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華 戴斯謹
摘 要:廣東漢樂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統音樂中的典型樂種之一,也是廣東省的代表性地方音樂,其歷史源遠流長,有著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廣東高校,肩負著傳承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漢樂)的光榮任務。本文主要闡述了地方高校在傳承與發展廣東漢樂中可發揮的優勢,并就地方高校對傳承廣東漢樂的可行性給出了建議。
關鍵詞:廣東漢樂;當地高校;傳承與發展
1 引言
2006年6月10日,廣東漢樂被國務院宣布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標志著廣東漢樂將迎來一個新的歷史性的發展。但是這個傳統的樂種隨著社會發展、環境改變等原因,面臨著文化傳承人難以為繼,文化樣式逐漸減少,技藝創新舉步維艱等問題。當下,除了盡力扶持民間漢樂的各種傳承活動外,筆者認為還需通過一定規模組織的系統性的學校教育,才有機會逐步地改變其衰落的局面,而且高校一般是一個地域內的教育文化中心,這對廣東漢樂的保護和傳承可發揮極大的作用。
2 廣東漢樂的發展現狀
廣東漢樂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從歷史上可看出,廣東漢樂的主要流行區除了梅州大埔縣外,其在閩西、贛南、粵東等客家地區均較風行。但是如今廣東漢樂的傳播范圍已漸漸減弱,現除了梅州大浦縣的漢樂活動還比較盛行外,其他客家地區的漢樂活動已呈衰落之勢。筆者認為造成廣東漢樂發展不景氣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廣東漢樂表演形式守舊,缺乏創新,另一方面是因為表演人員年齡老化嚴重,后備力量缺乏,很難組建一支專業隊伍,使這個傳統的樂種發揮不出它的活力,這種種情況都在呼吁我們必須要找出一個正確的途徑來改變廣東漢樂的發展現狀,使其走向更加良性的發展與傳承。
3 廣東高校傳承漢樂的優勢分析
3.1 教育傳承與人才培養優勢
廣東高校人才資源豐富,坐擁多所專業的音樂院校,擁有大批碩士研究生,本科生,如此龐大優秀的一個受教團體如果能受到正規的漢樂知識學習,不僅使學生可以了解廣東漢樂的內涵,掌握廣東漢樂的特性,還可以在保持廣東漢樂本真性的前提下,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而且大學生擁有獨立思考與鉆研的能力,可以在傳承的過程中創新,創新研究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文化積累,這將很好地推動廣東漢樂的傳承與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臺階。同時,這也能鍛煉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擴充大學生的文化知識領域,符合當代高校培養優質大學生的教育理念。
3.2 資源優勢
高校師資雄厚,能為漢樂的發展提供專業性的指導。還可以集中成立科研小組開展漢樂的資料采集和整理工作,具有收集和整理這些資料的人力保證和技術保證。同時還擁有先進的圖書館資源、數據資料庫便于對當地的漢樂資料進行系統的管理和保護。并且還有與其他地方機構、其他學校的外聯資源、網絡共享資源,增加漢樂的傳播度。
3.3 地域優勢
高校具有地域背景的優勢,學生對本地的民俗風情、生活認知更加熟悉,對當地文化內涵理解更加透徹。如位于稱為廣東漢樂之鄉的梅州市嘉應學院,其深受客家文化熏陶,校內于2001年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課程》至今,從當地的漢劇院邀請專業的老師給學生上課,定期開展關于漢樂的講座和藝術觀摩。其中由吳華山院長主編的《客家非遺文化遺產傳統與保護系列叢書》還入選了“全國十三五”重點出刊物。由此可看出,當地高??筛拥厣钊氲刈哌M非物質文化的本身,對其專研與傳承。
4 高校傳承廣東漢樂的可行性建議
4.1 培養新一代漢樂傳承人
高校應開展廣東漢樂進校園、進課堂的活動,要求音樂類學生學習后必須能演唱或者演奏相關作品,在期末時以小組或者班級的形式作匯報演出。在非音樂專業課程中開設選修課,達到普及和傳播的作用。以此來吸引更多的新生力量參與進來,挖掘出更多優秀和最具潛力的廣東漢樂傳承人,培養出一支專業素質高,理論知識扎實,原意為廣東漢樂傳承與發展奉獻的年輕隊伍。
4.2 完善廣東漢樂研究領域的數據和資料
地方高校具有當地先進的圖書館資源和設備資源,我們應該利用這些資源對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漢樂)的資料進行科學、規范的收集、管理和保護,如建立專門收集漢樂文化特色數據庫,利用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便利性,更全面,更直觀地了解漢樂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最新研究進度,從而把握住發展廣東漢樂的正確研究方向。
4.3 重視教材建設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規定,除國家規定的課程以外,地方和學校應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區、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漢樂作為當地的珍貴傳統文化,學校應成立一支由專家、相關教師、民間藝人等相關人員組建的研究隊伍,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來編寫適合廣東漢樂發展的課程系列叢書,針對性教學,規范教學用書,提高教學質量。
5 總結
高校是地方文化教育的中心,有責任和義務對推動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方面貢獻一份力量。且培養新一代漢樂傳承人、完善廣東漢樂研究領域的數據和資料 、特色課程建設等一系列措施,都離不開每一位地方高校文化工作者的傾力奉獻,傳承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漢樂)依然任重道路。
基金項目:嘉應學院創建國家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招標課題(418B0206);嘉應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810582219)。
參考文獻:
[1] 李德禮.樂曲簡介#崖山哀[J].漢樂研究,1996,(9):234-235.
[2] 岳李:芻議中國傳統音樂在當代音樂文化背景下的傳承,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02期.
[3] 謝及.創作方法技巧的繼承與創新[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
[4] 周志容.試論地方高校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J].圖書情報工作,2010(70):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