市場上無2 kg以下的大田包裝種子),那市場上就到處都是賣假種子的商店。如果這些補種的農戶都根據購買無標簽的假種子要求賠償,市場豈不亂套。經營者把包裝打開也是方便群眾,雖然此行為違法,但還需要對特殊情況進行特殊處理,給予批評教育,責令以后不再拆包裝銷售就可以了。
事件二:某經銷商推銷番茄種子,6戶菜農每戶購買了2袋在大棚中種植,到番茄上市時,其中4戶的番茄轉色不好,不紅,市場上賣不上價。1戶的1/2番茄轉色較好,另外1戶植株果實生長正常,轉色很好,市場銷售供不應求,價格也較高,收入可觀。賣不出貨的4家種植戶認為他們買到的是假種子,到執法部門進行投訴。執法人員到現場進行調查,番茄不轉色的幾戶,棚內普遍地面較濕,番茄旺長,鉀肥用量小;而轉色正常的農戶,棚內濕度小,土壤相對較干,植株含水量相對較少,未出現植株旺長現象,經了解,農民對水分控制得較好,干濕適宜,且鉀肥用得多,而且是高含量的鉀肥。轉色不好的和轉色好的番茄,從植株到果型,基本與標簽描述一致,只是色澤有區別。從農民提供的種子包裝來看,標簽不完整,沒有生產日期和檢測日期,標簽標注不規范,執法人員約談經營者,從穩定的角度出發,責令經營者對轉色不好的4戶進行賠償,每戶賠償800~1 000元不等,不再對其進行行政處罰。
通過對此事的處理結果來看:本案從各農戶棚內番茄生長現場看,未有明顯區別,屬于同一品種,不能說生長正常的是真種子,轉色不好的是假種子。種子包裝袋上明確標有禁止大水漫灌、禁止使用大量氮肥、需大量使用鉀肥的提示。番茄轉色不好的農戶普遍存在棚內土壤水分太大、濕度大、鉀肥用量較少的情況。雖然農戶否認使用氮肥,但從植株的長勢和色澤來看,土壤不缺氮肥,且含氮量較高,由此可見是管理水平不同造成番茄轉色不同。雖然種子標簽不規范,但品種名稱、品種特征特性、質量指標、使用說明等項都存在,只是缺少生產日期、檢測日期和標注不規范等問題,不能被認定為假種子。因農戶損失就要求經營者賠償無法可依,這對生長正常、管理水平高的農戶不公平。種子標簽不合法,可以依法進行處罰,不應滿足種植戶的無理要求,用免予行政處罰來責令經營者進行補償的方法欠妥。
2 ? 處理種子糾紛事件的合理建議
2.1 ? 站在中立的角度維護雙方的合法權益
行政執法部門在處理種子糾紛事件時,應站在中立的角度,既要維護種子使用者的合法權益,也要維護種子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不能為了平息事件就一味幫弱勢群體爭利益,這有失法律的公平和公正性。
2.2 ? 加大培訓力度,保證執法公正
只有對執法人員加大培訓力度,深刻理解法律條款的內涵,提升自身法律水平,處理問題時才能游刃有余。既要維護當事人的合法利益,又要保證執法的公平公正性。
(收稿日期:2018-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