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柱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04-0058-02 ? ? ? 中圖分類號: S646 ? ? ? 文獻標志碼: B
摘 ? 要:草腐菌是一種以農作物秸稈為主要營養源的菌類,主要有雙孢菇、大球蓋菇、白靈菇、草菇和雞腿蘑等;木腐菌是以木材為主要營養源的菌類,主要有杏鮑菇、木耳、靈芝和猴頭菇等。介紹了草腐菌類之一“大球蓋菇”的高效栽培技術,內容包括栽培時間、地點的選擇、培養基料準備、配方選用、基料發酵、建床播種、覆土蓋草、出菇管理及采收等技術。
關鍵詞:草腐菌;大球蓋菇;栽培技術
1 ? 適宜栽培地點
草腐菌類之一的大球蓋菇比較適合在玉米地、林地中進行間作栽培,或在棚室中栽培。栽培條件要求靠近水源、排灌方便的地點。
2 ? 栽培時間選擇
大田玉米間作栽培可在5月份進行,林地栽培一般在5月或8月播種。棚室溫度維持在8~25 ℃時,可以提前或延后進行生產。
3 ? 培養基料準備
如果在玉米地進行菌菇生產栽培,菌菇的營養基料要在玉米播種前30 d左右開始準備。大球蓋菇與木腐菌相比,其對培養基料要求相對寬松一些,可直接采用生料或發酵料進行栽培。使用的原材料包括碎玉米秸稈、玉米芯、碎大豆秸稈、稻草和稻殼,重約5~6 t/667 m2,以混合配料為佳,玉米、大豆秸稈要經過粉碎處理,粉碎后的秸稈長度以2~3 cm為宜。
4 ? 培養基料配方
(1)40%的玉米芯、30%的稻殼、10%的牛糞、10%的木屑、8%的土、2%的石灰。
(2)40%的玉米秸或稻草秸、黃豆秸、30%的玉米芯、20%的稻殼、8%的木屑、2%的石灰。
(3)40%的玉米秸稈、30%的玉米芯、18%的稻殼、10%的木屑、2%的石灰。
(4)70%的切成段兒的稻草或稻殼;28%的出過菇耳的平菇、香菇、滑子蘑、木耳等廢料菌糠,及經過發酵處理后的污染料,注意需要與主料混拌后再發酵使用;2%的石灰。
5 ? 基料建堆發酵
將混合料進行預濕發酵處理,建堆后一般需要經過5~7 d,在料溫達到60 ℃以上時進行翻堆,并調節培養基料的水分,翻堆后再經過9~10 d,基料基本發酵完成。發酵完成好的基料標準是其散發出淡淡的菌香味道,顏色為棕紅色,有大量的白色放線菌產生。
6 ? 建畦床播菌種
在玉米地進行生產,首先要將預留的2壟建成菌床,畦床寬70 cm左右為宜。將整理出來的多余畦床土放在畦床的兩側,用于后期覆土。所建畦床不宜太寬,方便日常生產管理和采菇即可,注意玉米地中的低洼地塊不易建設畦床,低洼地塊地溫較低,排灌不暢,不容易進行水分管理。畦床建完后開始投料,投干料量為10~15 kg/m2,厚度為20~30 cm。第1層料鋪完后,將菌種掰成核桃大小的塊狀順床擺放3行,菌種塊間距3~5 cm,擺成“品”字型,用菌種量約為2~2.5袋/m2。點播完第1層菌種后,進行第2次鋪料,鋪料厚度7~8 cm,整理料壟呈龜背形。
7 ? 及時適當覆土
將畦床兩側的土覆于料壟之上,覆薄薄的一層土壤即可,這樣可蓋嚴培養料,覆土厚度約為2~3 cm,不宜過厚,否則不利于料壟透氧,易造成高溫厭氧,危害球蓋菌絲正常發育進程。如果覆土不夠用,可在兩床之間的作業道上取土。然后覆蓋稻草,進行遮陽保濕處理。
8 ? 稻草覆蓋方法
覆土后及時進行稻草覆蓋,覆蓋時厚度均勻,約為3~5 cm,以看不見覆土為準,稻草用量約為150捆/667 m2。最初時為了防雨,可采用橫向覆蓋,在出菇期,為了利于澆水時料壟表層受水充分,可將稻草順床覆蓋。如果菌床不進行稻草覆蓋,菌床上的菌絲就不容易出土生長,出菇量少,比較稀疏,產量降低。
9 ? 出菇管理過程
經過40~50 d培養后,菌床出菇,通過大球蓋菇發菌期的科學管理,在覆土層長滿菌絲后,菌絲向所覆蓋稻草上生長蔓延。通過移動所覆蓋的稻草,使爬生稻草上的菌絲發生倒伏,迫使菌絲從營養生長階段向生殖生長階段轉化[1]。當菌絲束分枝上有白狀物出現,其個頭大小如小米粒,則形成菇蕾。菇蕾發生初期呈白色黃豆粒,子實體幼菇常有乳頭狀的小突起,叢生或群生,少量單生。隨著菇體逐漸長大,菌蓋逐漸變成酒紅色或紅褐色,采收時以不開傘為佳。
10 ? 適時采收加工
由于大球蓋菇子實體開傘或者菌褶變黑后會失去商品價值,所以要嚴格掌控好采收時間,最佳采收時期是菇體六七分熟的時候。采摘方法是用中指、食指、拇指捏住菇柄基部,輕輕旋轉扭下,要注意不要傷及周邊幼菇。在出菇期間,應注意觀察畦面稻草拱起處,可將該處稻草拿開,檢查大球蓋菇子實體的成熟度,達到7成熟就可進行采收,要做到適時采收。采收后,整平畦面的覆土,鋪好畦面稻草。采下的菇應削去菇蒂上的泥沙,及時上市銷售或在冷藏室內集中存儲后新鮮銷售,或者經過殺青鹽漬處理加工待售。
參考文獻:
[ 1 ] 朱元弟,楊治明,梅正祥,等.大球蓋菇大棚地栽高產技術[J].食用菌,2016(01):48-49.
(收稿日期:2019-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