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 徐麗娜 胡強
落實扶貧控輟,避免因貧失學輟學,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生產力”,應成為實施精準扶貧的有效手段。江西創新教育信息化應用機制,破解教育發展難題。
數據普查助力控輟保學
江西始終將控輟保學作為教育扶貧的重要任務,在促進教育公平、保障適齡兒童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方面取得成效,但由于地理環境、家庭狀況等原因,一些地區特別是農村偏遠地區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失學輟學的問題,其中留守兒童失學輟學尤為突出。
近年來,江西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依托學籍系統,在全省范圍內對小學畢業生升入初中學校情況進行全面普查,及時向各地教育部門公布并通知學生疑似輟學情況。另外,對同一批學生進行逐年比對,確保學生在升入下一年級過程中出現輟學問題能夠得到及時的監控。2017年2月,江西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對全省中小學留守兒童的升學情況進行了比對分析。通過對比,全省18.1萬名2016屆小學畢業生(留守兒童)中有3770人疑似輟學失學,其中上饒市人數最多。上饒市教育局對此高度重視,依據數據開展了為期1個月的實地核實調查,勸返復學學生150名。通過一系列舉措,確保適齡兒童少年依法接受義務教育。
信息化探路教育精準扶貧
當前,教育扶貧缺乏對貧困對象的精準識別,尤其缺乏對貧困對象、家庭致貧原因的精準判斷,存在教育扶貧目標失當、對象失焦、重點失實、布局失準等問題。江西省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為扶持對象精準、資金使用精準、脫貧成效精準探路。
搭建平臺,為精準扶貧“筑基”。“精準”意味著由“面”到“點”的轉變,不僅要明確“哪個學生真正貧困”,還要清楚地界定“貧困體現在哪里”和“貧困學生的真實需要是什么”等關鍵問題,依此評估、救助與支持。江西建立“江西省建檔立卡貧困學生電子檔案信息系統”,將全省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中學前、小學、初中、高中、中職和大學的在校學生全部納入管理系統,從學前教育資助到研究生教育資助、從入學到就業的全過程精準管理,確保每一個建檔立卡貧困學生享受幫扶政策。
互聯互通,為精準扶貧“定焦”。教育精準扶貧必須充分發揮教育數據與國家扶貧系統數據的對接整合效用,實現數據互聯互通,讓扶貧目標精確設定,扶貧對象準確識別,扶貧成果精準到位。對此我們的做法是,一方面,暢通與扶貧口的數據共享。我們與省扶貧辦建立暢通的數據共享渠道,每月從省扶貧主管部門獲取“全省建檔立卡貧困數據”,根據“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數據”,按照“一人一案”的要求,摸清、摸準建檔立卡各學齡段貧困學生的情況;另一方面,加強教育口的數據對接,結合全國學生學籍系統、全國學生資助管理系統開展數據比對,形成貧困學生名單及受助情況信息;最后,各級部門數據交叉驗證,各級各類學校的建檔立卡貧困生數據下發至各設區市,各縣區教育行政部門與當地扶貧、民政部門再次核對,同時將貧困學生數據發至學校核對。通過數據的對接整合,建立精準到校、精確到人的教育精準扶貧數據庫,精準識別,為后續工作提供支持。
跟蹤信息,為精準扶貧“蓄能”。教育扶貧大數據匯集了各種受教育階段的扶貧對象、扶貧現狀、扶持措施、扶貧效果等綜合信息,有利于及時跟蹤貧困學生的分布狀況、致貧原因、幫扶情況、脫貧進度,實現人隨學籍走,資助隨人到,確保應扶盡扶。同時,通過查詢、統計、分析、篩選等功能可以準確反映教育精準扶貧的工作進展情況和政策實施效果,通過對教育扶貧大數據的跟蹤分析,還可對學生高考信息、求學信息、學業狀況和就業情況等進行追蹤、監測、評估,以便及時調整扶貧政策,做到因人而異、因時而異、精準扶貧。