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英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04-0079-01 ? ? ? 中圖分類號: S63 ? ? ? 文獻標志碼: A
摘 ? 要:傳統的蔬菜種植主要是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蟲害,并以化肥、農藥、激素為種植基礎,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了潛在危害。現階段,人們逐漸開始追求健康、自然的農產品。就有機蔬菜的種植模式進行了探討,并分析了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策略。
關鍵詞:有機蔬菜;種植模式;生態農業;技術推廣
有機蔬菜是在農作物栽培技術不斷成熟的情況下推廣的一種新型種植模式,即蔬菜中的有毒物質,如亞硝酸鹽、農藥殘留等都被嚴格控制在正常的范圍內,在被食用后不會對人體造成損害,并且營養價值較高。
1 ? 有機蔬菜種植模式的技術要點
1.1 ? 種植基地的選擇
按照我國農作物產品的入市規定,有機蔬菜應當滿足產地環境、水質、空氣等的無污染條件。因此在選擇種植基地時,要綜合考慮田地的規范性,滿足轉換時間等因素。有機蔬菜的種植地不能栽種其他蔬菜或糧食,并且要對有機蔬菜加以標記,以便于區分,如人為設置隔離帶等。在傳統蔬菜轉化為有機蔬菜的期間不應栽培有機蔬菜,以防土壤中的農藥、化肥降解不充分,影響有機蔬菜的品質。一般轉換時間為兩年,第3年便可按照有機種植標準生產蔬菜,并且要向相關部門取得許可后才能入市銷售。隔離帶的設置是為了防止其他種植地對有機蔬菜的生產區帶來侵害,確保有機蔬菜的種植品質。
1.2 ? 有機肥的施用
在有機蔬菜種植過程中,為了保證質量與產量,可以適當添加有機肥。與以往使用的化肥不同,有機肥是以綠肥為主,即把作物殘體如豌豆箐、慈云英等作為肥料施加到土壤中,可達到固氮、保氧的作用,是增加土壤肥力的有效方式。同時也可把加工后的糞便、植物殘體留作輔助肥料,以提高效率。在肥料的配備上,應嚴格遵循比例搭配的原則,每667 m2蔬菜種植地所需要的有機肥控制在4 kg左右。注意施肥方式,一般采用開窩深施的模式。在開窩前應清整土地,避免雜物堆放影響蔬菜對有機肥的吸收和轉化。在種植時期可倒茬輪作,同樣的蔬菜種植地不得連續超過兩次種植,且每次種植完成后都要處理好土地,特別是對病蟲害殘體的處理要徹底,以防下批有機蔬菜感染病蟲害。大棚蔬菜可通過地膜覆蓋、嫁接等方式來提升有機蔬菜的生產力。
1.3 ? 生物防治病蟲害
生物防治是控制有機蔬菜病蟲害程度的最佳手段,不僅能滿足綠色種植的需求,也不會對有機蔬菜帶來損害。其一,要合理調控時間,間隔為2~3年,減少病源。土地要清除雜草,種植區在下種前應做好整體性清理。其二,大力推廣使用農業機械,如防蟲網等。其三,將生物防控引入病蟲的田地,對于難以消除的病蟲可采用生物導彈的方式來治理。與此同時,還可以利用物理方式對病蟲加以控制,如太陽能殺蟲、粘蟲板治理等。以往在種植有機蔬菜時,多使用化學農藥,其雖然能殺死病蟲,但會對一些益蟲和生態平衡帶來破壞。使用生物防治,可確保綠色的農業種植環境,具有推廣意義。
2 生態農業技術推廣
生態農業技術是人們依照生態學和自然科學的規律將現代科技與農業種植相結合的新型技術,具有多功能、高效率的作用。要加大對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實現農業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促使種植業逐漸朝著經濟化、綠色化、社會化的方向發展。
2.1 ? 加大宣傳推廣力度
很多地區開始對有機蔬菜進行研究,但積極性與普及程度還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相關部門沒有把有機蔬菜種植模式及其他生態農業技術的應用優勢宣傳到位。對此,技術推廣隊伍應深入基層,對當地種植有機蔬菜的區域和農戶展開普查,以示范戶的形式讓更多人認識到有機蔬菜的好處。在幫助農戶解決有機蔬菜種植存在的各種問題時獲得社會對生態農業的認同感,加大市場消費力度,為有機蔬菜的大規模種植打下良好的市場基礎。
2.2 ? 加快技術創新
相關部門除了要加大對有機蔬菜等生態農業種植模式的推廣之外,還要加大對技術的創新性研究。可以通過設立專項基金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鼓勵技術創新。同時各大院校也可通過設立有機蔬菜的種植基地來培養專業人才,擴大生態農業種植技術人員的基數。基于設備儀器、技術等方面,加強創新,為廣大農戶提供更為完善的生態農業種植體系,為市場提供更為優質的農作物產品。
2.3 ? 制定行業規范
不同產業的規范要求不同,市場對農產品的根本要求便是綠色、健康。有機蔬菜作為新型環保作物產品,具有較高的推廣優勢。為了進一步推動此類產品的發展,有關部門應建立健全相關機制和規范,為生態農業技術的應用和普及提供準繩。不管是技術人員還是生產人員,都要按照既定的行業規范行事,解決生產、管理、銷售中的各種問題,讓有機蔬菜有嚴格的監督方向,并向著規范化的方向發展。
總之,在生態農業技術推廣中,有機蔬菜的種植理念受到大家的普遍關注。只有切實掌握其技術要點,拓寬宣傳范圍,才能發揮技術的優勢作用,全力突破傳統蔬菜種植的技術瓶頸,實現綠色無污染、優質高產的目標。
(收稿日期:2019-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