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君
摘 要:在習近平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在國家發展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我們要致力于對現有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問題研究,有針對性的財務措施,不斷創新和完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合理利用資源并響應節能減排的號召,推動我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環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進步。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若干問題;分析
1 當前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現狀分析
1.1法律責任制度不健全
在環境影響評價的過程當中,建設者和評價者以及審批者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只有三者之間通過緊密的配合,才能夠更好的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同時也能夠進一步加快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發展。通過深入的研究分析我們發現,當前現有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雖然對建設者、評價者以及審批者三者之間的職責以及所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進行了明確,但是卻并沒有對由于審批疏忽所出現的錯評以及漏評等現象明確處罰措施,這樣一來,也就導致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出現了形式化的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環境影響評價效果。
1.2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立法層次偏低
現階段,西方發達國家均設置了完善的環境管理部門,并且構建了完善的環境影響評價法律規章制度,對各項工作進行了系統化的規定。但是,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僅僅停留在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層面上,其中的很多條款內容缺乏針對性,導致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流于形式。在這種情況下,加快構建完善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由于當前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立法缺位,導致其無法得到良好的落實,這一現象需要相關部門引起足夠的重視。
1.3公眾參與機制的不健全
當前,由于缺乏健全的公眾參與機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效果。公眾參與制度存在著嚴重的死板現象,這也就導致了廣大人民群眾并沒有多大的參與積極性,無法取得良好的環評效果。主要體現在公眾參與途徑不清晰、參與過程不公正以及參與結果不公開等方面,形式化的公眾參與機制,極大的降低了環評效果。
2 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完善的建議
2.1完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法律法規
一方面,加強實體法的完善,加大對違反制度建設單位的處罰力度。我于2003年頒布了《環境影響評價法》,該法自實施以來,對我國的環境保護管理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我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環境影響評價法》的滯后性逐漸的顯現出來,對于不斷變化的現實情況,該法不能及時有效的促進環境影響評價的實施。因此,在實體法方面,應進一步擴大環境影響評價的范圍,對重點戰略工程的實行更嚴格的環評,建立健全公眾參與和監督機制,明確法律責任,加大對違反環評制度建設單位的處罰力度,加重違法成本,提高立法技術,加強環評制度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在程序法方面,明確環評的審批程序,避免程序交叉混亂。
另一方面,在立法的過程中應注意環評制度與其他環境管理制度的結合。例如:環評制度需要和“三同時”制度配套結合運用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環境影響評價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建設項目投入生產或使用應當滿足的必要條件,要求達到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經有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但是,在對建設項目進行的環境管理實踐中,環評制度集中在建設項目的前期管理階段,而“三同時”制度則相對集中在建設項目的過程中,目前,如何把兩項制度合理銜接,有機結合成為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這些是需要立法進一步完善之處,并且環評制度也應該加強與清潔生產制度,環境信息公開制度的結合。
2.2完善環評的形式和審批程序,擴大環評對象和范圍
首先,加強環評形式篩選條件的具體化,標準化,法制化。環境法本身具有科學技術性,要求立法機關通過技術性手段界定環境影響評價的形式,使其符合科學標準和要求。
其次,通過健全環評法律程序促使環評文件審批行為的正當化,由于環評在審批過程中存在嚴重的行政阻礙,環境保護行政機關在審批環評文件時流于形式,且不按照法律程序依法進行審批,錢權交易,利益往來,導致環評審批的不正當化。因此,需要通過立法,健全環評法律程序,加大處罰力度。促使審批行為正當化。
最后,擴大重點戰略工程的環評范圍環評范圍應該在現有范圍內進一步擴大,新環境保護法擴大了環評制度的適用對象,除了對環境有影響的項目之外,還包括開發利用規劃。對環境可能產生影響的立法、政策,決策等也應當納入環評范圍。重點戰略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程度更深、范圍更廣、危害更大,因此,尤其要擴大重點戰略工程的環評范圍。
2.3建立健全環評公眾參與制度,完善公眾參與機制
根據前述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規劃的環評公眾參與程序;擴充環評參與對象;提供多種參與環評的方式,建立相應的鼓勵和激勵機制;通過立法保障公眾的環境保護參與權,知情權,監督權,環境行政主管部門應主動公開必要的環評信息。環境信息一般情況下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將其掌握的環境信息通過各種途徑讓社會公眾知曉,應嚴格遵行公正,公平,客觀、便利等原則,及時、準確地公開能夠予以公開的環境信息。環境信息公開是社會公眾參與環境管理,保障社會公眾環境知情權的前提。同時必須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提高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的積極性。
2.4加強環境監測工作,促進環評制度配套適用
首先,環評制度是綜合性的環境管理制度,需要和其他環境管理制度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最終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根據環評的需要,對相應的環境資源質量進行監視和測定,跟蹤其變化及其對環境產生的影響,以配合環評制度的適用。其次,注重環評制度和其他環境管理制度的銜接。
3 結束語
現階段,隨著城市化建設的不斷加快,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增長,但是給我們的環境卻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作為環保工作的重要保障,構建完善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能夠提升環境質量。
參考文獻
[1]楊芳.當前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遇到的問題和幾點建議[J].環境與發展,2018,30(04):31-32.
[2]梁志鋒.現階段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的問題及對策[J].環境與發展,2018,30(04):34-35.
[3]陳莉.我國環境影響評價發展現狀及問題對策研究[J].環境與發展,2018,30(03):224-225.
[4]陳蕃.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研究[D].湖南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