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鳴
引言
近年來,隨著中泰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交流日益密切,泰國越來越多的中小學開設了漢語課程,更有部分中學將漢語設置為必修課。泰國教育部與中國國家漢語推廣辦公室(簡稱“漢辦”)駐泰代表處都為推動中小學漢語課程發展做出了不少努力,并制定了高中漢語教學大綱等。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引入主題式漢語教學理念,是對外漢語教學與國際第二語言教學接軌的重要表現。主題式教學理念是在1931年從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莫里遜單元教學法”發展而來的,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和發展,已經廣泛地應用于歐美的眾多國家。它強調教學以主題而不是以語言形式為中心,圍繞主題制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評價等。在美國,主題式教學法已經運用到了第二語言教學和母語教學當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主題式教學活動設計的原則
根據泰國國情和中學生的學習特點,應在漢語主題式教學活動設計的過程中遵循以下三點原則:
興趣性原則? 必須選擇泰國中學生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教學設計。興趣對于第二語言學習而言是至關重要的,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漢語的好奇心,使他們集中注意力,特別是對于沒有明確學習動機的泰國學生來說,興趣是他們學習漢語的唯一動力。
適合性原則? 必須選擇適合泰國中學生認知水平的主題進行教學設計。根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在選取漢語主題時,要注重主題的難易程度,使學生能夠通過教學達到可能達到的認知發展水平。只有在教學難度適中的情況下,才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掘學生的學習潛力。
真實性原則? 必須選擇貼近泰國中學生真實生活的主題進行教學設計。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它們獨有的國情、文化以及風土人情。在進行漢語教學的時候,要有跨文化交際意識,選取與泰國風土人情緊密相關的主題內容,以及與泰國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具有生活真實情境、具有交際性的漢語主題。
主題活動設計實例
筆者根據《體驗漢語》第一冊的第六課“這是我媽媽”內容,結合主題式教學理念,從宏觀上將這課內容從鞏固舊知、新知導入及操練、新知輸出、文化鏈接四個方面設計為主題活動鏈,下面是具體的教學設計:
鞏固舊知
主題活動一:介紹“我”
活動目標:復習和鞏固主題一“我和你”
活動人數:根據每個班級學生的具體人數,將全班分成五組(每組至少五人)。
活動準備:一是從每個組中選出組長一名,負責和管理每組的小組活動;二是為每位學生準備一張信息表格。(表格中包含同學姓名、喜歡的動物、相貌、國籍與出生地、年齡五方面內容。)
活動步驟:一是漢語教師將表格發放給每組的每個成員,每個同學認真閱讀此張表格,并給兩分鐘的時間做準備;二是以小組為單位,每組在組長的組織下,每位同學按照表格要求的順序,用“我叫XX,我喜歡熊貓,我的眼睛很大,我是泰國人,我今年15歲”等類似的句型進行自我介紹;三是每位同學在聽別人自我介紹的同時,在空白表格上記下別人的個人信息內容。
活動點評:一是這個活動能夠全方位地鍛煉每位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并能夠使每位學生充分地參與到活動中;二是這個活動對學生的聽、寫能力要求還是比較高的,可能對于漢語零基礎的泰國中學生來說稍有難度。
新知導入與操練
主題活動二:“家人蹲”
活動介紹:這個是由游戲“蘿卜蹲”改編的主題教學活動。
活動目標:通過這個游戲,學生能夠更加牢固地記住親屬稱謂。
活動人數:根據“爸爸”“媽媽”等詞語的個數將每組分成相應的人數。
活動準備:一是從每個組中選出組長一名,負責和管理每組的小組活動,并安排每組圍成圓圈坐好;二是漢語教師為每一組準備好一套“爸爸”“媽媽”等親屬稱謂的卡片。
活動步驟:一是教師先利用卡片對親屬稱謂進行系統的教學,包括讀音的領讀與糾錯、詞語的釋義等;二是在學生已經基本熟悉親屬稱謂詞匯的基礎上,給每位學生發一張寫有親屬稱謂的卡片,給一分鐘的時間讓每位學生熟悉這個詞語的讀音和意思;三是為學生們介紹“家人蹲”的游戲規則:每位學生將拿到的寫有親屬稱謂的卡片貼在自己的背后,每個學生分別代表一個家人(爸爸、媽媽等),先由漢語教師以“媽媽”這個詞語為例做示范,說“媽媽蹲,媽媽蹲,媽媽蹲完,爸爸蹲”,身后貼著“爸爸”卡片的人則繼續說“爸爸蹲,爸爸蹲,爸爸蹲完,姐姐蹲”,若未說出則被淘汰;四是教師將“XX蹲,XX蹲,XX蹲完,XX蹲”這個句子寫在黑板上并標上拼音,帶領全部同學讀三遍,并確定每位同學能夠完整說這個句子;五是給每組十分鐘的時間,在組長的組織和帶領下,先練習玩一下“家人蹲”這個游戲;六是十分鐘后,將每組分別請到前面的講臺上來,一組的同學在前面玩這個游戲,其他同學對他們詞語和句子的發音等方面進行監督和糾錯,在全部同學玩完之后,將每組玩完剩下的優勝者全部請到講臺上來,進行一輪總決賽,最終的獲勝者將獲得中國的特色小禮品一個。
活動評價:一是這個活動通過游戲的方式對親屬稱謂詞匯進行反復操練,能夠有效地提高口語表達能力;二是由于泰國學生性格上較為活潑,在游戲的過程中可能會引起課堂秩序的混亂,所以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注意課堂管理方法與技巧的使用,維持好漢語課堂教學秩序。
新知輸出
主題活動三:情境活動“今天我是媽媽”
活動目標: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們能夠復習和鞏固“親屬稱謂類”主題的相關詞匯,并能夠順利地表達出“我是XX,我……,我家有幾口人,有……;……是誰?他/她是……”
活動人數:根據“爸爸”“媽媽”等詞語的個數將每組分成相應的人數。
活動準備:一是從每個組中選出組長一名,負責和管理每組的小組活動,并安排每組圍成圓圈坐好;二是提前讓學生們用卡紙制作好寫有親屬稱謂詞匯的帽子。
活動步驟:一是教師帶領同學們復習親屬稱謂詞匯;二是在學生已經熟練掌握親屬稱謂詞匯之后,將所有學生制作的帽子全部收上來,每個學生隨機領取一頂帽子,帽子上寫的稱謂就是自己所扮演的人;三是介紹活動規則:情景表演以每個小組為單位,每位學生扮演一個家人,以“我是XX”開頭,介紹自己所扮演的這個家人,可以從喜歡的動物、相貌、國籍與出生地、年齡等方面來進行介紹,比如“我是爸爸,我的眼睛很大,我很帥,我是中國人,出生在北京,今年35歲了”;四是介紹評分規則:以每組的整體表現進行綜合打分,從語言的流暢程度、句子的完整程度、讀音的標準程度以及表現力等四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定;五是給每個小組十分鐘的時間做準備,十分鐘后,每組同學輪流到教室前面來進行表演;六是在表演的過程中,其他小組的組長在與其他組員討論之后,對表演小組進行打分,最后平均分最高的小組為優勝組;七是在每組結束之后,漢語教師都要對其他組的同學提出問題:“這家有幾口人?……是誰?”同學用“他家有幾口人,有……;……是誰?他/她是……”等句型進行回答。
活動評價:一是這個活動能夠反復操練親屬稱謂和“我是XX,XX很……”等句型,有效地提高漢語交際能力;二是這個活動能夠滿足泰國中學生強烈的表現欲,有效地調動泰國中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主動性,但漢語教師還需注意控制好課堂秩序。
文化鏈接
主題活動四:帶你走入“中國家庭”
活動目標: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們能夠體驗到中國家庭的歷史變遷,比較中泰家庭和家庭文化的異同。
活動長度:三十分鐘。
活動背景知識:回顧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變遷和傳統文化,以前的中國與現在的泰國非常相似。中華民族的傳統家庭理念都是崇尚多子多孫、四世同堂。但經過中國國情和政策的幾度變化,中國的家庭結構已經從聯合的大家庭變為了現在的核心小家庭。而泰國居住著很多華裔,很多家庭還延續著中國傳統的家庭理念,繼承著四世同堂的家庭傳統。
活動準備:一是讓每位學生帶好自己制作的作品“我的家譜”;二是漢語教師準備一張中國的“我的家譜”(能夠表現中國家庭人口少的)。三是準備一段視頻,視頻來自反映中國現代家庭的情景喜劇《家有兒女》。
活動步驟:一是先從班里學生的“家譜”中選擇家庭成員比較多的三個學生對自己的家庭進行介紹;二是漢語教師用自己準備的“我的家譜”對自己的家庭介紹;三是在介紹結束之后,教師向學生講解中國現代社會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但是個別家庭也和泰國一樣有多個家庭成員,然后,為同學們播放中國家庭情景喜劇《家有兒女》的片段,讓他們感受一下中國的家庭生活。
活動評價:一是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們再次復習和鞏固了以“我的家”為主題的相關語言知識;二是通過家庭情景劇的播放,學生們可以全方位地體驗到中國的家庭生活。
主題式教學活動設計的反饋
調查方法? 在第二學期末,筆者針對主題式教學活動進行了調查問卷的發放,調查問卷的對象為泰國素輦府的Sikhoraphumpisai中學高一學生,共100人。調查的內容為學生對情景式、分組式、游戲式三種主題教育活動形式,根據“我對這個形式的活動很感興趣”和“這個形式的活動對漢語學習有幫助”這兩個問題判斷與自己實際的學習體驗是否相符,并寫出理由。
調查結果? 調查問卷共發出去100份,收到有效問卷100份,回收問卷的有效率達到100%。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游戲式的活動感興趣,認為游戲式的活動對漢語學習有幫助的比例都是最大的。其主要原因是游戲式的活動形式能提高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
在三種課堂活動設計形式中,情景式的興趣度較低,原因是他們普遍認為情景式課堂活動對漢語要求較高,他們有部分聽不懂就難以參與,所以興趣不高。
總體評價? 從泰國學生方面來說,筆者在所任教的泰國素輦府的Sikhoraphumpisai中學使用漢語主題式教學法進行漢語教學。根據筆者對所任教班級學生的觀察,主題式教學法不僅符合泰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符合他們的交際需求,同時也起到了貫通其他學科知識的作用,鍛煉了學生的美術、音樂、運動協調等技能。而在漢語主題式教學的輸入、操練以及輸出等環節中,筆者經常會以分組的形式進行活動,這在很大程度上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
從漢語教師方面來說,筆者在泰國期間對多個漢語教師志愿者老師以及泰國本土的老師進行過訪談。他們紛紛表示,漢語主題式教學法是較為實用的教學法之一,一方面是因為主題式教學法對教材的要求不高,可以減少泰國中學漢語教材不統一所產生的漢語教學內容差異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因為漢語主題式教學模式下的漢語課堂,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漢語的熱情。
總結
筆者經過在泰國素林府的Sikhoraphumpisai中學一年的教學實踐,對泰國中學的漢語課堂教學有了一定的認識,特別是在漢語主題式教學方面有了很大的收獲。通過不斷嘗試將主題式教學活動帶入泰國中學漢語課堂中,來提高漢語教學效果,并提高學生的漢語聽說水平,雖整體效果較為良好,但也存在聽說讀寫能力發展不平衡、課堂教學秩序難以把控等不足之處,所以漢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聽說讀寫的同步發展,并提高自身的課堂管理能力,增強課堂管理技巧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