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嵐
小學語文學習中,生字詞的積累是學好語文的基礎。字詞掌握得是否扎實,詞匯量是否豐富,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孩子的語文基本功。目前,新課程的語文教科書對詞語也相當重視,為了引導學生對每一組課文所學字詞進行自我回顧、自查自測,人教版語文教材從四年級上冊開始,在每個單元課文之后,都設置了“詞語盤點”的內容。這一項內容從它的編排來看,分“讀讀寫寫”“讀讀記記”兩欄。“讀讀寫寫”中的詞語,是由本組精讀課文中要求會讀會寫的字組成的,“讀讀記記”中的詞,是由精讀課文中要求認識的詞語及略讀課文中出現的要求會讀的字組成的。如何充分利用“詞語盤點”,使學生真正有所收獲呢?
“讀”領風騷,激發興趣
《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而詞語教學同樣需要讀。朗讀詞語不同于朗讀課文,沒有情節,沒有抑揚頓挫,往往由于朗讀形式的單一,使大多孩子“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如何激發孩子朗讀詞語的興趣,提高效率呢?在學習中,我通常會采取多種形式的朗讀:個別讀,齊讀,分組輪讀,男女生對讀,開火車讀以及比賽朗讀等等。
尤其是開火車朗讀,盡管孩子們已經到了中高年級,但對于這種朗讀形式仍然情有獨鐘,熱情很高。開火車朗讀時,要求所有孩子都必須注意力非常集中,眼睛要看,耳朵要聽,否則你就會阻擋“火車”前進;就連平時不喜歡舉手的同學也會自然而然地隨著大家的節奏參與了進來,覺得獨自朗讀發言也不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更重要的是那些基礎不是很好,口頭表達能力不強的學生,上課幾乎沒有表現機會,但是卻可以在開火車讀詞語的這個環節中嶄露頭角,為了能讓“火車”順利平穩地開下去,為了不拖大家的后腿,這些孩子常常會在上詞語盤點之前,悄悄地將詞語讀會、讀準。這樣一舉多得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正確書寫,夯實基礎
隨著《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一系列漢字類節目相繼熱播,在我們領略中國古老厚重的漢字文化的同時,漢字的正確書寫,也再次被拋到了聚光燈下,引起了大家的高度重視。
其實對于詞語的書寫,大多數同學都不是問題,但有一些難寫易錯字,總會有一部分孩子掌握不好。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抄寫聽寫時,多留心容易寫錯的字詞和總會出錯的那么幾個孩子。我通常的做法是對孩子們抄寫中容易寫錯的字進行記錄,到詞語盤點時,會請常寫錯的幾個孩子上黑板聽寫。事實證明,有了上黑板聽寫并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去訂正這個詞的經歷,學生對那些易錯字的印象會比在聽寫本上訂正要牢固得多。往往學生在聽寫本上訂正了很多遍,到下次聽寫時仍可能會出錯,而上黑板訂正,把這個字放大,哪怕只有一遍都會印象深刻。
另外,第一遍抄詞,必須是在課堂上、在老師的監督指導下完成。我要求孩子們在抄詞的時候先整體觀察這個字,看清它的部件組成之后再合書去寫,而不是看一筆寫一筆,將字拆得四分五裂,不利于記憶。因為詞語盤點的詞特別多,我們在抄寫和聽寫時,要有計劃地分幾次完成,不能一次性地寫完所有詞語,否則不但加重了負擔,而且寫多了,孩子們思想上也會產生懈怠,錯誤的頻率自然高。
游戲理解,消化吸收
學生對詞語盤點的詞語會讀會寫,是不是目標已經達到,任務就完成了呢?眾所周知,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積累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會認會寫,充其量只是完成了積累的目的,而積累和運用之間還隔著理解這座橋梁。要想正確地使用學過的詞語,首先你得理解消化這個詞。于是,我在閱讀課文教學中,就對每篇課文里出現的生詞,要求學生結合上下文進行大致的理解。等課文學習結束,盤點詞語時,我會通過玩游戲、比賽搶答的形式,檢驗他們對詞語的理解掌握程度。
愛玩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對于這樣的理解詞語游戲,孩子們總是興趣盎然。它不但使孩子們理解了詞語,也加深了孩子們對詞語對課文關鍵句的識記。剛開始玩這樣的游戲時,孩子們還常常需要打開書,看著詞去判斷,或者到文中去找。漸漸次數多了,他們就完全不需要看書了,而是我剛剛說完一句話,他們立刻就能報出這是哪課里的哪個詞。
開枝散葉,內化語言
“盤點”詞語,我們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什么?毋庸置疑,應該是學以致用。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曾說:“ 無論是閱讀還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詞。” 語言的積累和感悟是為了運用。學生正確讀寫,理解詞語之后,我便讓孩子們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或者是喜歡的幾個詞,圍繞一個中心,寫一段語義通順的話。由于是自由選擇,自主靈活,學生往往容易把積累的詞語與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聯系起來。
批改學生的作業時,我驚喜地發現,他們盤活了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語言積累,賦予了詞語一定的溫度,也使詞語在自由表達的過程中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總之,關注“詞語盤點”,用心“盤點詞語”,“盤”出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語文素養的提升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