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慧





摘 要: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紙。隨著紙張的出現,我們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許許多多的變化。版畫藝術也隨著紙張的出現而慢慢地發展起來,而紙張在絲網版畫印刷中的影響尤其重要。有根據畫面內容選擇不同的紙張進行印刷,也有根據不同的紙張印刷效果進而創作。本論文嘗試從紙張的出現對版畫的發展歷程的影響——尤其是絲網版畫印刷過程中紙張的不同特性材質,以及環境因素對畫面效果的影響來說明相互之間的關系,并結合本人在印刷過程中的嘗試和探索,以及對作品的分析比較去與說明紙張在絲網版畫印刷中的影響和重要性。論文以圖文并茂結合數據的形式去寫作,文字為主圖片作輔,去詳細說明如何根據紙的特性去選擇紙張來印刷,以及每種不同的紙張印刷出來效果的區別。
關鍵詞:版畫;紙張;絲網;影響;畫面效果
“版畫,是一個總的概念。顧名思義它是用刀或筆在木板,銅版,石版等版畫上雕刻或繪制后印刷出來的圖畫”。
“紙是印刷術的承印物,是知識和信息的載體。由于有了紙,印刷術才得以完善,并訊速推廣開來。紙同印刷術一起,對人類的文化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版畫形成的過程中,作為承印物的主要介質——紙張,起著相當重要的傳承作用。而這個過程也是一個漫長和復雜的過程,可以說:“版畫是等待紙的出現才開始發展起來的一種繪畫表現形式,而在紙張出現之前,版畫這種物質是經歷了長期的準備時間的”。
絲網印刷過程中,紙張起著承印物的媒介作用,無論“版”做成怎樣都需要印刷出來才能看到其真面目。也就是說具有一定的印痕才算是版畫。可以說做版畫其實就是一個“印”的過程,而這個印制的過程也是做的過程,兩者之間缺一不可,紙在印制過程中既實現了自身的作用價值,(紙張是用來表達人們想法的一種中介物質,它是通過轉印圖形和文字表達出來的),也體現了版畫印制過程中呈現出作品效果的實現性和效果性的作用,這種實現性和效果性的相互依存轉化過程,恰好也能體現出版畫的“印制”和紙的“呈現”的相互作用特點。
紙和版畫其實也是在“互相襯托”.沒有印刷任何圖文之前它就是一張白紙如(圖1)所示,一旦賦予它“內容”它就不再是一張白紙,它已經成為了一張作品的一部份,有了“靈魂與生命”。如(圖2):《魚》張桂林作品所示。
絲網版畫是要通過轉印出來的方式來展現于人們的眼前,紙張正是這個過程中的媒介。因此紙張在版畫印刷中的作用是實現其紙張的媒介作用,也是展現版畫作品于世的中介者。
紙張在版畫發展過程中,記錄和印證了版畫的成長歷程,包括成功以及失敗。創造和傳承了許許多多的經典和不朽的杰作。如(圖3)所示;
利用一個繃上絲的框架、一個橡膠刮板和一個漏網,這就是絲網印刷。紙張的適性就是紙張的一些特性是否適合印刷的需要,所以,印刷適性的好壞對印刷過程及印刷質量會有很大的影響。包括含水量大小、伸縮性大小會對套印造成影響,這是對印刷質量的影響;紙張表面強度大小則會影響紙張拉毛,這是對印刷過程的影響;白度、光澤度則會影色彩再現,這又是對印刷質量的影響;紙張的吸收性、緊度會影響印痕跡的干燥速度,則是對印刷過程產生影響等等。特性都不相同,有的紙張吸水性強、有的紋理粗細不一樣;有的顏色各異、有的厚薄不一樣、它們的價格也不一樣。所以用每一種紙張來印刷所呈現出來的效果也都是不一樣的。
“我們通常接觸和應用的紙都是干的,表面上看好像沒有含水。但實際上紙張并非完全不含水,而通常會有6%左右的水分,當然不同的紙張含水量有多有少,且會隨周圍環境溫、濕度變化,所以含水量和吸水性的多少都會對印刷出來的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
首先說:(保定)水彩紙(230克)如(圖4)所示,它的吸水性較好,紙質相對來說比較穩定,顏色有一點偏黃,紋理肉眼可以看得出來,密度算是適中,選擇它來印制出來的絲網版畫一眼看上去就會覺得自然舒服,它本身有點帶黃色所以看起來不會覺得很生硬,過度性比較好,在印刷過程中顏料也不會那么容易滲出來,(因為它的吸水性好),所以干了也不會皺起來。就存放來說它也相對穩定些,長久些;第二是康頌素描紙如(圖5)所示,它看起來很白,密度相對前者來說會更細些,吸水性也沒有那么強,紋理會細一些,摸起來有點滑,選擇它印刷出來的絲網版畫看起來會很搶眼,因為它的吸水性不強所以在調顏料上要控制好水份,水不能過多,水若多了印刷的時侯很容易會滲出來,干了之后會起皺,這樣就會影響到整個畫面效果及欣賞效果;第三是白色雙面光滑卡紙如(圖6)所示,印刷時要小心對待,因為碰到時容易會把那些顏色刮掉,保存上不是很好,紙張顏色很白,硬密度大,吸水性不好,印刷時容易滲出。
印刷出來效果明顯,放長久了紙張會出現發黃。
還有就是選擇它們印刷出來的效果也有微妙的變化,如(圖7)保定紙印刷(圖8)康頌紙印刷(圖9)雙光卡紙印刷的所示,由略黃到白,由粗到細,由平實到光滑,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們之間的吸水性強弱不一樣,由強到弱。康頌素描紙由于薄點印刷完之后會有明示的皺褶這樣會影響到畫面效果的欣賞。
從紙張的顏色上選擇來說,同一種顏料不同的紙張來印刷出來的效果有很大的差別,就拿白色和藍色和黃色的紙印刷出來的效果來作個比較;如(圖10)白紙印刷、(圖11)藍色紙印刷、(圖12)黃色紙印刷所示,從顏色上是一個很大的不同,所以它們之間的效果也大不一樣。這樣就應根據不同的情況作相對應的調整,要根據紙張的固有色來選擇不同顏料印刷。
影響印刷過程與印刷質量的因素有很多,如與印刷有關的各種材料,不同的機器型號、工藝條件、環境條件等,而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任一因素的不合要求都會影響印刷的進行或印品的質量。
而紙張則是印刷中最常用的承印物,它的各種變化都會對印刷造成很大影響。以上幾大類其實就是所述各種紙張的特性,特性不相同印刷出來的效果也不相同。
例如我們常用的保定水彩紙,這種紙它有點偏黃色,密度不是很細,吸水性好,表面摸起來能感覺到它的細微變化,230克的比180克的會厚些,手感也實在些,印刷出來效果相對自然些,保存起來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而這種紙價錢不貴幾塊錢就有一張,是一種比較適合學生用來印刷絲網版畫的一種用紙。
康頌素描紙,這種紙算是一種偏白的紙,表面摸起來有點機理,吸水性屬一般,印刷出來的版畫效果會很突出,對比強烈,不過就是薄了點,干了之后會有明顯的皺褶。這樣就會影響到畫面效果的欣賞。白卡紙,偏白的一種紙,印刷出來效果對比明顯,無論是雙面光滑的還是單面光滑的它的吸水性都不是很好,所以印刷時很容易會滲出來,影響到畫面的欣賞,而且不好保存,因為很容易會被磨損和發黃。
宣紙,這種紙多用在國畫上,是一種偏黃偏薄的紙,吸水性很強,印刷時要同時開抽風機一起用,要不然很容易和網貼在一起。
巴比松版畫紙,這種紙它算厚,是一張全開大小,密度不是太密,看起來大方得體,手感吸水性較好,顏色自然,就算是顏料水份多點印刷時也不會輕易滲出來,干了也不會皺起來,還有就是存放起來時間長了也不會輕易發黃。用它印刷出來的作品無而是高質量的作品。
版畫的表現形式已經不再是只以架上繪畫形式出現了,社會在進步,版畫也需要進步,這就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去創新,大膽去嘗試。
如果說版畫是一個“做”的過程,那么也可以說版畫是一個“印”的過程,版畫的目的則是更多注重版材的特性而產生的藝術語言特點和魅力。而產生版畫語言特征的正是“版”的“印痕”特性,而不是復制性和復數性。而這個過程中紙張扮演著一個中介者的重要角色。好的版畫是要“印”出來的,而好的紙張是一幅好的版畫作品的前提條件。
紙張的各種特點,決定了紙張在印制出來后的效果。如何去選擇紙張,這些都是一個版畫藝術工作者在印刷過程中要認真考慮到的問題。在這里也做了一些詳細的介紹。印刷過程中應根據每一種不同的紙的特點來做一些相應的措施,因為紙的不同所要顏料成份也不相同,從而使紙和版材更好地“融合”到一起。
論文結合了本人在印刷過程中的嘗試與探索,不僅拓展了自己的視野,而且使自己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為以后的創作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中國現代版畫畫史》,山西人民出版社,李允經著,96年10月.
[2] 《中國古籍印刷史》,印刷工業出版社,魏隱儒編,1984年,5月.
[3] 《世界版畫史》人民美術出版社,黑崎彰、張珂、杜松儒編著:2004,6.
[4] 《造紙與紙張》,科學出版社,劉仁慶著,1977年7月第一版.
[5] 《中國古版畫通史》,學宛出版社,周心慧編著,2005年5月.
[6] 《中國現代版畫史》,中國青年出版社,范楚編著,1997年6月.
[7] 《世界當代藝術史》中國青年出版社,王受之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