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部控制評價是對內部控制質量的檢驗,單位或者企業依據此對內部控制進行改進。我國財政部門頒布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強制性規定行政事業單位必須建立內部控制。行政事業單位在我國隸屬于國家機構,通常由國家財政部門直接撥款,從而進行公共服務等活動。內部控制目標的合理性是保證行政事業單位經濟活動合乎法規,提高公共服務活動的效率和真實效果。本文就行政事業單位進行內部控制評價的重要意義進行分析,從而針對行政事業單位進行內部控制評價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內部控制評價
一、行政事業單位進行內部控制評價的意義
內部控制評價是內部控制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內部控制評價對內部控制理論體系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行政事業單位需要進行內部控制,而有效的內部控制離不開內部控制評價。在行政事業單位中一個完整有效的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對內部控制的評價工作非常有利,其可以為實踐內部控制評價提供強有力的理論依據,對內部控制評價的可靠性也是一個極大的提升。行政事業單位在經營過程中必須建立科學合理的內部控制評價體系才能對內部控制的有效運行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有利于行政事業單位對現有的制度缺陷以及經營存在的風險進行有效的分析,便于經營管理者對內部控制進行有效的完善,促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不斷成熟。目前,要完善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必須加強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研究,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與對單位內部控制實施的效率。就現階段而言,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尚處于伊始階段,此時對行政事業單位進行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建設正是最好時間,可以有效幫助事業單位達到其經營目標,對行政事業單位的持續進步與發展有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評價存在的問題
(一)內部控制的主體對評價缺乏主動性
評價主體對評價所保有的態度是行政事業單位實施內部控制成功與否的關鍵。內部控制評價工作要想順利開展需要評價主體對內部控制保持友好的態度,否則內部控制評價將很難進行。就目前而言,很多行政事業單位建立的內部控制制度還不完善,并且一些單位的管理層對內部控制評價存在一定的戒備心理,其對內部控制評價的認識不足,很容易造成我國很多行政事業單位對內部控制評價缺乏主動性,對內部控制評價工作的開展極為不利。
(二)政府審計部門對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評價缺乏全方位的監督
就現階段而言,我國的審計部門尚未建立專門針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審計,因此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也就沒有來自外部的評價。但是審計部門在對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進行審計工作時還需要對其內部控制制度的實施進行詳細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外部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評價監督。但是由于我國審計部門的工作人員數量不足.在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進行審計工作時每年也只能局限于對公共資金的使用進行常規的檢查,達不到對其內部控制的全方位覆蓋。
(三)內部控制評價不進行公開,行政事業單位對評價報告的實用度有限
對內部控制的評價報告進行公開可以促進行政事業單位進行轉變,促進行政事業單位改變其以往的思維,對我國公共事業的建設也有較大的提升。同時還可以增加行政事業單位的透明度,提高政府部門的公信力,讓全社會公眾都可以了解行政事業單位的具體情況,并且可以加強公眾對行政事業單位的監督。但是根據調查發現尚且沒有一個行政事業單位對其內部控制的評價報告進行公開。對行政事業單位來說,其內部控制評價主要包括自我評價、內部審計監督以及外部監督三個方面。在實際中很多行政事業單位都按照這樣的要求對自身單位進行評價,但是大多數行政事業單位并沒有對報告中表明的缺陷以及修改意見進行實質上的執行,造成內部控制評價的評價報告流于紙面。很多行政事業單位甚至同樣的問題不斷出現在評價報告中,對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極為不利,很大程度上表明行政事業單位進行內部控制評價產生的評價報告并沒有進行實質性的應用。
三、在行政事業單位進行內部控制評價的有效措施
(一)將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評價模式轉變為整合評價模式
就目前而言,行政事業單位在進行內部控制評價過程中常用的三種評價模式分別為目標導向型評價模式、要素導向型評價模式以及整合評價模式。其中,目標導向型評價模式主要針對的是外部利益相關者以及監管者,這種評價模式可以多角度反映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水平,使內部控制的評級結果更加具有客觀可比性,其評價需要的信息也相對比較容易。要素導向型評價模式的評價規范就是依靠內部控制的五要素,主要是行政事業單位對其自身進行的自我評價。這種評價模式可以促進管理者盡快發現問題并進行完善,將內部控制制度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察,這種方式也比較簡便。而整合評價模式就是將上述兩種評價模式進行有效的融合,不僅有兩種評價模式的優點,還有效克服了兩種評價模式各自的缺點。因此,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進行內部控制評價時運用整合評價模式才是最有效的。
(二)確立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總體建立原則、評價范圍和思路
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建立的基礎就是要有明確的內部控制評價整體原則。在對總體建立原則進行確定時要特別注重評價體系的整體化,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按照可操作性、全面性、重要性以及客觀性四大原則進行確立。而評價范圍和思路需要以內部控制的檢驗為主,有效性原則就需要考慮內部控制制度設計的有效性以及執行的有效性:其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設計的有效性應該考慮制度設計是否合乎法規、能否將行政事業單位的業務以及控制點盡心全方位的覆蓋、是否符合單位現階段的經營特點以及面臨的風險、是否對單位的外部環境有沖突四個方面。其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執行的有效性需要考慮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在評價期內的運行程序、執行內部控制制度的相關人員是否有可以勝任的能力等幾個方面。
(三)設計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評價指標
在對行政事業單位設計內部控制評價指標時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設計所需要遵循的原則。行政事業單位在設計內部控制評價指標時要關注單位面臨的各項風險,宏觀風險方面如領導層的濫用私權、以權謀私等,還有單位業務層面的風險,如收支、預算以及資產管控等。指標的設計還需要區分不同的層次,單位層面的指標如體現內部控制環境的指標,具體業務層面的指標如體現每項業務相對應的標準和辦法。指標在設計時還需要有科學的評判標準,需要結合定性與定量指標。其二,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評價指標的設計應從單位控制層面以及單位的具體業務層面兩方面進行。在對單位層面的評價指標進行設計時需要從內部控制的五要素出發,而行政事業單位的具體業務層面進行評價指標設計時要依據行政事業單位的預算、收支、資產控制、政府采購管控、工程項目管控以及合同控制等六個具體業務進行。
四、結束語
總的來說,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對行政事業單位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根據行政事業單位在實際情況中的狀況分別從選擇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的評價模式出發,到確定單位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總體建立原則以及評價的范圍和評價的思路,再到行政事業單位對其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進行設計,綜合全面的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從而有效提升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水平,為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張福玲.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經營與管理,2013(1):102-105.
[2]張先志.中國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研究[J].審計研究,2011(1):68-69.
[3]王會杰.試論內部控制評價標準體系框架的建立[J].四川會計,2011(11):7-9.
作者簡介:
定青吾木,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水務局,云南香格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