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成林 毛娜
摘 要:本文通過對近年來關于數字化技術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中的應用的相關文獻進行系統分析研究,從不可移動文物遺跡的定義入手,結合我國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研究的現狀與具體實踐,對不可移動文物的定義、內容,數字化技術定義、應用方式及數字化保護的意義等方面進行了綜述,并對所引用文獻中提出的觀點進行了深入剖析和總結?;玖私饬宋覈壳皵底只夹g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中的應用現狀和潛在問題,并對今后研究的方向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不可移動文物遺跡;文物保護;數字化技術
文物是人類歷史在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證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隨著自然和生態環境的轉變,它們反映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活動,社會關系和自然資源利用,是關于人類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文物大體分為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然而,今天環境中有許多文物,沒有地方可以搬遷。隨著計算機,互聯網,虛擬現實和多媒體的應用和發展,數字技術在不動產文物保護和展示中的應用價值日益凸顯。在當下,隨著高科技多媒體的大發展大應用,互聯網數字技術對于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 不可移動文物與數字化技術
文物可分為兩類:“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的文物”。不可移動的文物是通常不能在其地理位置移動的文物。不可移動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者和幸存者,具有寶貴的歷史價值,它主要包括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洞穴寺廟,石雕,壁畫,代表性建筑等六大類文物。其中,現代重要的歷史建筑和代表性建筑應該在1840年之后產生,包括重大歷史事件、歷史運動或者名人的歷史遺跡和建筑,具有珍貴的紀念,教育以及歷史價值。
數字技術(Digital Technology)是一種隨電子計算機而來的科學技術。圖形,文本,聲音,圖像,轉換為計算機識別的二進制數“0”以及在“1”之后計算,處理,存儲,傳輸,傳輸和恢復的技術。在整個數字設計技術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盡管過去幾十年出現了各種技術思想,但時空雙向的協同作用一直是發展的主流。從宏觀角度看,數字化設計的發展過程相當于現代信息技術在產品設計領域的發展,從點到線,再從線到發展的過程。仿真技術的應用價值正在當前數字化設計技術發展中日益凸顯。隨著虛擬樣機概念的引入,仿真技術的應用趨于更加協同和系統化。近年來,對虛擬樣機及其各領域關鍵技術的研究也取得了許多里程碑式的成就。
數字技術在文物保護領域的應用主要利用計算機技術,圖像數字技術和三維虛擬技術等數字保護工具。從文物的宏觀,微觀和三維方面來看,文物被全面記錄下來,文物的歷史文化得以繼承。所應用的數字技術主要包括綜合應用傳感技術、海量數據處理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等,同時銜接博物館關于絲綢之路的珍貴文物,在數字應用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創新管理模式,強化保護手段,促進信息化管理,促進信息保護。結合各種科技信息手段和先進的管理理念,從管理,保護和研究的多方面構建博物館文物數字保護管理系統。全面推進文物數字化保護。
2 不可移動文物在當下的數字技術應用
目前,由于自然災害,環境惡化和經濟建設,文物的破壞已達到驚人的程度。文物保護和管理日益緊迫和艱巨。在現代城市的建設和轉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建新”與“養老”之間的矛盾。與可移動文物相比,不可移動的文物由于體積大而難以移動,不考慮文物的整體運動是否會造成二次破壞。僅從歷史環境來看,文物本身就失去了原有的特色。不可移動的文物不僅是簡單的建筑物或墓葬,而且是文物的整體內涵,如重要的周邊建筑,庭院,墓葬等。這些是文物本身的共存。
文物數字化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基于計算機圖形學研究,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和人工智能。相關研究和技術的不斷成熟,為文物的保護和修復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同時,文物數字化研究在國內進展較晚,大約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文物圖像網絡傳輸,三維神器修復,全景構建,三維模型構建,大型文物建模,文物符號提取和應用,數字博物館的創建以及一些個人文物的文化內涵和應用的研究。數字和多媒體技術在文化藝術領域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文物的科學管理和保護水平,促進了中國文化和文學事業的蓬勃發展。對于不動產文物的保護,數字技術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各地數字博物館的建成。
3 數字保護領域的發展
不難看出,數字技術的應用,對于歷史文物的展示和保護具有極高的價值,可以將其全面提升。首先,文物用于通過圖像數據采集方法建立物體的三維或模型數據庫,保存各類數據和文物空間關系等重要資源。實現科學,高精度,永久保存瀕危文物。其次,利用這些技術提高文物修復的準確性和預判,選擇使用的保護手段,可以縮短修復期。通過計算機網絡將文化資源整合到一個統一的范圍內,并利用虛擬技術通過網絡更全面,生動,逼真地展示文物。因此,將文物與地域的限制分離,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使文物真正成為人類共同的歷史記憶。
目前不動產文物的展示和利用遠遠不夠。傳統村莊的使用也存在類似的缺點。中國的傳統村落堪稱“一村一風情”。然而,在四川近百個中國傳統村落中,除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獨特風格外,其他傳統村落的文化內涵尚未得到充分探索。至于更多不可移動的文物,如古建筑,名人故居,宗教祠堂,以及一些因交通不便而深深隱藏的文物,有些僅限于標牌,沒有特別的展覽,吸引力大大減少。因此,如何通過數字手段解釋和傳播文物背后的故事仍需要我們認真思考。
基金項目:本文受鄭州大學2018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鄭志愿’——文化遺產公益性保護路徑創新”(2018cxcy494)資助
參考文獻
[1]滕銘予.計算機與考古學[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3):85一90.
[2]榮新江.敦煌學十八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
[3]樊少榮,周明全,姬利艷.考古文物的數字化過程研究[J].微機發展,2004(12):14.
[4]吳玉征.文物數字化寂寞中前行[J].中國信息化,2005(07):5.
[5]宋毅鑫.基于3DS+MAX技術的目的虛擬展示系統研究與設計[D].2013.
[6]王巍.中國考古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
栗成林(1997.5-),男,漢,河南省鄭州人,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科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