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云 王越 陳韻嬌 等
摘 要:在以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和治理方式轉型的背景下,城市綠地建設成為提升城市人居環境品質的有效途徑之一?;谖墨I整理與實證調查,本文首先梳理了城市綠地建設現狀,歸納出創新不足、規劃滯后、效益難以量化評判等綠地建設問題;在此基礎上,探討城市綠地建設的提升策略,提出營造模式、生態技術、植物配置等方面的優化措施,為積極探索和實踐“城市雙修”理念提供理論借鑒。
關鍵詞:綠地建設;綠地評價;優化方法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 and discussion on the optimization path
WANG Peiyun,WANG Yue,CHEN Yunjiao,YANG Ming,CHANG Xit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xi ‘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 ‘an 710054,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alizing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transformation through urban repair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Urban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this paper first sorted out the status quo of urban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and summarized the problems of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such as insufficient innovation,lagging planning,and difficulty in quantified evaluation of benefits.On this basis,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romotion strategy of urban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and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measures of construction mode,ecological technology,plant allocation and other aspects,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actively exploring and practicing the concept of "urban double repair".
Key words:green space construction;Green space evaluation;optimization method
0 引言
近幾十年來,城鎮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變得愈加便捷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引發許多城市問題,帶來了持續性的消極影響,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都面臨的嚴峻挑戰。城市發展引發的溫室效應、大氣污染、光化學污染等加劇了城市生存環境的惡化,日趨頻繁的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使社會安全隱患逐步顯現,這些問題的影響隨著城市擴張及人口膨脹而更加突出。目前城市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法仍在不斷探索,而綠地作為城市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舒緩城市生態壓力,優化城市環境,創造游憩空間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現階段綠地建設仍存在諸多問題,阻礙了城市綠地在生態中發揮充分作用。城市綠地建設應被給予充分重視,探索在滿足城市自然地理條件與政策的約束下更加適合城市發展的生態化城市規劃建設方法。
1 現狀綠地建設情況
除了美化環境和為人們創造游憩空間的作用外,城市綠地還是城市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重要的生態作用。但在當前的城市綠地建設與規劃中,仍存在以下問題:
1.1綠地建設缺少創新性
城市綠地建設中缺乏創新與地域特色。城市與城市之間存在著氣候、植被、文化、歷史等方面的差異。而一些城市在建設過程中則一味復制其他城市綠地建設模式,降低了城市記憶度,使得城市的綠地建設喪失了其地域特色。當地氣候的綠化植物和景觀可能導致一定的經濟損失,并給后期管理及其景觀效果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城市綠地的建設應該體現地域特色性并遵循景觀適宜性,建設結構良好,形式多樣,功能全面的城市綠地。
1.2綠地系統規劃的滯后性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在城市總體規劃完成的基礎上根據城市發展及現狀而得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總規下的專項規劃。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側重于城市內部空間,對規劃中的內容及指標進行單獨分解和重點分析??傮w來說缺少客觀性與科學性。綠地的規劃同樣需要深入的研究和細致的分析從而使得綠地布局科學化和綠地效益最大化,充分解決城市綠地現狀問題。
目前綠地規劃注重“點、線、面”的結合,易導致具體空間布局脫離現實,體現出規劃的滯后性。當前綠地的布局是依據綠地服務半徑而分布的,只關注了人們對綠地的游憩需求,卻未曾考量綠地的生態作用。而出行距離也在隨著交通工具發展的和使用者觀念的改變,導致了服務半徑難以與時俱進的滿足使用者需求。
1.3綠地效益難以理性化衡量
在綠地建設中,綠地效益的計算具有很強的隨機性。尤其是綠地的綜合效益定量計算以及價值研究、四維綠量的計算等,在計算中難以達到理性化、數據化,這直接導致了決策者對綠地作用與影響缺少定量判斷。在綠地效益的衡量中,需要更具體、前沿的科學方法與理論指導。
2 研究方法——綠地評價技術應用
基于城市歷年遙感影像和行政邊界矢量圖,結合研究區域的實際狀況,將區域內景觀類型劃分為等級,在此基礎上生成景觀類型分布圖,獲取城市綠地分布變化圖,分析區域內不同類型用地建設構成情況及變化趨勢,通過對景觀個體單元、景觀整體多樣性、景觀組分空間構型[1]等方面進行景觀格局分析并建立指標體系,最后利用fragstats4和EXCEL計算得出景觀格局指數。
為更直觀的得出景觀結構對城市生態風險之間的聯系,我們可引用生態風險強度指數反應地區景觀綠化的改變對生態風險所產生的影響,根據結論給出對城市綠地建設的補充建議,最終降低生態風險。
2.1 3S技術在城市綠地格局中的應用
(1)技術優勢
在目前的城市規劃中,對于利用綠地緩解各類城市生態問題的研究仍然停留在理論和數值模擬階段,并未得到規劃層面的充分關注??傮w而言,傳統的綠地分析不能滿足當前需求,缺少對綠地“質”的關注。
隨著RS影像技術不斷革新以及高分辨率影像的發展,使得城市綠地的生態影響量化研究成為可能。傳統的生態測量方法有諸多弊端,比如工作量大、人力物力成本較高且資料收集周期過大、更新較慢;傳統綠地分析主要側重統計分析,空間方面考量不足;分析成果不夠直觀,可視性差等。RS影像技術的引入能夠提高人們獲取城市綠地信息的效率與準確性,并且具有較強的時效性;GIS的引入使得對綠地數據信息的管理、分類與處理能力大大提高,并且能夠根據不同需要,輸出各類圖像分析,提高了分析的可視化程度。
(2)應用方法
GPS先定位到研究區域,再利用RS技術獲得研究范圍內遙感影像圖,對遙感影像圖的校正處理后,提取出研究綠地及相關要素,綜合遙感影像圖、統計年鑒、田野調查數據等資料,結合GIS技術建立對應的綠地空間信息數據庫,將矢量數據轉化為柵格數據,運用景觀格局計算如生態風險,綠地斑塊破碎度指數,分離度指數等,最終結合相關生態知識,即可實現對研究區域的綠地格局理性研究。
(3)具體應用
a.綠地斑塊熱環境研究
通過對遙感所得數據的溫度及濕度等基礎數據的分析,結合城市綠地現狀和田野調查,可以得到植被覆蓋現狀,進而分析得到綠地斑塊的空間分布。結合一定數理研究方法得出綠地斑塊分布與熱環境效應及溫度濕度見分布規律。為綠地斑塊的定量研究及其他綠地生態研究提供具備數理可靠性的參考依據。
b.生態風險研究進展
首先獲得城市多個時間段的遙感影像及其行政邊界矢量圖,用ENVI、GIS等相關軟件將數據處理定標,進行幾何裁剪后,將研究區域景觀劃分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設用地、未利用地等類別。通過監督分類進行人工解譯,得到各年的景觀類型分布圖。再利用ArcGIS計算出研究區域各景觀類型的轉移矩陣。最終,通過景觀指數,將研究區域內的動態變化、組成特征、空間配置等進行數理分析,進而為研究區域的綠地建設提供相關建議。
3 改善措施
3.1 綠地營造
在城市綠地建設現狀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區域運用增加綠地斑塊建設方法,使其滿足城市未來發展需要。
(1)草坪式覆綠
從建設最基礎的游憩草坪,可開放供人入內休息、散步、游戲等戶外活動之用;還可通過建設交通安全草坪,主要設置在城市主干道兩側,可緩沖交通出行的突發狀況;另外還可以通過建設保土護坡的草坪,用以防止水土被沖刷、塵土飛揚。
(2)苗圃式覆綠
通過成片種植苗木,不單單是生產苗木的基地,更偏于營造苗圃的景觀效果,同時局部空間形成開敞氛圍,聚集成林后為城市提供了更多新鮮空氣,緩解了城市溫室效應。
(3)景觀式覆綠
運用植物造景手法,注重植物的合理搭配,將草坪與多種植物組團相結合,形成舒適、宜人的景觀效果。
(4)立體綠化建設
通過建設建筑屋頂、橋體、地下空間、水面、公共車輛頂部等不同位置的立體綠化,能夠有效降低城市熱島效應、改善城市霧霾狀況,同時立體綠化還可提升城市綠化水平,低噪音污染,幫助恢復城市生物棲息地等方面。
3.2 生態技術引用
由于部分城市氣候多暴雨,同時水資源嚴重匱乏,且地形平坦、土壤復雜,這些復雜的自然特征要求應該采取適用于因地制宜的規劃、技術手段應對這些問題所帶來的災害。例如部分城市建設應該結合海綿設計等相關理念,將分散綠地打造為多個生態斑塊,緩解城市環境生態壓力,形成城市內部生態的良性循環。
3.3 植物選擇
通過城市綠地類型的本地植物合理化配置,采取多次培育實驗,總結出適宜各城市植物種植的種類,如適宜北方城市的典型植物:國槐、廣玉蘭、水杉、二月蘭、丁香、南天竹、玉米、小麥、荷花、燈芯草、千屈菜等。通過選擇本地樹種減少人工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時降低維護成本,最終形成多結構、多功能統一穩定的生態系統。
4 結語
在城市自身地理特征和建設引導策略的背景下,對城市綠地建設進行實證探討,更新并補充綠地建設的可行性方法,展示綠地建設新方向。為進一步研究城市綠地建設提供實例佐證,也為進一步優化城市生態安全的研究提供實證樣本及數據參考。
參考文獻
[1]李衛鋒,王仰麟,彭建,等.深圳市景觀格局演變及其驅動因素分析[J].應用生態學報,2004,15(8)):1403-1401.LI W F,WANG Y L,PENG J,et al.Landscape spatial changes in Shenzhen and their driving factors[J].Chin.J.Appl.Ecol.,2004,15(8):1403-1410.(in Chinese)
[2]陳利,朱喜鋼,孫 潔,等.韌性城市的基本理念、作用機制及規劃愿景[J].現代城市研究,2017,(9):18-24.
[3]吳浩田,翟國方.韌性城市規劃理論與方法及其在我國的應用———以合肥市市政設施韌性提升規劃為例[J].上海城市規劃,2016(1):19-25.
[4]邴啟亮,李 鑫,羅 彥.韌性城市理論引導下的城市防災減災規劃探討[J].規劃師,2017,33(8):12-17.
[5]周 曦“剛性”、“彈性”綠地——城市綠地規劃新探索[J].建筑與文化,2008,(08)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