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利紅
摘 ?要:現在很多的學生,一上作文課就愁眉緊鎖,害怕上作文課。作文課上老師讓學生寫作文,可學生們卻覺得沒有東西可寫,無話可說。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局面呢?想想我們的學生,從記事開始,最多也只不過有五六年的記憶,而在這段時間內又發生過多少事,又有多少時間是在仔細地觀察周圍的事物呢?生活是作文唯一的源泉。作文課上,只憑學生回憶、想象是寫不出好作文來的。作文離不開學生自己對生活的體驗、感悟,所以只有讓學生回歸到生活,走進生活,在生活體驗中積累鮮活的寫作素材,學生才會有切身的感受,才能有東西可寫,才能有感而發,才能真正實現學生的自主作文。
關鍵詞:有效教學;作文;教學策略
在作文課上,我經常帶領學生去體驗生活。例如:寫景時,我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讓學生親眼看一下大自然中的景物,親手去摸一下大自然中的事物,親自去聞一聞大自然的氣息。寫物時,我讓學生親自去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讓學生有真實的生活感受。寫人、寫事時,我帶領學生在課堂上親自去做做這件事或演演這件事,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并觀察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然后用自己的話來描述這件事的經過或說說自己對人物的看法,最后讓學生寫。學生的頭腦中有了具體可感的形象,所以學生就很自然地寫出作文來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發現我的學生寫作文時,越來越有話可寫了。一次,我讓學生寫《我最愛吃的蔬菜》一文時,學生們大部分都喜歡吃西紅柿。于是我先領著學生觀察了西紅柿的外形、大小、顏色,并讓學生親手摸一摸西紅柿。之后,我問學生,西紅柿的味道如何?你吃后有什么感受?我以為學生們喜歡吃西紅柿,經常吃西紅柿,所以一定會說出很多感受來。可沒想到,學生們只說“很好吃”,“又酸又甜”,“沙沙的”,再就沒有話可說了。他們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讓學生們親自嘗一嘗西紅柿,讓他們一邊吃,一邊體會。過了一會兒,學生們都爭著搶著要發言。一個學生說:“西紅柿吃起來涼涼的、滑滑的。”另一個學生說:“西紅柿吃起來滑滑的,感覺好像它在我的身體里滑滑梯。”第三個學生說:“西紅柿吃起來軟軟的、甜甜的,像吃棉花糖一樣。”還有個學生說:“老師,我還發現西紅柿里面的果肉是紅色的,而且紅色的果肉里面有一些青黃色的小籽……”通過親身體驗,學生的感受真切多了,內容豐富多了,寫作起來好下手多了。我知道是體驗讓學生思如泉涌、下筆有神,是體驗讓學生覺得寫作是一件易事,是體驗讓學生有了情感的沖動、精神的覺醒和智慧的發現。
除了要讓學生親身體驗生活之外,還要教給學生體驗生活時觀察的方法。
魯迅說:“要留心身邊的各種事物,多看看,多想想,不要只看一點就寫。”魯迅還說過:“靜觀默察,爛熟于心,然后凝神細思,一揮而就。”這些都充分地說明了留心周圍事物,認真觀察,對于寫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要讓學生確定觀察的范圍、對象。對象不同觀察的方法也不同。寫景時,要讓學生觀察景物的形狀、顏色、大小,整體看是什么樣的,局部看又是什么樣的……寫物時,要讓學生觀察物體的形狀、顏色、大小,用什么材料制成,摸起來感覺怎樣;聞起來有什么味道,吃起來感覺如何……寫人、寫事時,要讓學生觀察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等,并要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教給學生簡單的觀察方法之后,課上再按照一定的順序和重點,教師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有意識地在觀察中尋根溯源,一邊觀察一邊思考,一邊觀察一邊口述、記錄。讓學生在寫作文之前,帶著問題觀察,并能準確地口述出自己觀察到的結果,訓練學生說的能力。這樣把口語課與寫作課有效地合二為一,緊密相連。會說之后,要馬上記錄,防止內容太多,寫作時有所遺漏。
另外,還要讓學生學會模仿。
我國學者徐明認為:“一個人想象力的培養,模仿往往是第一位的。”正如我們先一筆一畫地臨摹一本字帖,天長日久地就會寫出同樣漂亮的字一樣。模仿,本身就是一種“再造想象”。模仿得越像,說明你的再造想象能力就越強。模仿的過程就是要抓住事物的外部和內部特點的聯系過程。通過模仿,就能逐步認識事物之間的某些必然聯系。掌握了這種方法,就會自覺地把一種事物與和它有聯系的另一種事物進行對比。古往今來,許多有成就的人開始都是從模仿大師的長處而得到教益,然后再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走出自己的路子來的,這就是模仿到創造想象發展的結果。因此,在教學中,創造條件讓學生進行一些模仿練習,對其創造想象的發展當不無裨益。讓學生反復閱讀語文課本中比較典型的課文,比較經典的句子,并對此文、此句進行模仿。長此以往,學生的頭腦中有了許多優秀課文、句子的模子,等自己寫作時,就會朝一定的方向去發展,就會有許多的話可寫了。
為了讓學生學會模仿,教師要長期的引導學生大量地閱讀課外書,并在課內外閱讀中積累優美詞句。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在閱讀中進行有效的語言積累,豐富自己的“大腦倉庫”,這樣才能在寫作時有詞可用,有情可抒。沒有語言積累,學生的作文將是“茶壺里煮餃子——有貨倒不出”,內心有情而不能抒發。所以我們要鼓勵學生廣泛閱讀課外書籍,多讀書,讀好書,不斷獲取間接經驗,積累語言。
此外,還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無論是做事還是學習,都要有一個好的習慣。寫作也是如此。寫作時,要讓學生養成先體驗、觀察,再口述,然后記錄,最后開始寫作。寫完之后就讀,邊讀邊改,修改成稿之后再由教師批改的習慣。
以上就是我在作文教學中的一些理解和感悟。我相信教師只要帶領學生體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再教給學生必要的寫作方法,并能廣開閱讀的大門,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那么一定會改變學生不愿意寫作文的局面,使每個人都樂于作文,樂于表達,使作文成為學生表達生活、體驗生活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常見的問題及對策[J]. 劉冰冰. ?學周刊. 2011(33).
[2]培養學生作文的創新能力[J]. 周裕紅. ?江西教育. 20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