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書欣 朱胄
摘 要:漢未央宮在唐之后徹底破敗毀棄,成為聚居區域,逐漸形成十數個村莊。村民在與遺址長期的共存共生中,傳承著未央宮有關的歷史記憶,這些記憶無疑是珍貴的民間史料。但隨著遺址保護的開展,這些村落已被拆遷。對這些民間歷史記憶進行充分的發掘、保護和利用,是未央宮遺址保護的應有之意。
關鍵詞:未央宮遺址;未央村落;民間歷史記憶;遺址保護
1 未央宮的荒廢與村莊聚落的形成
《史記·高祖本紀》載蕭何營建未央宮事在高祖七年(前198年),“蕭丞相營作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自此未央宮一直作為西漢一代的皇宮使用。接下來的近九個世紀間也多作為皇宮而存在。在唐代隨著作為政治中心的長安城的被廢棄,未央宮也徹底遭到荒廢。
未央宮荒廢之后,陸續有百姓遷入,逐漸形成了十數個村落。起唐迄明,幾經戰亂饑荒,未央宮及其附近始終存在著村莊聚落。比如宋代,今天未央宮遺址的位置屬于長安縣管轄,清修的《西安府志》載有許多本縣有功名的顯士,下僅舉數例:
楊昭儉,字仲寶,長安人。祖授刑部尚書、父景諫議大夫。昭儉登進士第……開寶六年,以工部尚書致仕;太宗即位,加禮部尚書,卒。
雷德驤,長安人。太祖時居諫諍之任,有直名。
宋濤,溫舒子,長安人。端拱二年進士,知襄城縣,以政績聞。
仲補,世衡孫,長安人。知河州。
種師中,字端儒,世衡孫。歷知邠州慶陽府。金人內侵……師中抵壽陽之石坑,為金人所襲,兵潰,獨以麾下死戰。身被四創,力疾斗死。師中老成持重……詔贈少師,謚壯愍。
上舉五例,都可一窺宋時長安縣當地家族發達之盛況,有楊昭儉一家祖父孫三代都為官的,有一代中兩人為官的,如種補、種師中兄弟。由此看出當時這些家族實力之盛,人口之豐。
而今天我們看到的未央宮遺址上的村落,主體則大多形成于明清時期。比如位于未央宮遺址南部,東南馬寨村的西邊的西馬家寨村,形成于成化年間在此處的兵屯;又如未央宮遺址東南角的東張村,在明末清初由雁塔呂氏遷居此地而來,其余的村落也都形成于明末清初的遷徙屯兵。
2 未央宮遺址上舊有村落的歷史記憶
唐代滅亡后,未央宮徹底被荒廢,在原來位置上逐漸形成村莊聚落,這些聚落上的村民,在與遺址長期的共生共存中,傳承著未央宮相關的歷史記憶。一方面,是一些關于未央宮各個宮殿建筑以及有關的人和事的口頭傳說;另一方面,是在遺址上生產生活過程中,在與遺址的物質接觸過程中,觀察到的一些遺址的特征特性,以及參與早期的一些樸素的考古發現與工作。正是這些口頭傳說與物質實踐,構成了遺址上舊有村落的珍貴歷史記憶。
原有聚落上的村民口頭流傳著對于未央宮各宮殿有關人和事的歷史記憶,這些記憶有的可對于歷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發性。村民周民俊說:“我們這的人把那段土城墻(周河灣村地處漢長安城遺址的西北部,新莽末期長安城荒廢于戰火,有段城墻即被大火燒成紅色),叫做‘紅城嶺子’”顯然,這就可以為我們考察新莽時代未央宮具體的毀壞狀況提供一定的線索。村民王穩正說:“用花椒和泥土涂墻壁,大老遠就能聞見香味,皇后住的椒房殿就是這樣得名的。”而盧家口村則流傳著一個叫“長安城夜走汴梁”的故事。巧的是開封那邊也有類似的傳說。通過這個或者這種類似的傳說,我們可以考察兩地民眾唐宋之際長安城和汴梁城的興衰的感受,為唐宋城市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村民在遺址上的生產生活過程中與遺址的互動,則為為我們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視角。未央區周河灣村一帶的特產“罐罐饃”,花紋是使用西漢的瓦當壓制的,這些瓦當都是村民乃至在遺址發現的,村民周民俊說:“以前地里面還能挖出來灶具、金簪、錢模子等漢代的東西,瓦當、下水管這些也很多。”可見過去村民與遺址以及上的遺存交流之頻繁。還有上世紀90年代東南馬寨村許多村民栽種蘋果樹,給村周圍挖坑埋草、埋玉米稈,挖出不少“長了未央”“上林”“萬壽無疆”字樣的瓦當殘片;整地時經常能見到“五銖”“大泉五十”“萬國通寶”之類的古錢和瓦當殘片。更有直接參與科學考古者,如解放以來,大劉寨村民曾直接參與三次考古勘探:1961年~1962年未央宮遺址的勘探、1975年~1977年的武庫遺址的勘探以及1982年的椒房殿遺址勘探。像這樣與文物的直接接觸,每村都有,這過程中每日的切磋觀察,村民都積累了許多未央宮遺址和文物的特征特質的知識經驗,這些都是珍貴的財富。
3 歷史記憶的保護是遺址保護的應有之義
當前未央宮遺址上的村落已經完成了保護拆遷,全面的遺址保護,包括綠化、重點文物的保護(原狀保護、覆土保護、地面模擬表示、地面礫石標識展示、考古現場展示視窗展示等方式)已經開始。筆者實地考察所見,目前的遺址保護的施工正在進行,遺址保護區規模已可見。但是,從遺址保護的方案和實際來看,簡單地將原有的未央宮遺址上的村民進行拆遷,雖然可以加強對于遺址的物質層面的保護。可殊不知,曾經在遺址上與遺址共生共存的村民們,他們流傳的關于未央宮的人和事的傳說,關于未央宮遺址遺存和文物的接觸經驗。這些都是寶貴的財富,都應該加以珍視。遺址的保護,除了物質層面的遺址、遺存保護外,也應該保護這些精神文化層面的遺產。上級部門在制作未央宮遺址保護規劃的過程中,還應該注意讓這些了解未央宮傳說、與文物有過直接的接觸、有豐富的遺址保護經驗的原村民參與到一致的保護過程中,比如可以讓他們參與到未央宮遺址的日常維護,經過一定正規培訓后在遺址區內對游客進行講解工作。這些,都無一例外有利于遺址的保護工作。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西北大學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漢未央宮遺址相關民間歷史記憶與保護開發現狀調研——以2013年拆遷前遺址上的自然村落為中心”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017
參考文獻
[1]史記.中華書局,1959.
[2]乾隆西安府志
[3]政協西安未央區委員會.未央村落(第三部).西安出版社.2014.
[4]西安市未央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未央區志.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羅書欣,西北大學歷史學院歷史學(基地班)專業本科生;朱胄,西北大學歷史學院歷史學(基地班)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