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年前,家住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大山深處的小學生張勝利一封求助信引發關注,他因此成為希望工程受助第一人,希望工程也自此拉開序幕;30年后的今天,張勝利已在家鄉山區執教20余年,愛的火種在大山里傳遞。
一封信改變了他,
更改變了無數人命運
? “車伯伯,您今年家里打的糧食夠吃嗎?我很想上學,念書出來,像您一樣做個為國爭光的人。”1989年4月,父親病逝、母親改嫁,13歲的張勝利陷入困境。無奈之下,他給當地縣政協副主席車志忠寫了一封求助信。
? 這封信刺痛了車志忠的心。他向團中央寫信,請求關注窮孩子念書的問題。信被轉到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并引起高度重視。自此,希望工程拉開序幕,桃木疙瘩小學成為中國希望工程發源地,張勝利幸運地成為希望工程受助第一人。
? 據不完全統計,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每年有100多萬小學生,因家庭貧困交不起四五十元的書雜費而失學。
? 談起過去,時任中學校長的淶源縣教育局普教科科長李俊杰說:“我最怕新學期開學,心里受煎熬啊。”那個年代,除了在編教師工資外,整個學校的正常辦公運行就是靠每學期開始學生們上交的學費。“得買煤啊,收不上學費就意味著下半學期學生和老師將全部受凍,但是很多學生都繳不上學費,我心里不是滋味,又有心無力。”
? 李俊杰告訴記者,希望工程啟動后,1990年前后,僅在淶源縣,就陸陸續續建設了27所希望小學,上千名學生受到資助。
回鄉任教,讓愛傳遞
? 在希望工程幫助下,張勝利這個山里娃的命運發生了徹底改變,他讀完了小學、初中的全部課程。1995年8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實施教師培訓計劃,張勝利被上海第一師范學校免試、免費錄取。學成畢業后,張勝利手里捧著一堆工作選擇。
? “當時,我可以留在上海等大城市,也能去溫州等經濟發達的地方,但最后還是聽從了自己的內心呼喚。”張勝利告訴記者。1997年8月,他從上海第一師范學校畢業,選擇回鄉任教,以淶源縣桃木疙瘩小學校長的身份走上鄉村教育的逐夢路。他一村村一戶戶地做工作,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家長和孩子,知識能改變命運。
? 當地村民陳蓮花說:“之前不覺得上學有多重要,就覺得學費什么的浪費錢。張老師的經歷告訴我,教育真的能改變命運,之前沒能讓大兒子上學,現在說啥也要供小閨女讀書。”
? 多年來,張勝利還爭取各方力量幫助,為當地建起了3所希望小學,通過牽線搭橋,幫助資助者與數百名貧困學生結成了幫扶對子。
希望不熄,傳承不息
? 隨著時間推移,國家對教育領域的資金投入逐年增大、相關政策措施更加完善,作為教育領域社會公益補充力量的希望工程日漸式微。但“用知識改變農村貧困孩子的命運”的理念卻依然在一代代延續。
? 2007年開始,政府實施了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免除學雜費、免書本費、逐步補助寄宿生生活費”的“兩免一補”政策。在淶源縣,2007年全部中小學生均享受國家“兩免一補”政策;2013年,全縣還實現了包括學前三年教育和高中三年在內的15年免費教育。
? 當地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不再因貧困而自卑,而是孜孜于用知識改變命運,并將愛的火種傳遞下去。受張勝利影響,他過去的學生劉愛英、張海南等從大學畢業后,以特崗教師的身份走上了邊遠山區鄉村小學的三尺講臺,繼續在大山里傳遞著愛的火種。
? 張勝利如今已離開桃木疙瘩小學,來到東團堡鄉中心小學任副校長。在國家財政專款的支持下,該校建起了可抗八級地震的國標現代化教學樓。談及現在,張勝利很滿足:他的工資從入教到現在漲了近40倍,算上按政策對農村教師的各種補貼,每月工資能達到4000多元。他希望在新時代,“希望工程可以在教師培訓領域有所作為”。
(摘自《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