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04-0059-02 ? ? ? 中圖分類號: S513 ? ? ? 文獻標志碼: B
摘 ? 要:主要介紹了平涼市自然條件及玉米生產現狀、限制因素和增產途徑,簡述了在現有產量基礎上,短期內實現由中產變高產、產量達到700 kg/667 m2以上的關鍵技術措施,以期為同類地區玉米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玉米;高產;栽培技術
1 ? 基本狀況
1.1 ? 自然條件
平涼市位于甘肅省東部,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東經105°20′~107°51′、北緯34°54′~35°46′,海拔890~2 857 m。年平均氣溫8.5℃,≥10℃的有效積溫2 450~3 000℃,無霜期160~180 d,日照時數2 135~2 445 h;年降水量500~700 mm,60%以上的降雨集中在7、8、9三個月,十年九旱,季節性干旱突出,春旱和伏旱最頻繁,并且有連續干旱的規律,干旱指數1.1~2.0。全市大部分耕地為黃綿土和黑壚土,土層深厚,但有機質含量低,土壤瘠薄,多為中低產田,土壤含有機質0.3%~2.85%、全氮0.03%~0.17%、全磷0.06%~0.1%。
1.2 ? 生產現狀
平涼市屬北方春玉米種植區,種植面積是僅次于冬小麥的第二大糧、經、飼多元作物。按照全市不同生態類型,將玉米種植區域劃分為川臺河谷晚熟玉米區、高原溝壑中晚熟玉米區和干旱、半干旱丘陵山區及高寒陰濕山區中早熟玉米區3個區域。2018年平涼市玉米種植總面積達123萬hm2,全膜雙壟溝播產量為600~800 kg/667 m2。
1.3 ? 限制因素
旱區干旱問題突出,降水少且分布不均,常形成伏旱和春旱,對正常播種和玉米抽雄開花影響較大。灌區水利效果發揮不好,易出現灌水不及時或過多、過少現象,高寒陰濕山區由于陰雨低溫,霜凍冰雹、病蟲災害較多,土壤耕作層淺,結構不良,保水、保肥性差;土壤普遍瘠薄、肥少、質差,不能滿足玉米增產需要;種植品種不符,品種選擇單一或過多、過雜;群體結構不合理,種植密度過大或過小,稀稠不均;耕作粗放,技術落后,影響玉米產量。
1.4 ? 增產途徑
大力推廣以全膜雙壟溝播和秋播覆膜為主的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最大限度地保蓄和利用天然降水;擴大豆科作物面積,實行輪作,合理倒茬,培肥地力;抓好蓄水保墑旱農耕作措施,推廣機械化耕作和播種技術;增施農肥、磷肥,氮、磷配施;因地制宜選用抗病、耐旱優良品種,合理密植;推廣化學藥劑除草,防治病蟲,精細管理,促進玉米由中產變高產。
2 ? 目標產量
在現有產量基礎上,短期內實現由中產變高產的目標,產量達到700 kg/667 m2以上。
3 ? 關鍵技術措施
3.1 ? 地塊選擇
優化品種結構,科學合理區域布局,充分發揮各地農業生態區域優勢,發掘不同氣候、生態類型和地理環境下玉米的生產潛力,推動優質品種向優勢區域集中,逐步實現規?;?、標準化生產,結合各地的試驗示范、良種繁育及大田推廣的具體表現及生態特點,選擇集中連片種植,為確保增產奠定堅實的基礎。
3.2 ? 品種選擇
選用通過國家審定和省級審定(登記)適宜各地推廣的品種;因地制宜、科學選擇,做到主導品種突出、搭配品種合理、示范品種明確,突出穩產、高產、抗病、優良品種的主導地位,加大新、優品種推廣力度,根據市場需要種植專用品種,結合平涼市牛業發展,推廣糧飼兼用品種。
3.3 ? 種子處理
原則上要求統一使用包衣種子。對于少數未經包衣處理的種子,一定要用拌種劑處理,以防病蟲害的發生。
3.4 ? 施足基肥
一般每667 m2施優質腐熟農家肥3 000~5 000 kg,最好在秋茬收后、深耕前施入,如肥料不足,也可于旱春頂凌覆膜前施入。化肥混合后,均勻地撒在地表,結合淺耕翻入土中,或在做壟時施于壟底。氮肥不能滿足一次施入時,可先在覆膜前施入總氮肥量的2/3,于拔節期在株間的孔中追施1/3,并用土封口。鋅肥還可于苗期(3葉期)作根外追肥噴施。
3.5 ? 地膜覆蓋
3.5.1 ? 覆膜時間及方法
秋季覆膜最好選擇在前一年秋季前茬作物收獲后、土壤封凍前(一般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進行,才能將前一年秋季至第二年春季的降雨、降雪幾乎全部保留在土壤中。頂凌覆膜于3月中上旬土壤晝消夜凍時進行。在不具備秋季覆膜條件的地方,覆膜時間必須選擇在早春土壤的解凍深度為15 cm時(一般3月上中旬)進行,頂凌搶墑覆膜,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使土壤保持較高的水分。起壟時要求每個壟之間的寬窄均勻、壟脊高低一致,既可使用機器聯合作業機具,一次性完成開溝、施肥、起壟、整形、鋪膜及膜邊覆土作業,也可選用人畜力作業機具,完成施肥、起壟、鋪膜等不同環節作業,明顯提高作業效率。
3.5.2 ? 覆膜后管理
覆膜后立即打滲水孔,并打在壟溝最低處。只要有降水,水都會通過滲水孔滲到地膜下得以保存。
3.6 ? 播種
3.6.1 ? 適期播種
適宜播種期為氣溫穩定通過10 ℃時,一般為4月中旬。干旱、半干旱丘陵山區及高寒陰濕山區中的早熟玉米區,在4月下旬播種。為做到苗齊、苗勻,每穴下籽2粒,深度3~5 cm,不管用點播器播種還是其他方式播種,一定要用細沙土封住播種口,并按壓使土壤與種子緊密結合。
3.6.2 ? 合理密植
川臺河谷地留苗4 500~5 000株/667 m2,株距24~27 cm;塬地留苗4 000~4 500株/667 m2,株距27~30 cm;
山地梯田及高寒陰濕山區留苗3 500~4 000株/667 m2,株距30~35 cm。玉米種后可在寬壟中間點種白蕓豆或早熟黃豆1~2行,豆類株行距30 cm左右。
3.7 ? 田間管理
3.7.1 ? 前期管理
①破土引苗。在春旱時期遇雨覆土容易形成板結,導致幼苗破土困難,使出苗參差不齊或缺苗,所以在播后出苗期要注意破土引苗,不提倡溝內覆土。②查苗補苗。在苗期要隨時到田查看,發現缺苗斷壟要及時移栽,在缺苗處補苗后,澆少量水,然后用細土封住孔眼。
3.7.2 ? 中期管理
因基肥不足、未施夠所需肥量的地塊,可于拔節期至大喇叭口期結合灌水或降雨進行追肥,根據地力情況,一般每667 m2追施尿素15 kg左右,如發現病蟲害要及時防治。
3.7.3 ? 后期管理(抽雄—成熟)
有灌水條件的地塊,在玉米抽雄、灌漿期灌溉,灌水量視土壤墑情而定。灌漿期間若出現缺肥癥狀時,應及時追肥。
3.8 ? 病蟲害綜合防控
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無害化治理原則。在選用抗病蟲品種、進行合理輪作倒茬的基礎上,人工消除病株、雜草,并運到田外處理。
3.8.1 ? 化學雜草
用50%的乙草胺EC為100~120 mL/667 m2播前土壤處理防治。
3.8.2 ? 玉米黑穗病
發病初期用12.5%的烯唑醇WP 2 000倍液或15%的粉銹寧WP 1 000倍液噴霧防治。
3.8.3 ? 玉米蚜蟲
用10%吡蟲啉WP 2 000倍液在玉米蚜蟲適防期噴霧防治。
3.9 ? 收獲
推遲收獲,通過后熟作用,可大幅度提高玉米產量。玉米雌穗苞葉變黃松散、籽粒乳線消失并變硬發亮、基部變黑時為最佳收獲期。采用人工掰取棒子(雌穗)或機械帶稈收割。收獲后及時剝皮晾曬,籽粒含水量在20%以下脫粒,并晾曬至含水量低于13%,精選包裝入庫。
(收稿日期:2019-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