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洪彪
辦學特色的形成是一所學校走向成熟的標志,是學校教育現代化的必備條件,是學校品牌建設的關鍵支柱。福建省武夷山市第二中學秉承“生命化教育、個性化教學、人性化管理”的辦學理念,以“創品牌學校,建和諧二中”為目標,積極開展管理改革和教育教學研究,著力實施“以質量謀生存,以特色求發展,以活動育新人”,逐漸形成了立體式的特色教育,努力踐行著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創建文明校園,構建立體教育網絡
因地制宜的園林布局? 學校不斷優化校園環境,建筑設計糅合武夷山地方文化,外有大王峰的剛正與豪邁,內則追求玉女峰的純美與靈動,整體構思盡可能保留原有地形,尊重還原原有地形。教學區的設計效仿古建筑三進四合院,并蘊含“三思后行”的寓意;體育中心室內體育館鑲嵌在山體之中,其屋頂結合原有山體而形成田徑運動場;學校的后院設計則是借喻了朱熹半畝方塘的概念。同時,學校集思廣益,不斷優化文化環境,精心構思的名人書畫篆刻、石刻藝術等隨處可見,有效地提升了校園環境的藝術品味。
立體式的育人網絡? 學校傾力營造師生“處處有文明,人人講禮貌”的良好氛圍,在文明創建中,校長主抓,各處室、年級緊密配合,家長、社會、教師協同共建,形成了全方位立體的育人網絡。
豐富校園活動,營造立體德育氛圍
學校以“做人、求知、審美、健體、生活”為育人目標,始終把育人放在第一位,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把愛國主義、思想品德和文明禮儀等教育融入其中,讓學生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突出愛國主義教育主題? 一是堅持和完善每周一升國旗制度,結合社會熱點問題,認真組織“國旗下的講話”,開展“好書推薦”活動。二是根據重大節日、開學典禮等,通過主題班會、板報、展覽、演講、征文和知識競賽等形式開展愛國主義、民族傳統等主題教育活動。
規范學生文明習慣行為? 以落實《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抓手,一是從一日常規入手,狠抓學生儀容儀表規范工作。二是從校園環境入手,營造良好的文明氛圍。三是從法制教育入手,培養學生規范的行為。
抓核心價值觀教育? 學校抓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宣傳和教育活動,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組織各類志愿者實踐活動、大力開展誠信宣講及誠信考場建設、深入推進“三愛三節”主題教育等活動,推動師生形成“講文明、愛公物、愛同學、敬師長、會感恩、行有范、誠守信”的好習慣。
創新學校德育教育思路? 面對高中生源薄弱,學生習慣普遍較差等問題,學校領導改變育人思路,始終把德育工作擺在首位,從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入手,在教會學生做人的基礎上,再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建立幫扶基金,使品學兼優的寒門學子得以順利完成學業。
努力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學校每年舉辦一屆校園文化藝術節,通過開展征文、演講、書法、繪畫比賽等活動,引導學生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挖掘學生特長,豐富學生課余文化生活;學校每年利用寒暑假開展“三個一”活動(讀一本好書,寫一篇好文章,做一件好事),使德育工作延伸到校外,這樣既鍛煉了學生實踐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探索、創新的精神。
提高教師素養,強化師德師風建設
學校踐行“以黨風帶師風促學風”“以黨建帶工建促師德”,有目標、有計劃地加強師德建設。黨總支通過組織黨員教師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廣大教師進一步堅定了理想信念、崗位奉獻意識,服務意識。圍繞“創品牌學校,建和諧二中”的奮斗目標,黨總支把工會工作納入黨建工作之中,實現了“黨建帶工建”。學校領導采取不定期隨機聽課,常態化開展檢查,實現教學工作安排、落實、督導、考核一鏈式管理,把師德師風建設進一步落到實處。
學校在教學教研上狠下功夫,經常舉辦教學比賽,強化教師基本功,教師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得到較大提升,涌現出一批“骨干教師”“師德標兵”等。近五年來,學校教師先后完成省地市級課題50余項,參加各級各類比賽獲獎共計382人次,發表CN論文67篇。
拓展教育內涵,提升特色教育質量
日語特色教學? 針對部分學生英語成績較差的問題,學校另辟蹊徑,引進日語教學,為英語學習不理想的學生打造了一條新的成才通道。目前,學校是南平市唯一一所進行日語教學的中學,被教育部確認為“全國中學日語實驗優秀學校”。學校現有4名專職日語教師,5個教學班,在校日語生近200人。
音體美特長教育? 為了豐富學生業余生活,滿足有音體美愛好的學生的學習愿望,學校推出“第二課堂”系列興趣班,開設圍棋、美術、音樂、書法等專業課程,承辦過多屆全國“中小學生圍棋賽”“華東地區跆拳道比賽”等活動。“文化+專業”的教學方式,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發展了他們的專業技能,拓寬了音體美特長生的升學路徑。
優秀源于傳統,卓越始于現在。新一代二中人,滿懷熱忱,開拓創新,將繼續以先進的辦學理念為指導,傾力創建文明校園,發展特色教育,為“武夷山第二中學”這面旗幟增色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