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繁榮發展,各種類型的電影輪番登場,刷新了許多票房紀錄。其中,青春片圍繞著青年生活和愛情故事展開,因其情節貼近生活,演員青春靚麗,能夠引起觀眾共鳴而受到關注。在眾多青春片中,《黑處有什么》更是角度新穎,加入懸疑元素,真實還原中國普通家庭兒童成長的經歷。
關鍵詞:黑出有什么;青春片;反類型化
《黑處有什么》是由王一淳自編自導的犯罪類型青春電影,影片主要以一個青春期少女的視角展現了九十年代初發生在飛機廠家屬區附近的一起離奇連環奸殺案的破案過程以及那個年代的社會風貌。該片獲得了2015年FIRST青年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以及2016年上海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提名,作為非科班出身的青年導演處女作,該片獲得了意料之外高的評價,眾多觀眾更是用“驚喜”來形容。
剛開始聽說這個電影的時候,被告知是一部懸疑驚悚片,宣傳語也是中國版《殺人回憶》,而對于這類題材不感興趣的我果斷拒絕觀看。隨著電影良好口碑的傳播,越來越多的觀眾走進影院或者通過網絡看到了這部電影,影片又逐漸被歸類為青春片,直到在課堂上看完這部電影,我也更愿意將此部影片歸類為青春片。影片采用雙線并置的敘事結構,主要有兩條線索,一是連環奸殺案件,另一條則是女主人公青春期的心理變化。而電影起初被影迷貼上中國版《殺人回憶》的標簽是因為該片的某些情節與《殺人回憶》很相像,比如電影開篇蘆葦蕩的作案現場、敏感時期的時代背景、連環殺人但難以解決的案件,然而這種說法不管是電影宣傳方刻意以此為噱頭還是首批觀眾的理解,都是不全面的,因為兩部電影的相似之處也僅僅是這些。《黑處有什么》并沒有著重表現殺人案件使得人們內心惶恐不安,也沒有過多展現警察辦案過程,因此說它是懸疑片未免有些牽強。該片的主要內容放在了另一條線索上,即女主人公曲靖在青春期時看到感受到的性侵犯和性壓抑,以及那個時代的社會風氣對于女主人公的成長影響,本篇影評也主要對電影中這部分內容展開討論。
國內青春片自2012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開始發酵,緊接著2013年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小時代》系列《中國合伙人》等影片大熱,2014年《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重返二十歲》《后會無期》等青春片扎堆,到2015年青春片除《夏洛特煩惱》成為黑馬、頗受好評外,《何以笙簫默》《左耳》《梔子花開》等影片都反響平平,廣受詬病,觀眾對青春片這一類型越來越失去興趣。而《黑處有什么》雖然和其他青春片一樣有高度典型化的集體群像、殘酷青春的傷感悲情以及編年符號的懷舊氣息,但它既沒有狗血的劇情也沒有對青春的粉飾,而是帶著反思和對那個時代被壓抑的青少年的深切同情,平靜理性地展現那段時光。曾經在看青春片時,我們仿佛是在看別人的故事,每個人都有同桌,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同桌的你》的故事,每個人的青春都匆匆,卻也沒有《匆匆那年》的劇情。而每個青少年都曾疑惑過甚至用各種方式探索過黑處有什么,有的像趙飛一樣放肆,有的像張雪一樣另類,更多的是像曲靖一樣偷偷摸索。作為不一樣的青春片,《黑處有什么》是對國內青春題材影片類型的補充,因此對該電影的探討也十分有必要,下面將分析影片幾個鮮明的特點。
1 反類型化
該部影片由一起奸殺案開始,并將案件的發展及調查貫穿始終,但是到影片的最后都沒有交代兇手是誰,是懸疑探案電影的反類型化表現。而作為青春片的部分,如上文提到的,一反之前青春片確立的逃避現實、對粉飾后的青春盲目追憶的類型。雖然這種手法不是初創,但是在我國電影中并不常見,且運用得當,是值得鼓勵的。
2 時代風貌的真實展現
電影的時代背景為90年代初,這是一個矛盾的年代,經過80年代的發展,經濟已有所復蘇,但又沒有發展起來,處在市場經濟的準備階段。為了還原當時的景象,劇組來到基本保留九十年代風貌的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演員著裝、方言運用、經典歌曲等元素都讓觀眾感受到濃濃的年代氣息。除了這些表象外,更令觀眾共鳴的是電影中當時社會心理的真實,人們的思想極具矛盾性。那時人們已經有渠道接觸到新鮮事物,又沒有完全接受新的事情,少年對新奇事物的好奇探索與老一輩大人保守的心態是矛盾的根源,包括老師和學生的矛盾,家長和孩子矛盾,同學同事之間的矛盾。
雖然我生長的年代比電影中設定的時間要晚十年左右,也能真切感受到電影中的某些情節,比如課堂上老師呆板的教學方法、父母忽略孩子青春期的心理身理變化、同學們在青春期各不相同的反應。導演王一淳自述說,作為一位文藝女青年,本想將電影拍成純情的懷舊青春片,但是翻看自己的日記時被當年自己寫下的一句“你可以回憶,但不要粉飾,不要懷念,沒什么好懷念的,每天都很疼”所點醒。那個年代看似一切都很平靜,沒有像如今網絡上頻繁曝出的暴力事件、失蹤案件、變態人性,導演在查閱年代資料時看到的也大都是口風嚴謹的文獻,這種千遍一律的嚴謹本身就很可怕,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還是大家都不愿意去說呢?她記憶中的那個時候的孩子也有著復雜的心理,用自己的方法探索大人不肯告知的世界。
我們可以從電影中看到記憶中教導主任和老師的形象,他們試圖讓所有學生都按照他們的路子規矩地學習生活成長,任何個性都不被允許,因此女老師非常討厭另類的張雪。但是他們所傳授道理時又是那么虛偽,老師矯揉造作地朗讀,為了虛榮和領導檢查而排練節目,在以為張雪被殺、趙飛被抓時沒有表現出對學生的絲毫憐憫。父母無視孩子的心理變化,專心于工作生活條件的追求,曲靖的爸爸是一名不被重視的法醫,會當著曲靖的面抱怨不該生她,不然會有更好的生活條件;曲靖的媽媽也總是因生活現狀、丈夫無能而生氣,二人對于孩子粗魯的態度正是那個年代父母的縮影。但是這并不代表父母不愛孩子,曲靖爸爸教曲靖學車、下雨為曲靖送傘、擔心曲靖安全等細節也表現出父親的愛,這就是中國家庭典型的相處方式。此外,警察辦案時的散漫態度、言行逼供的處理方式,圍觀群眾的看熱鬧心態也是平凡生活的展示。
3 青春期性啟蒙成為影片中心
影片從女性的角度觀察到當時社會對于女性或明顯或隱密的性侵犯和性壓抑,貫穿全片的連環奸殺案很明顯是對女性的性侵犯,而幾次跟蹤女主的尾隨者、敬老院讓女主讀《金瓶梅》的大爺、瞄女同學大腿的賣冰棍小販都是暗藏的性侵犯者。雖然社會存在著大量對女性的侵犯者,但是大家都選擇閉口不提,并且性壓抑對于女生尤為明顯。國內的氛圍至今仍是如此,大家都不愿提起青春期時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如影片中所展示的,男生會通過看影片看書了解到關于性的信息,而女生盡管也很好奇,卻無從了解。女主把玩月經帶,鄰居對她玩笑,媽媽罵她缺心眼,卻都不告訴她為什么;坐自行車后座時,爸爸不讓女主叉開腿坐,也不講明原因;敬老院大爺讓她讀書給他聽,她感覺不對勁,卻不明白書中內容。因此女主只能自己去探索,不明白強奸什么意思,只能偷偷查字典;不明白老大爺是不是不正常,就去敬老院觀察他的行蹤;不明白為什么男生看影片會被抓,就自己一個人去電影院看成人影片。之前的青春片大多以男性視角回首青春,而這部影片更多展示出女性青春期的感受,女性觀眾可能會有更多共鳴。電影突然讓我用客觀的視角回首青春,當時的自己麻木地度過那段時光,懵懵懂懂的體會著青春期的含義,感受著來自學校、家庭、同學的壓抑卻不自知,觀影回想起來只覺得一陣刺痛。
4 敘述節奏平緩,理性展示矛盾
敘事方式是該片的另一特色,用女主人公的眼睛去觀察身邊的一切,有家長、老師、同學、鄰里,包含了社會的各個層面,節奏平緩,沒有較大起伏。但是電影中出現的事件并沒有明顯的遞進關系,使得矛盾沒有進展,并且筆者認為電影還是要反應出創作者的態度,導演僅僅將社會矛盾展示出來,盡可能讓觀眾看到那個年代真實存在卻一直被忽略的現實,并沒有下將這些矛盾與現實社會連接起來。
總體而言,導演王一淳耗時多年打磨劇本,用獨到的眼光發現90年代的社會現實,用電影記錄歷史,在當下各種俗套劇情的青春片中脫穎而出。讓觀眾走進影院之后拋開浮躁的娛樂心態,沉下心來觀察回首我們的青春,反思社會現狀。另外,電影的風格也給青春片的創作提供另一種參考。
作者簡介:
肖夢玲(1993.03-),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學歷:碩士,就讀于中國傳媒大學;學院:戲劇影視學院;專業:廣播電視藝術學電視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