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 要:元代是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交融的時代,其文化藝術具有其他時代不可比擬的特性。在此背景下的元代繪畫藝術在畫家數量、畫作風格、藝術成就等諸方面的相互融合、影響都達到一個新高度,為詩人、畫家的群體互動奠定了雄厚基礎。元代題畫詩的大量出現,呈現出與時代相呼應的文化和藝術特征:主體多元,主題豐富,形式靈活,風格多樣,詩人們借助畫作言志抒情,其社會價值、文化價值以及作為詩歌的詩體藝術成就、作為畫面構成部分的畫體藝術成就,都具有獨一無二的認識意義。
關鍵詞:元代;文化融合;題畫詩
1 元代題畫詩的概況
元代繪畫藝術繁盛,題畫詩應運而盛。清代陳邦彥《歷代題畫詩類》收錄唐朝至明朝題畫詩近9000首,有元一代則存3798首,足見元代題畫詩卷帙浩繁。
1.1興盛原因
元代題畫詩勃興的首要原因,在于宋元時期繪畫藝術的蓬勃發展為題畫詩的創作提供了素材,其次,元代前期科舉制的廢止使得文人墨客入仕無門,因此科舉不興文藝興,詩人們將閑情逸致融于詩歌的創作中,而題畫詩自身含蓄的特點又十分適合元代詩人抒情言志,再次,元代詩人、畫家之間互動頻繁,合作密切,交往過程中吟詩作畫是常見的景象,最后詩人、畫家有時身份重疊,自身既能作詩又能作畫,因此自作題畫詩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1.2發展概況
元代初期,詩人大多經受過長期的戰爭蹂躪和遭受到種族的歧視,內心充滿了抑郁與不平,他們在痛苦中常常題畫或詠物以抒懷,曲折地表達自己思念故國的感情,間接地揭露統治者的殘暴和人民的苦難,其中詩人劉因就是典型代表,初期的題畫詩人還有王惲、戴表元、郝經、許衡、陳深、程鉅夫、高克恭等。
元代中期,經過十幾年的磨合,民族矛盾有所緩和,社會漸趨穩定,士大夫中的離心傾向也漸至淡化,由于經濟的發展,文化藝術的相對昌盛,元代詩歌創作也出現了高峰,元代的重要詩人大都集中于這個時期,題畫詩也得到了空前發展,出現的題畫詩人有“始倡元音者”趙孟頫與袁桷,“元詩四大家”虞集、楊載、范梈、揭傒斯,奎章閣學士柯九思,以及鮮于樞、黃溍、柳貫、歐陽玄等。
元代后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從泰定帝之后,元朝統治便迅速走向衰落,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影響了元代詩壇的風氣,這一時期出現的題畫詩人有楊維楨,“元季四大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題梅詩人王冕,少數民族詩人薩都剌、泰不華、馬祖常、察伋、丁鶴年、貫云石,以及張翥、朱德潤、貢性之、戴良等。
2 元代題畫詩的內容
少數民族詩人因幾十年的民族融合,深受漢文化的浸染熏陶,對漢民族的繪畫藝術與詩歌手法都有較深的領悟,他們創作的題畫詩足以體現元代民族文化融合的時代背景與特點,因此下文選取個別少數民族詩人,以他們的題畫詩為基石,對這些詩作進行內容旨趣的分類。
2.1借詩言志——愛國之志,歸隱之心
元朝末年,政局動蕩,戰亂頻繁,詩人們一方面將自己想要報效國家的志向,渴望國家和平安寧的心愿融于詩中,另一方面也顯現出自己歸隱的傾向。如馬祖常《瘦馬圖》:“營司牽浴柳邊池,玉沫垂銜步較遲。洗到箭瘢應有恨,將軍忘卻未侯時。”《龍眠畫馬》:“海國秋生漢使槎,麝煤誰畫濯龍駒。只今圣主如文帝,留待時巡駕鼓車。”這兩首詩以馬喻人,既為賢良將相遭遇不公鳴不平,也隱含自己壯志難酬的憤懣與施展宏圖的人生理想。薩都剌《題陳所翁墨龍》:“凌風直上九天云,天下蒼生望霖雨。太平天子居九重,黍稷穰穰千萬古。”《題畫馬圖》:“將軍與爾同死生,要令四海無戰爭,千古萬古歌太平!”節選的這兩首詩托物言志,都表達出自己對戰爭的厭惡,以及對國家太平安寧愿景的渴望與期盼。
哲理野臺《題水村隱居圖》:“四野漫漫水接天,孤村林木似凝煙。莫言此地無車馬,自是高人遠市塵。”《水村圖》是趙孟頫所繪圖,圖中農舍竹林,叢叢簇簇,天高水闊,空氣澄明;山不高而有勢,水不深而浩渺,一派安靜閑逸的桃源情調,寄托了畫家渴望擺脫宦海煩惱、追求淡泊寧靜的自由生活情趣。哲理野臺先以詩描繪圖景,又用“無車馬”一典,表達出自己向往隱居寧靜生活的情懷。漢人張翥《丹青小景山水》:“沙禽毛羽新,來往采桑津。野水碧于草,桃花紅照人。徘徊遠山莫,窈窕江南春。芳思不可極,悠然懷釣綸。”與前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2.2借詩抒情——詠物之意,品格之情
泰不華與馬祖常善以詠物抒發自己內心之情,如泰不華《題柯仲敬竹二首》:“堤柳拂煙疏翠葉,池蓮過雨落紅衣。娟娟惟有窗前竹,長是清陰伴夕暉。”“梁王宅里參差見,山簡池邊爛漫栽。記得九霄秋月上,滿庭清影覆蒼苔。”《題梅竹雙清圖》:“冰魂無夢到瑤階,翠袖云鬟并玉釵。青鳥莫銜紅綬帶,夜深重認合歡鞋。”馬祖常《四愛圖(蘭蓮菊竹)》:“湘累能楚辭,猗蘭為之佩。千載得涪翁,幽姿未憔悴。”“瑩膚中含滋,鮮彩外發藻。晚紅泳池酣,畫船歌岸裊。”“的歷黃金華,秋日媚階徑。南山種秫翁,飲酒不得盡。”“鐵色僵萬木,江南梅有花。枯鮮擷古錦,明英冠春葩。”這幾首題畫詩寫得十分出色,通過對梅、蘭、竹、菊、蓮本身特質的描繪,詠嘆它們寒霜傲骨、素雅忠貞、凌云挺拔、悠然淡泊、潔身自好的美好品格,并對其表示稱贊與喜愛。
2.3借詩贊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題畫詩最大的作用就是以詩稱贊詩人畫藝高超,如察伋《題趙承旨番馬圖》:“曲江洗刷云滿身,雄姿逸態何超群。眼中但覺肉勝骨,幹也合讓曹將軍。嗟哉今人畫唐馬,藝精亦出曹韓下。玉堂學士重名譽,一紙千金不當價。山窗擁雪觀畫圖,據鞍便欲擒于菟。天廄真龍有時有,老杜歌行絕代無。”也先溥化《題趙孟頫人騎圖》:“寶轡青絲碧玉環,奚官烏帽赭羅幱。渥洼腰褭產汗血,大宛騏麟生羽翰。千里風程飛赤電,五花云彩散雕鞍。當時曾獻唐天子,今日人間作畫看。”趙孟頫是元代著名的書畫大家,其畫馬圖享譽當時,這兩首詩所使用的創作方法不同,前詩運用對比手法,后詩則從人馬整體圖景出發,但殊途同歸,都對趙孟頫畫馬的高超技藝進行了贊美。
3 元代題畫詩的價值
元代題畫詩吸收多元文化內涵,具有獨特的社會文化價值,并在不斷地改正與發展中,實現了詩畫和諧的藝術境界。
3.1社會文化價值
元朝實行尊經崇儒政策,仁宗延祐二年重開科舉,規定考試內容以儒家經典為核心,這就促使元代少數民族士人為選拔而研習儒典,長期受儒家文化浸染與影響,文宗則以其較深的漢文化修養和先帝理想堅定不移的追求為動力和基礎,建立了有元一代最完備的文化機構——奎章閣,招攬了許多書畫人才,促進了漢文化對蒙古社會的影響。這些詩人大多有著科舉選拔的出身與奎章閣任職的經歷,因此他們的漢文化素養很高,在他們的題畫詩創作中,儒家忠君愛國、仁政愛民的思想隨處可見,并且這些題畫詩也向世人展現了當時的社會風貌。
3.2藝術成就價值
詩歌是漢文化對元代少數民族熏染最深刻的一種藝術,少數民族用漢語言創作詩歌,本身就是對漢文化的接受與認同,他們的題畫詩吸收傳統漢文詩的創作手法,如對意象的使用日漸純熟,前述詠梅蘭竹菊的詩作就是力證,而漢族詩人的題畫詩作中也閃現著少數民族的特色,題畫詩成為元代多元文化互動與交融的產物。“詩傳畫外音,貴有畫中態。”詩作要實現補畫不足、引出畫境的目標,就必須與畫建立聯系,也就是所謂的“詩畫同體”,畫以寄情,詩以顯畫,詩畫之間要共情,詩在畫上題,既要簡潔精煉,又要傳情達意,因此題畫詩以絕句為主,還需注重詩畫的結構布局,以期達到不可分割的狀態。元代的題畫詩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改進,最終實現詩畫相資、和諧共生的效果。
4 元代題畫詩的影響
民族文化融合背景下的題畫詩在元代詩壇中是不可忽視的一環,這些詩作既展現出元代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事實,呈現出當時獨特的社會風貌,對研究元代的社會文化有著重要的貢獻,又對歷史長河中題畫詩的整體發展起著推動作用,如果說元代題畫詩的出現是對前朝的繼承與發展,那么它也是明代題畫詩實現繁盛局面的奠基石。總之,不論從文學、藝術哪方面來看,它都是中華民族多元文化融合進程中燦若星辰、不可多得的瑰寶。
(內蒙古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資助項目 CXJJS17017)
參考文獻
[1]楊鐮.全元詩[M].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5月,第29冊,367頁。所引詩歌除特殊標注,其余皆出自《全元詩》,下只標冊數,頁碼。
[2]第29冊,366頁。
[3]第30冊,229頁。
[4]第30冊,228頁。
[5]第41冊,312頁。
[6](清)張景星、姚培謙、王永祺編選.元史別裁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11月,第55頁。
[7]第45冊,175頁。
[8]同上。
[9]第29冊,361頁。
[10]第45冊,295頁。
[11]第45冊,4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